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报刊
(一)报纸:本县有史可考的第一张报纸是民国20年(1931年)在苏区创刊的“血花报”。
《血花报》民国20年春在诸佛庵镇创刊,是中共霍山县委主办的为宣传马列主义,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报纸。主编赵惠媛(女),报社设在县委机关内。4开,用各色光连纸油印,3日刊。发行到全县各区、乡和皖西地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同年秋停刊。
《霍山导报》国民党霍山县党部主办,社长马敬斋,后由孙鸿恩接任。周报,发行400份。县党部和县城各机关、团体每月认捐银洋40元作办报经费。
《新霍山》报民国28年2月,经国民党中宣、内政两部准予登记后,在城关创刊,报头字由县长隆武功题写。社长梁秀群,社址在文盛街。34年7月起,报头字改由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王忠培题写,何云亭发行。社址迁到县民众教育馆。35年6月,报头字改由国民党军将领张淦题写,社址迁到国民党县党部内,发行人胡昌怀,共出900多期。先为周报,毛边纸、8开、油印。后改为3日报,新闻纸、4开、石印。抗日战争期间,主要宣传抗日救国,设前方消息、后援动态、整编保甲、行政设施等栏目。
《新霍山日报》民国30年9月2日在城关创刊。县长王贯之兼社长并题写报头,后由梁秀群接任。社址设在县政府内,共出166期。次年2月19日停刊。
《霍山青年》报民国34年2月3日在城关创刊。每周六出版,8开、两版、石印。《霍山青年》周报社编辑出版,美丰印刷社印刷,程慰望发行。社址在三民主义青年团霍山分团部内。
《霍山日报》民国37年5月4日在城关创刊。报头字由县长杨焕明题写,社长杜起涛,副社长兼发行人刘春旺。隔日刊,8开、两版。创刊号第2版有汪凌汉、杨焕明、王忠培、余怀柱等人题字。共出59期,8月30日停刊。
《支部生活》报1956年3月,在城关创刊。县委副书记王来虎兼主编,副主编李恒泽。5月,叶绿江任第一副主编,李恒泽任第二副主编。周报,8开、4版、铅印。发行到生产队。
《霍山报》1957年,《支部生活》报改为《霍山报》,周二刊,8开、2版,铅印。每期发行2000余份。报头字由副省长张凯帆题写。
《霍山日报》1958年9月,《霍山报》改出日报,定名《霍山日报》王来虎兼主编,副主编李恒泽。1959年初,王吉常任专职主编,副主编李恒泽,11月,储春辉接任副主编。报头字由书法家舒同题写。每期印6000份,邮电局公开发行。1961年3月8日停刊。
(二)刊物解放前后仅办过两种期刊。
《天柱》民国28年2月在城关创刊。是县动委会和各抗日工作团合办的文艺刊物。4月,抗日工作团到立煌集训,停刊。
《佛子岭文艺》1959年10月在城关创刊。是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文艺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美术、书法等作品。刊名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题写,社址在县文化馆内。仅出版两期,1985年改用报纸形式不定期刊出。
二通讯报导
1959年秋,成立县、区两级党内通讯报导组织,分别由县委和区委办公室领导,县委编写组设理论新闻小组,有6—7名专职干部。理论组主要写理论文章,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中共安徽省委机关刊物《虚与实》撰稿;新闻组采写新闻。各区委编写组配1—2名专职干部,业务受县委编写组指导。1959年秋——1960年底,全县有专职通讯员6人。1961年澈销,由县委宣传部确定1—2人为通讯干事,负责新闻采写和报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报导“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会和革命大批判会为主。1973年成立通讯组,隶属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小组,有2—3名专职干部。1976年2月,恢复县委宣传部,通讯组归宣传部领导。1981年,撤销通讯组,成立宣传科,配3名专职于部,负责新闻采写和报导。县直机关和区、乡(镇)有业余通讯员负责报导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的新闻,并向各级各类新闻单位提供稿件。近几年,宣传部每年都办一次新闻培训班,培训业余通讯员,请上级报社编辑讲课。
1980——1985年省以上报刊、电台采用稿件统计表

历年发表在省报影响较大的稿件

历年省以上报刊通讯员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