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饮食服务业行业较齐全,分布全县大小集镇,集中在城关的酒馆、茶馆、饭店、点心店、浴池、照相馆有100多家,都有固定营业处所。解放初,饮食服务业发展较快,1951年城关有220多私营商户。1985年,国营饮食、旅社、浴池三个行业有6个网点,92名职工,234张客床;集体有4个专业商店,19个网点119名职工;个体户店300多家,机关招待所15个。
一饮食业
解放前,私营饭馆(店)、早点店遍布城乡,一般规模小,资本较少。抗日战争后期,县政府曾把文庙后大殿(崇圣祠)辟为社会服务部,主营饭馆,兼营旅舍。公众认为有辱孔老夫子,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不久便停业。私营馆店以“一家春”规模、资金较大。解放后,饮食业有较大发展,1951年,城关有国营、集体、个体饭馆、酒馆8家,早点店29家,1954年,国营浴池开业。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通过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全县私营商业户组成合作商店,城关有饮食店4个,饮食服务业共有215户218人。农村集镇有饮食店17个,199户207人,资金4614元。1962年,城关有饮食店3个,63户64人;农村集镇有19个小组25个网点14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混乱,加之限制较多,饮食业多不景气。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饮食业发展较快。1985年,城关有国营、集体、个体饮食店395个,职工766人;农村集镇饮食业有12个核算单位,82个网点178人,有流动资金11.74万元,固定资产12万多元,年销售额250多万元。
1961年,县成立饮食服务经理部,设饮食商店3个,营业额27.8万元,利润12万元。其中国营淠河饭店营业面积100多平方米,有餐桌10多张,年利润10多万元,1964年营业面积8000平方米,营业额10.3万元,利润1.35万元,职工32人,1985年亏损倒闭。1968年,国营车站饭店开业。在城关饮食服务商店所属大众饭店店址,开设国营工农兵饭店,有职工24人。1985年,有旅社、浴池、饭店三个行业,5个网点,营业额56万元,利润4.36万元,税金2.15万元;营业面积4097平方米,流动资金8.2万元,固定资产47.8万元,有职工92人。全县厨师有,一级1人,二级3人,三级10人。
饭店选介
工农兵饭店位于西大街东段,1970年建成开业,前身是饮食服务商店大众饭店。主营饮食业,兼营旅社,有二层楼房1幢,营业面积52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24人,营业额16万元,利润3000元。
车站饭店位于汽车站对面,1968年建成开业。主营饮食业,兼营旅社,营业面积600平方米,有职工14人,餐桌16张,客床24张。1981年前,年年亏损,濒临倒闭。1982年实行承包经营,独立核算和三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行定价)、三定(定人员、定岗位、定指标)管理,当年扭亏增盈。1985年有职工16人,营业额17.8万元,利润1.85万元,税金1.72万元。被评为地区最佳经济效益创优单位。主任李荃(女)荣获省商业劳模称号。
二服务业
解放前,服务行业多集中在城关,乡村、集镇只有供行人夜宿的饭店。解放初期,服务行业有发展,但不快。1951年,城关有69家。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城关服务业并成9家45个网点。乡村、集镇有7家,1943元资金。1962年,城关有5家17个网点、乡村、集镇有5个小组,12个网点。随着改革开放,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到1985年,城关有475家,从业人员530人。乡村、集镇有1749家,从业人员1892人。
(一)旅社解放前,因交通不便,行人上路都是步行,供客商及行人夜宿的饭店遍布城乡。饭店规模小,设备简陋,住客吃饭店的饭付饭钱;自带米、菜,饭店给烧煮的,付伙钱。客栈(旅社)仅城关有数家,都是私人经营,每家仅有几间客房。解放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小饭店逐渐消失,城关的客栈实现了合作化,较大集镇先后出现了集体或国营旅社。1954年,城关旅社并成1个合作商店。同年,国营旅社开业。1961年,城关有国营旅社两家,客床110张。县政府设招待所,不对外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客流量增大,城乡居民开的小旅店应运而生。1951年,城关有旅馆、饭店50家,乡村、集镇仍多小饭店。1985年,城关有114家,乡村、集镇有92家,其中国营19家,集体46家,私营141家,共有从业人员1421人,客床2210张。
旅社选介
东方红旅社位于西大街东段,1968年建成开业,有3层楼房、2层楼房各1幢,平房4栋,营业面积2012平方米,有客床302张。1985年,有职工18人,固定资产18万元,营业额11.5万元。
(二)茶水解放前,县城有几家卖茶并有艺人说大鼓书的茶馆,顾客喝茶听说书,自得其乐。解放后,茶馆消失,卖开水的“水锅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文化大革命”前,仅城关有5家“水锅炉”,此后,大的集镇也出现卖开水的“水锅炉”。机关、中学和工厂也有供应开水的“水锅炉”。1985年,全县城乡共有“水锅炉”148家。
(三)浴池解放前,仅城关有3家澡塘,1955年,3家私营浴池合并为1个国营浴池,由财政、税务两局共管,规模小,设备简陋。1974年,饮食服务公司在文盛街建一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浴池,设座位110个,女浴池也同时开业,(不久停业)。1985年,浴池有职工10人,营业额22万元,固定资产9.8万元。80年代,工商银行、五谷香酒家建浴池,不对外营业。
(四)理发店解放前,仅城关有几家理发铺。民间习惯剃“包头”(一个顾主一月剃两次或3次头,每人每年总付剃头钱若干,农村以米代钱),工匠按时上门剃头,理发匠遍布城乡。县城也有理发挑游街串巷揽生意的。1951年,县城有理发铺(俗称“待招”铺子),12个。1956年,理发匠组成理发小组,乡村、集镇仍以剃“包头”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烫发的人增多,私人开办的理发店逐年增加,1985年,城关有理发店18个,乡村、集镇有理发店304个。
(五)照相馆抗日战争前,仅城关有照相馆。抗日战争爆发后,合肥、安庆等地照相馆内迁,县城照相馆增多,有“云中天”等4家。广大农村没有照相馆,农民很少照相,照相必进城。1951年,城关有照相馆4家,1956年底组成合作小组。佛子岭、诸佛庵也有照相馆开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关照相馆实行分散经营。1985年,城关有照相馆7个,集镇有照相馆7个,此外还有人游乡串村替农民照相。
(六)其它1985年,城关有钟表修理店8家,职工14人。洗染店3家,职工15人。修理摊点11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