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志书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南宋时纂修的山志《霍山记》。县志有史可考的,最早是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纂修的《霍山县志》,到1985年,近400年间,共修志10次,平均40年一次。付印9部,民国33年(1944年)纂修的县志已完稿,未付印。现存7部。
一机构
因县志涉及范围广,是了解和熟悉县情的资料库,其“资治”功能受到地方历任主官的重视。故历代县志都是官修,由地方政府筹集经费,成立机构,调集人员纂修志书。志书包括门类多、容量大,记事时间跨度大,非少数人能够完成,每次修志都集中较多人员;明万历十七年修志10人,天启二年修志23人,清顺治十七年修志30人,乾隆十四年修志18人,乾隆四十一年修志44人,嘉庆二十一年修志41人,光绪三十一年修志45人,民国33年修志17人。明清两朝的修志机构没有明确记载,民国33年成立了县修志委员会。1962年和本次修志是县委领导,政府领修,两次都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会设办公室,负责纂修事宜。1982年修志,编纂委员会随县人民政府换届作过三次调整,办公室负责人也频繁更换,导致纂修时间跨度大,影响成书的进度。
二资料收集和使用
本县纂修具志,历来重视收集资料,后志比前志的资料更加丰富。如清朝纂修的5部县志,无论是篇目、内容、篇幅,后3部志书(乾隆四十一年志,嘉庆志,光绪志)比前两部志书(顺治志,乾隆十四年志)都更为完整、丰富、充实和宏大。从乾隆在位60年,两次修志间隔仅27年(乾隆十四年志距顺治十七年志时距长达89年),从间隔在5部志书中最短这一事实看,乾隆四十一年修志显然是收集了大量前志所缺的资料,才在前志付印仅27年后又修新志的。并增加了专职“采辑”,从事资料的采访辑录工作。民国32年修志,各乡都设有采访员,专门收集资料。1982年修志,更加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
(一)资料收集:号召全县人民提供资料1983年元月1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征集县志资料的通知》的布告,就资料征集的范围、种类和办法作了明确规定。几年来,有近20人次提供文字资料120多份近20万字。县直各单位和各区(镇)普修部门志和简志1985年9月,县人民政府布置全县局级单位和各区(镇)纂修部门志、简志后,各单位为修好部门志,抽调专人收集、整理了上千万字资料,有的单位还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资料长编。县直78个单位和8个区(镇)完成志稿82部近700万字,为纂修县志提供了大量翔实资料。组织人员在县内外、省内外收集文字资料几年来,修志人员在查阅县内有关档案资料的同时,先后派出8批50人次,到六安、合肥、安庆、芜湖、南京、上海、杭州、宁波、北京等地图书、档案馆,摘抄、复印资料1431份,263.5万字,复印清朝县志5部,并通过去台湾的本县籍人士,征集到民国33年县志的前5卷。通过访问,取得口碑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几年来,先后访问了知情人16人次,获得口碑资料10多份近2万字。为验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部分修志人员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取得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二)整理和使用、整理大致通过分类、编号、登记、立卷,把杂乱无章的材料整理成使用方便的资料。摘卡共摘卡近千张10多万字。编资料长编为编写地理和人口部分,共编资料长编4本20余万字。服务为各修志单位提供资料170多次,并向有关单位提供咨询近百次。
三篇目拟定和修订
篇目是在志书成书过程中,不断修改、调整后成型的。
(一)篇目拟定:明、清及民国纂修的县志篇目拟定过程不详。1962年县志的篇目是在修志人员充分讨论后拟定的。1982年修志,最初篇目是在研究前志和外地志书篇目后,结合县情,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拟定的,共10编46章126节348目,为收集资料和篇目修订,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篇目修订:清顺治十七年、乾隆十四年两部志书的篇目大同小异,而乾隆四十一年志较前两部志书篇目增加较多。此后纂修的志书,篇目一部比一部更为完善。1982年修志,随着新资料不断发现,修志人员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并针对撰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编纂者同撰写者充分研究,数次修订篇目,力求完善,全面修订5次,零星修订已无法统计。成书后的篇目为30章130节418目749子目。
历代《霍山县志》篇目统计表

四修志人员
历代纂修县志,都十分重视修志人员的选拔和配备。
(一)主修:明清两朝,县主要官员知县、教谕、训导或任纂修(明万历、天启和清顺治),或任总裁(乾隆、嘉庆),或任总修(光绪)。民国33年修志,县长任修志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后两次修志,县党、政主要领导人任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解决修志工作必需的人、财、物等方面的许多棘手问题,修志工作得以善始善终。
(二)纂修:历代修志都汇集了本县的名家高手,力求志书高质量。明清两朝修的7部县志,有210人参与,其中同知2人,知县12人,学正1人,教谕9人,训导13人;翰林1人,进士4人,举人13人。民国33年修志,修志委员会17人,都是各界的头面人物。1962年修志,参加修志的10余人,熟悉情况,文化修养较高。本次修志,3届编纂委员会都是县主要负责人和县直部分单位负责人组成。办公室工作人员中有副编审1人,编辑2人,助理编辑2人,助理馆员1人。35名特约编修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其它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3人;科级干部12人。县直各单位、各区(镇)有约300人参与修部门志(或简志),多是单位负责人或骨干。
(三)分工:明万历、天启两代修志,人员分工不详。清顺治二十七年设纂修、校正,乾隆十四年设总裁、纂修、协修、参校,乾隆四十一年设总裁、参订、总局、编纂、采辑、协修、分校、绘图,嘉庆二十一年设总裁、监修、协修、总纂、采辑、采访、分校、劝输、收管,光绪三十一年设总修、监修、分修、总理、参阅、编纂、绘图、采访、校勘、缮录。民国33年修志委员会的17名委员兼任纂修,并设审订、校补、绘图、缮录、采访。1962年设总纂、分纂、打印、校订。这次修志设特约编修、分纂、总纂、打印、校对、制图、摄影、审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