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人口统计和普查
(一)人口统计:明清时期,朝廷为征收赋税,每隔几年(3——5年),便下令州县清查境内16—60岁成年丁壮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规定各县政府收集、统计人口数字报省政府,但年份不全,并有估计数。民国17年(1928年),有38065户219405人(男128840人,女90565人)。这是本县有史以来最为准确的人口数。解放后,每年由公安、民政部门管理和统计人口。
明清时期人口统计表

民国时期人口统计表

1949——1985年人口统计表

(二)人口普查: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1953——1982年,进行过3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普查标准时间为1953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有户数、人口、性别、年龄。11月底结束。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有3950人。第二次普查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有户数、人口、非农业人口、文化程度。12月底结束。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有895人。第三次普查标准时间为1982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有户数、人数、性别、年龄、民族、行职业构成、人口变动及家庭、婚姻、生育等。12月底结束。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近千人。
二人口密度和分在
(一)人口密度:全县人口中有76%分布在中、北部低山、丘陵区的31个乡镇,24%分布在南部中山区的14个乡、镇。每平方公里人口,1949年98人,1985年172人。北部丘陵区有16个乡、镇,总面积430平方公里,1985年13.61万入,每平方公里人口,1949年180人,1985年317人。中部低山区有15个乡、镇,总面积794平方公里,1935年13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1949年93人,1985年164人。南部中山区有14个乡、镇,总面积819.3平方公里,1985年85808人,每平方公里人口,1949年60人,1985年105人。
(二)人口分布:1985年,非农业人口48070人,占总人口13.75%;农业人口301480人,占总人口86.25%。1个县属镇和9个区属镇有943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820人,农业人口51566人。
1985年各区(镇)人口密度和分布统计表

1985年城镇人口分布表

三民族、年龄、性别、姓氏构成
(一)民族构成:解放前境内居民除汉族外,极少数是回族。解放后因婚姻、工作调动等原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从1964年173人发展到1982年的591人,其中:回族537人,满族30人,壮族13人,蒙古族、彝族、高山族、撒拉族各2人,土家族、布依族、苗族各1人。他们分居于26个乡镇。
(二)年龄构成:1964年人口普查同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相比,18年问,本县人口年龄结构有以下变化:一是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1964年14岁以下83946人,1982年11097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964年为37.11%,1982年为32.39%,比全省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36.15%低3.76%;二是青壮年增多,年龄中位数上升,15——49岁的青壮年,1964年为114156人,占总人口的50.47%;1982年为179014人,占总人口的52.26%,年龄中位数由21.8岁上升到22.1岁,增长0.3岁。三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65岁以上老人,1964年有6363人,占总人口2.8%,其中最高龄老人97岁;1982年有14866人,占总人口的4.34%,其中90岁以上老人有56人(内有百岁老人1人)。老年化指数(即65岁以上人口同未满15岁人口相比),1964年为7.58%,1982年为13.4%。
解放前,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高,平均寿命很短。孙本文民国25年辑著的《现代中国社会问题》一书中记述,平均寿命男子34.85岁,女子34.63岁。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8.93岁(男性67.7岁,女性70.33岁)。
(三)性别构成:在全县总人口中,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1953年为113.02,1964年为108.84,1970年为110.19,1975年为109.88,1982年为109.54;男性占52.28%,女性占47.72%。
1953年人口构成表

1964年人口构成表

1982年人口构成表
(四)姓氏构成:1985年,全县35.19万人,有353个姓,其中张、王两姓两万人以上,刘、李、陈、汪、杨、何、程、吴8姓9000人——万余人,以上10姓共14.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5000——9000人的有朱、金、余、胡、彭、储、徐、叶、黄、万、杜11姓7.35万人,占总人口的20.8%。不足百人的有196姓5072人,占全县人口的1.44%。
1985年全县不足百人的姓氏人口统计表

四文化程度和职业构成
(一)文化程度构成:解放前,本县教育事业落后,上学的多为地主、富商子弟,广大贫苦农民子弟上学的极少,大多为文盲、半文盲。《安徽省一九三九年度统计年鉴》记述,本县14.62万人中,大专文化程度223人,高中文化程度527人,初中文化程度5147人,合计6167人,占总人口的0.42%,其余为文盲、半文盲。解放后,30多年来,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农村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城镇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1964年,有大专文化程度的2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95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842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50382人,合计609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3%。1970年,有大专文化程度的879人,高中文化程度的363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6777人,小学文化程度的73693人,合计94981人,占总人口的32.3%。1982年,有大专文化程度的1165人,每千人中有大专毕业生3.38人,比全省2.96人多0.42人;高中生15043人,每千人中有43.67人,比全省39.77人多3.9人;初中生48493人,每千人中有140.8人;小学生127461人,每千人中有370人,比全省297.16人多72.84人。1986年,全县在校学生5676人,是1949年在校学生1406人的4倍。
(二)职业构成: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在业178010人,占总人口的51.96%。其中农、林、牧、渔业141731人,矿业和木材采运业262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1052人,制造业19667人,地质勘探和普查业474人,建筑业1162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1296人,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4158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694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1368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368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125人,金融、保险业394人,国家机关、党政群团1923人,其它事业21人。全县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在业人口总数的79.62%(其中农业占73.72%,林业占4.48%,畜牧业占1.27%,渔业占0.15%),从事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的占14.88%,从事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文教卫生、公用事业)的只占5.50%。城镇每百人中有56.53人在业,农村每百人中有51.68人在业。城镇中,城关镇在业人口最多,占人口总数的56.53%,农村在业人口最多的是与儿街区,占人口总数的58.15%,其次是磨子潭区,占人口总数的56.27%。
五婚姻、家庭
民国17年(1928年),《安徽省户籍第一次调查报告》关于“现住人口婚姻状况”统计,本县16岁以上男女人口共154287人(男91510人,女62777人),其中未婚13670人,占总数的8.86%,有配偶115222人,占总数的74.68%。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倡晚婚,号召男青年25周岁、女青年23周岁结婚。1982年弟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本县16周岁以上男女人口222325人(男116792人,女105533人),其中未婚62488人(男41812人,女20676人)占总数的28.10%,比民国17年上升19.24%。
离婚情况,1928年统计为1512人,占16岁以上年龄组人口的0.98%。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为1995人,占16岁以上年龄组人口的0.9%。在离婚人数中,15——49岁,即属于解放后结婚的1107人,只占这个年龄组人口的0.62%。有偶率比重增大,家庭婚姻关系稳定。1985年全县77200户,平均每户4.51人,同1939年平均每户7.49人相比,减少3人;同1965年平均每户4.55人相比,减少0.04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家庭结构已从过去的大型家庭,主干家庭逐步转向以父母和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
本县同全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解放前后比较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