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沿革
夏属扬州,是皋陶后裔封地。
春秋前是六属国,楚灭六后设灊邑(故城在下埠口,今下符桥镇),后迁至南冈(城东200步处)。
秦属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属衡山国,五年改属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7年)复属衡山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衡山国为衡山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灊县(故治所在今城关镇上元街,一说在今县城西的古城畈),属庐江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划出部分设开化县(治所在今六安县青山镇),属庐江郡;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分设霍州、岳安(治所在今城关镇),并别置北沛郡新蔡县(治所在今下符桥),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入东魏,废岳安县,置安城县,又别置义兴县。北齐废霍州,复名岳安县。陈文帝天嘉二年(公元561年)复为霍州;宣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入北周。
隋初属庐州,后属庐江郡。文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改北沛郡新蔡县为淠水县(治所在今下符桥镇),废岳安郡,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治所在今城关镇)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霍山、应城、潜城3县置霍州,并改淠水县为开化县。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霍州,应城、潜城、开化、灊县统入霍山,霍山兼有5县之地,属淮南道寿州。武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名武昌县。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仍名霍山县。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改名盛唐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盛唐别置霍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治所均在今县城西郊古城畈)。
五代十国,初属忠正军寿州,南唐改忠正军为清淮军。后周复为忠正军,县名霍山,盛唐(治所分别在今城西郊古城畈和六安市)。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并入六安县,属淮南道寿州。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属淮西路寿春府。
元初,降为六安县故埠镇,属庐州路。泰定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属淮西江北道。顺命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属淮南江北行省。
明太祖洪武初年,设故埠镇巡检司。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以六安县一部及故埠镇巡检司的开化、兴贤二乡设霍山县,属庐州府,挂衔六安州,治所在故埠镇(今城关镇)。
清初沿明制,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属六安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3年6月——17年7月属安庆道。21年10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29年8月,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36年9月3日,县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次日成立霍山县民主政府,受中共皖西工作委员会领导。38年4月,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37年1月——38年3月,在县西南同岳西、英山两县毗连地区成立太平县,县政府驻太平畈)。1952年4月,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71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县政府一直驻城关镇(1987年下半年迁至新城办公)。
二行政区划
(一)清朝区划:咸丰时办团防,全县分4乡12团94保(原96保,北门外2保被水淹没):东乡第一团7保及四隅,南乡第2——5团27保,西乡第6——11团53保,北乡第12团7保。
(二)中华民国区划:元年(1912年)——20年,区划基本沿清末。21年设4区54乡13镇。22年设4区213保2148甲,前畈、后畈、黄氏河、渔父潭、桐桃源、响山寺、彩霞岭、长山冲等18保划归立煌县。23年撤区,实行联保制,划21联保180保1846甲。25年,黄尾河、石盆、白果树、头陀河、黄杨店、虎形地、河口寺、上清、包家河9保划归岳西县。28年,改联保为乡、镇,划3区15乡(三板桥、落阳河、下符桥、戴家河、黑石渡、诸佛庵、石家河、管驾渡、磨子潭、舞旗河、筲箕窝、良善铺、漫水河、上土市、王家店),1镇(城关镇)144保1497甲。29年设1区16乡、镇144保1433甲。31年撤区。34年设8乡,镇,不久复为16乡、镇。36年7乡1镇142保:城区镇22保,舞筲乡16保,管磨乡16保,黑戴乡19保,上王乡15保,下落乡22保,漫良乡16保,诸石乡16保。
(三)苏(维埃)区区划:民国19年(1930年)4月——21年7月,本县先后建立两届县苏维埃政权,第一届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4月建立),辖7区(一区舒家庙、二区城关、三区管驾渡、四区杨家河、五区漫水河、六区西镇、七区诸佛庵)60乡。第二届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5月建立),辖8区(一区下符桥、二区城关、三区舞旗河、四区头陀河、五区道士冲、六区闻家店、七区诸佛庵、八区流波)70余乡。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1949年底,划5区2镇(东镇、西镇)29乡143村。1950年春,六安县的与几街区划入,全县划8区2镇79乡。
1950年区、镇、乡一览表

1951年划13乡:城关区增复兴乡,下符桥区增落阳河、花园畈乡,与儿街区增四顾冲乡,诸佛庵区增渡南、渡北、小堰口、落儿岭、大干涧、西石门、仙人冲乡,撤项家冲乡,大化坪区增石羊河、太阳、大冲口乡,歇马台区增歇马台、道士冲乡,撤烂泥坳、中平乡。
1952年区划调整,划诸佛庵区的小七畈、渡南、渡北、戴家河、落儿岭、高桥湾乡和城关区的迎驾厂、曾家畈乡,成立黑石渡区。东、西镇划入城关区。改歇马台区为漫水河区,恢复烂泥坳乡。改黄栗杪区为上土市区。
1953年,划龙井冲区的管驾渡、凌家冲乡,黑石渡区的迎驾厂乡和城关区的通水灌乡,成立佛子岭区。划漫水河区的烂泥坳,良善铺乡归黑石渡区。划黑石渡区的曾家畈乡归城关区,撤上土市区的黄栗杪乡。
1954年,撤大化坪区的留驾园、王家畈乡,增俞家畈乡。上土市区恢复黄栗杪乡。城关区撤东、西镇,成立城关镇。
1955年,划龙井冲区的龙井冲、扫帚河乡,大化坪区的汪家冲、舞旗河乡归佛子岭区。撤通水灌、管驾渡、大冲口乡,增王家畈、隆兴、姚家畈、三十岭乡和佛子岭镇。城关区增毛岭乡。全县统10区96乡镇。
1956年,小乡并大乡,全县划4区40乡1镇。
1956年区、乡、镇一览表

1957年,撤大沙埂、石河、新店河、姚家畈、留家园乡。县直属大河厂、但家庙、三尖铺乡划入与儿街区。复兴、西门畈、佛子岭乡划入诸佛庵区。改佛子岭乡为佛子岭镇。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政社合一,全县划复兴、下符桥、与儿街、佛子岭、诸佛庵、单龙寺、磨子潭、大化坪、舞旗河、上土市、漫水河、黄泥畈、杨家河13个公社91个生产大队,另有4场1站(月魄山农场、龙凤山牧场、赤壁培植场、园艺场和大别山试验站)。
1959年,改杨家河公社为太阳公社,增单龙寺林场。
1960年,划城关、下符桥、与儿街、佛子岭、诸佛庵、磨子潭、大化坪、白莲岩、上上市9个大公社。
1961、1962年,恢复区,全县划8区56公社,扫帚河、安家河、道士冲公社分别改名隆兴、五星、前进公社。
1962年区、社一览表

1963年,撤佛子岭区,所辖各公社并入城关区。
1964年,恢复佛子岭区,城关区的佛子岭、长岭、隆兴3公社,磨子潭区的汪家冲公社,大化坪区的舞旗河公社划入佛子岭区。漫水河区增太平公社。
1965年,撤城关区的城关公社。城关、诸佛庵两镇改为县直属镇。
1968年,撤佛子岭区,所辖佛子岭公社划入城关区,汪家冲、隆兴公社划入磨子潭区,长岭、舞旗河公社划入大化坪区。划佛子岭镇为县直属镇。撤城关区大林公社。
1969年撤区。划1镇(城关镇)24公社(南岳、佛子岭、下符桥、但家庙、与儿街、鸟观嘴、真龙地、诸佛庵、落儿岭、戴家河、磨子潭、胡家河、单龙寺、汪家冲、东西溪、大化坪、青枫岭、舞旗河、漫水河、太阳、五星、上土市、前进、高山)。
1972年复区,划7区1镇42公社1286生产大队2753生产队。
1972—1978年区、镇、社一览表

1983年,机构改革,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实行政、社分设。隆兴、前进、五星乡沿用扫帚河、道士冲、安家河乡名。诸佛庵区增设诸佛庵镇。
1984年,佛子岭区增设佛子岭镇。
1985年,各区公所所在地的乡改为区属镇(诸佛庵乡、镇并存),诸佛庵区的落儿岭乡改为落儿岭镇,佛子岭区增设迎驾厂镇,漫水河镇改名西镇。全县划8区(镇)44乡(镇)5居民委员会,282行政村3226村民小组。
解放后历次区划变更简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