当前日期:

目录

明、清至民国初年,县人著作、作品已载入历代《霍邱县志》。本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本县文人不多,但有些在文化界有一定地位,如县城王冶秋、李何林等人,特别是叶集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四人,加入鲁迅组织的《未名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影响。但他们的作品多系在外地所作。
新中国建立后,在县委宣传部内设文艺创作小组,领导文艺创作。1985年,全县拥有创作人员110多人,他们在地市以上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音乐、曲艺、美术、书法,以及摄影作品725篇(件);其中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367篇(件),获省以上奖励的22篇(件)。
一、小说、散文、诗歌创作
建国后,本县的文艺创作日益活跃。习作人员增多,较好的作品时有出现。1954年到1965年,全县共发表各种体裁作品141篇。“文化大革命”中受“极左思想”影响,创作量小,10年中仅发表28篇。1978年后,本县创作活跃,到1987年,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21篇:其中王余九创作的短篇小说《二十四棵桃树》(《安徽文学》1963年9月)、《窗口》(《安徽文学》1979年5月),台德谦创作的组诗《大别山中》(《诗刊》1964年2月),陶锦源创作的童话《小浪花》(《儿童文学》1979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80年8月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故事》、1980年12月编入安徽出版社出版的《会动的图画》)等作品受到省内外的好评。王勇创作的散文《幸福河水滚滚流》(《中学生》1981年9月)获《中学生》杂志”可爱的家乡”征文一等奖。刘朴明创作的散文《绿宝石》获1984年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我爱江淮风光美”征文奖。县师范学生陈鹏鸣创作的散文《春雨》(1986年5月《中学生》),获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三等奖。史红雨创作的杂文《“顽症”必须根治》(1987年7月25日《皖西报》)获省报刊三等奖;《也要治一治“房倒”》(1988年12月1日《皖西报》)获地区一等奖。《皖西报》曾发表文章予以介绍,称其为“砭恶扬善的正义篇章”。参见表22-1。
表22-1建国以来霍邱县在地(市)以上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表

二、戏剧、音乐、曲艺创作
戏剧民国20年(1931),苏区群众曾创作歌剧《红军小辞店》。抗日战争初期,抗日宣传队曾创作小歌剧《黄花曲》。
1954年,县剧目创作组成立以来,改编、创作各剧种的剧目共28篇,在县剧场演出的京剧8台(含改编,下同)、黄梅戏6台、报道剧2台、专场节目2台、歌舞专场2台,参加地区调演会演的黄梅戏5台、庐剧2台、歌剧1台,参加省调演会演的京剧2台、黄海戏3台、小戏曲3台,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小戏曲3台、韵白剧1台、7场戏曲2台。
1979年创作的人型现代京剧《长相思》获建国30周年文艺创作奖。1982年创作的七场黄梅戏《爱的不是你》,省电视台全剧录制,于1982年2月10日播放。1987年,童立奎、陶锦源合编古装神话黄梅剧《花仙外史》,在省、地首届艺术节演出后,省、地两级报刊发表剧评、剧照并获地区一等奖。
音乐创作建国后本县张冰、窦克琴等15人在地(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歌词27首(省以上21首)、歌曲25首(省以上17首)。1984年1月,《中、小学音乐教育》发表由陶锦源作词、袁家骧作曲的《老师门前有条河》,获1985年全国教师节“用最美的歌赞颂园丁”征歌三等奖。
曲艺建国以后,本县业余创作人员发表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的曲艺作品22首,包括唱词、顺口溜、快板、对口词、锣鼓书、快书等。其中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有1960年崔良忠创作的顺口溜《还是毛主席体贴咱》,1971年陶锦源创作的演唱《送代表》、对口词《我们是主力军》,1974年安天国、陈桂华合作的快书《新棉种》,1981年4月,王稼杰创作的唱词《没拍完的全家像》。
三、美术、书法、摄影创作
美术建国前,本县美术多局限于国画,学校虽有美术课程,当局并不重视,把作画等美术活动看成是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致,作画者只是把作品赠送亲友。
清末民国时期,较知名的画者有刘羲、刘堪、何春农、江惠生、何际云等。
新中国建立以后,县文化馆建立美术创作组,担负美术创作和对美术爱好者的辅导与培训,举办美展,组织人员去外地观摩。从1954年到1987年共举办美展(包括书法、摄影)13次。
1956年8月和9月,马自强创作的国画《初夏》和马乃一创作的国画《荷花翠鸟》参加安徽省首届青年画展;《荷花翠鸟》被选送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至1987年,参加省级以上美展的有国画24幅、指画2幅、版画8幅,在省级以上报纸刊物发表的有国画27幅、版画7幅、连环画1幅、农民画1幅、插图3幅,参加地区美展及在地区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76幅。
美术作品中,姚传禄的国画《再攀高峰》获中国地质矿产部二等奖;马自强的国画《金秋》、《繁红》、《枇杷》获省画展优秀作品奖;马乃一的国画《荷花翠鸟》获省首届青年画展三等奖;陈乃夫的版画《喧闹》获省职工美展三等奖;陶锦源的国画《退休以后》在省职工美展展出后,又在《工人日报》上发表。
1984年6月,马自强创作《凌霄图》(三幅)赠送美国友人,1985年创作《紫藤》赠送日本友人。
书法清末、民国时期,本县较有名的书法家有裴景沂、王潜刚、释墨禅、何春农、何际云等。
1960年以来,参加省以上展览和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17件:张智存展出2件,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6件;刘俊逸展出1件,发表1件;马自强展出1件,发表1件;姚传禄、詹克荣各展出1件。
摄影1973年,本县陈仕韬拍摄的《学妈妈》等3幅作品参加安徽省首届卫生影展。从此起,到1987年,全县有46件作品参加省以上展览和在地(市)级报刊上发表:其中陈仕韬6件,田准20件,马乃一1件,李培敏1件,马如青4件,赵阳升5件,徐斌2件。田准拍摄的《牛年新生》获1985年省文化厅举办的牛年黑白摄影大奖赛纪念奖。陈仕韬拍摄的《一丝不苟》、《认真接种》分别获省级影展一、三等奖。田准拍摄的《春到大别山》、《人工养鱼鳖》、《嬉水》、《命脉》分别获省艺术作品影展、科技影展三等奖和治淮三十周年影展优秀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