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来源
据诸佛庵镇及城关镇十八塔和下符桥镇窑包山出土文物推断,距今4000余年的新石器时期,县境就有人类生息、蕃衍。
《史记·东越列传》记,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闽越族发兵攻打居住在浙江南部的东瓯族,东瓯族被迫迁居江淮一带。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和汉光武帝二十三年(公元47年),闽越王余善和南郡涂山蛮民雷迁等人反叛,朝廷派兵讨伐,并多次迁其民至江淮间,本县也有移入。此后,因避战乱、避荒,而常有人迁入。李、汪两姓在唐以前就定居本县,唐代有朱姓从江西婺源和皖南迁入,熊姓从江西德化迁入。《宋史》记,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受命节制舒、蕲二州,逐假江西人来淮西实边。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因太湖县大旱,也有人从太湖迁入。孝宗年间(公元1163—1189年)曾派大理寺主簿薛季宣来淮西各地置官田安置流民。北宋和南宋期间,从江西省的饶州、瓦屑坝、紫溪、婺源、南康等地及湖北、河南两省迁入的有陈、张、黄、王、刘、何、程、俞、吴、叶、余、龚、沈、章等姓。其中叶姓来自池州,黄、章两姓来自瓦屑坝和六安,余姓来自湖北、江西,何姓来自湖北,程姓来自湖北、河南,吴姓来自湖北大冶、徽州,田姓来自潜山。元末战乱,“有彭、董两姓从江西的永丰、瓦屑坝、婺源等地迁入,杜、孙两姓从江西、湖北两省及合肥迁入。项姓从陕西省及歙县迁入。明清有逃荒、避战乱及太平军流散士兵流入县境。明朝迁入的有郑、胡、舒、方、戴、万、赵、罗、黎、金、谢、杨、倪、徐、秦、曹、苏、周、卢、姜等姓,其中胡、方、戴诸姓来自江西的婺源、瓦屑坝和桐城、徽州,赵、杨、徐诸性来自江西和六安,舒、黎、金、谢、倪、卢诸姓来自江西的瓦屑坝。清朝迁入的有储、郭、洪、华、江、陶、饶、伍、包等姓,包姓在顺治时从合肥迁入。
民国期间、桂、解、闵、贾、邱、经、侯、聂等姓从河南迁入,柯姓从湖北迁入,茆、喻、毕等姓分别从舒城、金寨、岳西迁入。解放初期从六安迁入的有冯、桑、孟、居等姓,从金寨迁入的有贺、顾、廖、郝、乔、鲁、管等姓。并有山东、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省干部分配来县工作,其中一部分定居本县。50年代兴建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水库大坝建成后,有部份外省、县籍工人留下落户。
二变动
《六安州志》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本县有丁(能任赋役的成年男子)24083。明末清初,因兵燹疫病相继发生,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仅有丁15010。顺治五年(公元1649年),有丁5977。清初丁与丁口、人口(包括男女老幼)的比例为1:4.99。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代采取了减免钱粮赋税等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措施,人口不断增长。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有丁11789,比顺治年间增丁5812。《皖省志略》记,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有415897人。1840年鸦片战争后,本县成为清军同太平军拉锯战战场,百姓或被杀戳,或逃亡他乡,人口大减。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全县有20382户148927人。
民国8——23年(1919——1934年),军阀多年混战,接着国民党军队来县镇压农民运动,人口持续减少。民国19年9月,全县牺牲和被国民党军队贩卖出县的达1.4万余人。22年,有18个保约2万人划归立煌县,全县仅有174364人,25年又有9个保约1万人划归岳西县。24——37年,国民党军监抓壮丁,加之日军占领霍山大肆烧杀,疫病流行,死亡甚多。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政府又发动全面内战,人口增长缓慢,解放初,全县尚有200320人。
解放前人口性别构成统计表(女性=100)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很快。1985年,全县有349550人。其间,1949——1958年10年,净增39803人。1959——1961年,全县由233504人减少到213375人。1962——1965年由221760人增长到24275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生育处于无政府状态,1966—1973年8年间,全县净增59506人。1974年起,全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经多年努力,人口猛增的势头逐步得到控制。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