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筑队伍
建国前,本县建筑业是民间私人经营,工匠由师傅领头,工兴则聚,工完则散,建筑技艺多系家传、师授。
195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建筑业的分散劳力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分别成立木业、瓦业工会。1952年,成立建筑业承包组。1956年,合作化时期,成立建筑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大跃进”时期,成立地方国营霍邱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同时还建立一批集体的区镇修建队。1962年“调整”,区镇修建队“下马”。1979年,县建设局对全县建筑器材、规划、设计和资格审查等方面进行管理。1987年县建筑系统有建筑工2388人,其中建材工和营造工108人,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66人。
霍邱县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在1950年由70多名木、瓦工组成的建筑小组基础上发展起来。1959年,组成地方国营的县建筑工程公司,有职工700余人。1962年调整为80名职工,组成集体企业县建筑工程队。
1963年,承建县面粉厂四层生产车间大楼,增添吊车和搅拌机。施工中开始使用钢筋水泥。1970年,承建县化肥厂全部工程和县窑厂48米高烟囱。
1982年,改建筑工程队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改计划分配工程为投标议标承包工程;同时,组建了预制厂和木工加工厂,有职工40人。同年,增添拉丝机、震动器、带锯、刨床等设备。1983年,承建了县酒厂框架结构的六层酒精塔。1987年,承建了框架结构的六层县供销大厦。
1987年,全公司有职工316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15人,有固定资产65万元、混凝土搅拌机10台、卷扬机15台。由于县境内建筑劳力过剩,建材和建筑产品价格矛盾以及管理不善,当年亏损近10万元。
霍邱县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59年,县建筑工程公司下放109名职工和城关镇部分工人,组成城关公社建筑队。1980年更名为城关镇建筑队。1985年更名为霍邱县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87年有职工205人,其中工程师1人,技术员15人;有固定资产12万元、搅拌机4台、龙门架2台、水平仪2副等设备。60年代建砖木结构的人民银行两层楼房。70年代建砖混结构的教育局两层楼房。80年代建框架结构的农机公司四层楼房。
乡镇建筑队1979年以来,实行“开放、搞活”,乡镇和单位组建一批建筑专业队。到1987年,全县经县建设部门批准的乡镇建筑队65个,工人2000多人;其中四级建筑企业14个。在乡镇建筑企业中,1987年大顾店建筑队承建县商业局4层框架结构的百货大楼和3层砖混结构的县五交化(一)商场,均按时按质交付使用(如表10-6)。
表10-6霍邱县建筑队伍统计表

二、建筑技术
清朝和民国年间遗留的古庙宇和高堂楼阁,均系砖、木、石结构。结构方式是立柱和架梁组成屋架,墙壁只起维护和间隔作用。为了加固,常采用复梁复柱的房架。房架连接之间采用卯榫和设置斗拱,可防晃动、斜散。屋面多是木椽加小瓦,少数的堂屋屋面铺30×50平方厘米的玻璃,增光透亮,称为天窗。建筑的隐蔽工程,多用3~7尺的圆木夯至地下。较高大的房屋墙身也有用7~15尺的细长杉木作墙筋,增加了立墙的坚固性。至于平民家庭,多系土墙草顶房舍,就是大户人家,也只是砖根、坯墙,格局是“明一暗一”或“明三暗五”的。较为突出的是本县长79公里的淮河行蓄洪地区人民,他们的房舍都是自己动手在堤坝上搭的稻草庵棚。
50年代,技术人才缺乏,建筑施工无图纸,由工人自己设计自己建筑。1952年,叶集建18米跨度、储量1000万斤粮仓,用省粮食厅设计院的图纸;霍邱中学基建教室,用六安营造厂童立河设计的图纸。50年代后期,霍邱修建组才能绘制平房简易图纸,这一时期建房,较好的也只是2层砖木结构楼房。1957年兴建1000平方米的霍邱电影院,属这类建筑。
60年代,凡属基本建设项目的工程都用图纸进行核算、施工,多为砖混结构;不讲究外观。1964年霍邱县建筑公司绘制图纸并施工的1100平方米的霍邱剧场,属这类建筑。
70年代,建房开始注意造型,外观用水磨石,间层用预制板,并向二、三层楼房发展。1971年,新建近3000平方米的县百货公司三层营业大楼,采用砖混结构,用预应力多孔板代替了过去的木楼板,用平顶式的全浇灌钢筋混凝土屋顶代替过去起脊的瓦木顶。
80年代,建房注意造型多样化,由砖混结构向框架结构发展,水电配套,出现四、五层乃至六层的高楼,立面多是瓷面砖,地面多是水磨石,室内装饰多为彩色油漆和涂料。有的墙裙用瓷砖,墙壁用马赛克或塑料壁纸。有的天棚还用了钙塑天花板。80年代新建的框架结构六层供销大厦,是本县基建局设计室设计,县一建公司承建,设计荣获地区二等奖。
80年代群众建房。城区大多是砖瓦房,少数是二层楼房。开始组成套房,室内有洗澡间和厕所。1.5%农民建造砖瓦平房,采用大窗户、深走廊,水泥地面。两湖79公里长的大坝上农家,多建造土墙瓦顶、草顶和砖瓦平房,过去茅庵棚矮房基本拆除。
附:霍邱县建设局设计室简介
1979年10月,由6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霍邱县建设局设计室,经省建设厅考核合格,颁发证书,定为丙级设计单位,属事业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1987年,技术人员发展到1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4名,技术员3名;专业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工程预算等。
建室后10年中,为城乡设计工程190余项,面积达15万平方米,投资1800余万元。同时,协助城建部门制定了县城总体规划。
10年间,设计的重要工程项目,商业有:县供销大厦,大十字街百货五金大楼,县工商农业银行大楼,师范教学楼,木材公司营业楼、大十字街药材公司商店,县政府礼堂,党校礼堂,人民旅社客房楼,企业局营业楼,中医院门诊楼,畜牧中心大楼,广播电视大楼,马店供销营业楼,叶集工商银行大楼以及皖西市场等。工业有:针织厂漂染车间,农机厂金工车间,外贸羽毛加工车间等。这些工程项目,平面工能合理,立面造型丰富,各具特色。其中县供销大厦,石油公司加油站,师范学校实验楼,叶集农行营业所等设计图纸荣获地区优秀设计奖。
三、建筑材料
建国初期,霍邱的木瓦工一直沿用“一把泥刀,一只灰桶”和锯、斧、刨、凿等传统工具。施工操作靠手工,施工运输靠肩挑人抬。建筑材料用坯、砖、竹、木、草、泥等。50年代建保险公司砖木结构两层楼,仍用小刀灰(全石灰)、木楼板,材料运输安装,由过去搭斜坡跳上跳下用绳吊拉,改为装滑轮拉或独立把杆。1958年,地方国营红星窑厂建成,用手摇制瓦机生产青平瓦,从此我县淘汰了千年小瓦。
60年代建房,一般是砖木结构,部分是砖混结构。1964年竣工的剧场和面粉厂五层楼房,均使用了钢筋、水泥、油毡、平瓦等材料,其中平瓦水泥开始由本县生产。这一时期的建材运输和安装,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
进入80年代,建材多用钢筋、水泥、砂石、预应力多孔板和水泥桁条等。运输安装和操作,采用半机械化。县机械厂、轮窑厂、预制厂、水泥厂、石灰厂、砂石厂和配件厂先后新建和扩建,加速了建材生产。县建筑公司有搅拌机、卷扬机、震动器、吊车、水磨石机、潜水泵、打夯机、经纬仪、切割机、带锯、拉丝机、车床等工具设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