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
本县县城随着朝代的更迭,几经变迁。春秋时,楚国建邑,邑城在下埠口(今下符桥镇),后因“吴人侵楚,……楚迁于南冈”,“故城在县东二百步”。南北朝时,梁改为岳安县,县治在今城关镇。唐以后,县名又几经改变,县治曾西迁约3里,后人称为古城畈。
(一)老城:宋未垒土为城,有“砖街四条,小巷十三条,城门四座。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北门外有淠河通淮。”这是旧县城的雏形。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复设霍山县,在土城旧址上用块石、青砖砌宽3米、高2米、长3000米的椭圆形城墙,并设东(启明)、南(崇寿)、西(长庚)、北(拱辰)4座城门。城门有高3.5米、宽3米许的门楼,有木制拱形门楣。南、西、北门毁于民国期间,东门1958年拆除。城墙外侧挖宽10米、深2米的护城河,作排水和御敌用,县城初具规模。后因人口渐多,商业发达,街道向四外延伸。旧志记“乾隆之际,民物殷富,城内街市多莫能容,蔓延至四外,”北门沿淠河建有顺河街,“盖舟楫之所聚也”,西外建古城街,南外、东外各建一小街,北外建顺河街,外延街道面积约占城区三分之一。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全城被淹,破败不堪,顺河街荡然无存,县城逐渐萧条。民国期间,县城基本保留清末旧貌。30年代初,县政府为防御红军,把城墙向东延伸700多米,在火神庙巷南尽头处开一道城门,名小南门。城墙上遍安炮眼。民国36年(1947年),为抵御解放军,国民党军队在城中部挖一道宽约2米、深约1.5米,南北向的壕沟(解放后填平),拆掉数十间民房,群众怨声载道。
解放后,五六十年代,老城很少建房,仍以东西大街和文盛街为骨架,有周家巷等12条巷道贯通南北。新建和旧有房屋混杂,功能不全。居民用电普遍,用水以井水为主。1969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城市积水最深处3——4米(仅盐业公司到人民会场之间没有上水),受灾严重。灾后,一面维修水毁房屋,一面兴建居民村点,1970年竣工面积22326平方米。并在东西大街同文盛街交会处建百货、邮电、书店大楼,形成新的商业中心。为居民在遇洪水时能迅速疏散到城南高地,在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倪学昌主持下,新建1条从文化馆门前到城南山岗下长约500米的公路。
(二)新城:因老城狭小,地势低洼易涝,容量又早超负荷,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1976年,县委书记高立堂倡议在城南1公里丘陵地带扩建新城区,干部、工人、学生、居民义务劳动辟山、填冲、筑路;国家、集体、条条、块块筹集资金修街、建楼、盖房,到1985年,在6平方公里范围内,己建成各类建筑物约40万平方米,商店、工厂、仓库和居民点星罗棋布。以中兴路(南北向)同佛子岭路、南岳路构成的两个大十字为骨架,有传贤路等8条道路沟通老城新区。
二乡镇
(一)集镇:区级机关所在地的集镇,解放前多是商埠,工农业产品集散地,是旧政权统治的中心。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古镇面貌焕然一新。1985年,又在佛子岭区佛子岭乡的基础上新建迎驾厂镇,在诸佛庵区落儿岭乡的基础上新建落儿岭镇。现有城关镇(区级)和9个乡级镇。
诸佛庵镇位于县西北部,距县城21公里。北纬31°25′,东经116°10′。因镇东东岳山上的古寺“诸佛庵”而得名。解放初为诸佛庵乡,1958年7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属诸佛庵人民公社,5月成立诸佛庵街道委员会,(仍为诸佛庵公社),1965年7月,建诸佛庵镇,1968年12月撤镇,成立“五七”大队,仍属诸佛庵公社,1983年,复建诸佛庵镇,是中共诸佛庵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民国18年(1929年)夏,中共霍山县委成功地领导了诸佛庵民团起义。冬,农民暴动成功。20年,是第二届县苏维埃所在地,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县列宁小学、军事指挥部等旧址,解放后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桃源河、大干涧在西北角汇成深水河,傍镇北向东流入淠河。因水路之便,解放前商店林立,是全区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一度号称霍山首镇。原有前后两条小街和4座城门(已废)。60年代,小三线厂内迁,人口骤增,又沿河新辟一条大街。镇设1居民委员会,有居民14513人(其中三线厂7223人),建成区面积约36.5公顷。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佛子岭镇位于县中部,东淠河东岸,距县城15公里,北纬31°21′,东经116°15′。是在兴建佛子岭水库过程中,以大坝下游4公里处的梁家滩小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集镇。1955年建镇,1956年为佛子岭乡,1957年复建镇,1958年为佛子岭公社,1984年重建佛子岭镇。是中共佛子岭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梁家滩是晾甲滩的谐音,传说古时曾有军队在这里晾铠甲而得名。解放前,这里水深河阔,船排停靠方便,故又名艨艟湾。因水运发达,商业兴盛。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洪水淹小镇,小镇一落千丈。民国期间,沿河建成半面街,市场仍冷落。1952年,佛子岭水库动工兴建,上万名军工、民工开到工地。六(安)佛公路紧傍小街过境,新建房屋沿公路两侧延伸,商店先后开业,梁家滩自然形成工区的商业、服务业中心,市场繁荣,购销两旺。镇设1居民委员会,有居民596户2419人,全镇建成区面积43.29公顷。
西镇(原名漫水河镇)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58公里。北纬31°11′,东经116°00′。解放初属漫水河乡,1958年属爱国人民公社,1959年属上上市人民公社,1961年为漫水河人民公社,1983年为漫水河乡,1984年设漫水河镇。民国18年(1929年11月),西镇暴动成功(西镇包括漫水河区及金寨县燕子河区)。为纪念农民暴动,1985年改漫水河镇为西镇,是中共漫水河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清水河从镇中穿过,把小镇一分为二,北岸小街名清水河,南岸小街因漫水河傍街流过,名漫水河。是皖鄂两省边境的重镇,“105”国道(霍(山)、英(山)公路的一段)通车后,各种商店沿公路两侧新建幢幢房屋,形成一条新街。有居民500多户2083人,建成区面积9.2715公顷。架在清水河上的常青桥,把两条小街连为一体,为小镇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化坪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县中部偏南,距县城57公里,北纬31°13′,东经116°12′。解放初为大化坪乡,1958年属大化坪人民公社,1983年为大化坪乡,1985年设大化坪镇,是中共大化坪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方家河同小河在镇北汇集为石羊河,向北流入佛子岭水库。鹿(吐石铺)俞(家畈)公路傍镇而过,是通向县城的主要通道。解放前,因交通闭塞,商业极不发达,仅有的1条长200米、宽6米的小街上,居住着近百户居民和两三家茶行,几家小店铺,十分萧条。1969年夏季的特大洪水摧毁了小镇,又在小镇西山坡上建新镇。鹿俞公路通车后,沿公路两侧新建房屋,形成1条新街。两条街成丁字形,并在两道河临街的河面上各建一公路桥。建设用地8.28公顷,有居民1302人。
磨子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县南部,距县城50公里。北纬31°14′,东经116°21′。因旧磨子潭小街东面有一深潭,潭底有一石块如磨而得名。1957年,磨子潭水库蓄水淹没的小镇,在坝下3公里处的“石槽”建新镇,仍沿用原镇名。解放初为磨子潭乡,1958年属磨子潭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磨子潭乡,1985年,设磨子潭镇,是中共磨子潭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有居民1440人,建成区面积18公顷。西(溪)磨(子潭)、磨马(家河)、磨太(阳)公路在镇交汇。佛子岭水库紧傍镇边,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沿公路两侧的店铺和民居形成的主街道,一改过去自然村落的面貌。
与儿街镇位于县东部,距县城12公里。北纬31°23′,东经116°26′。解放前属六安县,1950年划归本县,为与儿街乡,1958年为与儿街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与儿街乡,1985年设与儿街镇。是中共与儿街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霍(山)舒(城)公路紧靠镇北。原有3条小街,80年代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沿公路两侧改建和新建数十幢房屋,形成一条新街,建成区面积10.62公顷,有居民2068人。
下符桥镇位于县东北部,距县城13公里。北纬31°28′,东经116°21′。六佛公路紧傍镇东而过。解放初为下符桥乡,1958年属火箭人民公社,1960年属下符桥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下符桥乡,1985年设下符桥镇,是中共下符桥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建成区面积10.83公顷,有居民1795人。旧镇仅有一条长不过百米的小街,几家店铺夹在民居之间。70年代起,沿连接六佛公路的板车路北侧建房,逐步发展成半面街,机关、商店多在半面街上。
迎驾厂镇位于县城西7.5公里处,北纬31°24′,东经116°15′。传说西汉刘安自杀后,其妻苏氏逃难经过此地,地方官员在这里迎驾,故名迎驾厂。解放初为迎驾厂乡,1955年属佛子岭镇,1956年属佛子岭乡,1958年属佛子岭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佛子岭乡,1985年设迎驾厂镇。六佛公路穿镇而过,机关、学校、商店、工厂沿公路两侧建房,形成1条骑路街。东淠河傍镇北流过,河上一道长400余米的公路桥连接河西黑石渡。霍英公路从这里起点,交通方便,是县城的卫星镇,建成区面积140.3公顷,有居民2698人
落儿岭镇位于县城西13.5公里处,北纬31°22′,东经116°11′。传说西汉刘安妻苏氏逃难到这里生下一子,故名落儿岭。解放初属落儿岭乡,1958年属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为落儿岭人民公社,1983年为落儿岭乡,1985年设落儿岭镇。旧有1条长约百米的小街,几家小店铺。霍英公路通车后,沿公路两侧建房,形成1条新街。镇南是旧八景之一的“六万晴霞”——六万寨,山势奇特雄伟,景色秀美壮丽。建在六万寨下的小三线工厂东风机械厂,在交通、供电等方面,为小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小镇日益繁荣。建成区面积11.76公顷,有居民3100人。
附水库蓄水淹没的集镇
舞旗河(原名五溪河)位于县中部偏南,北纬31°17′,东经116°11′。濒淠河支流,有船排直放六安、寿县,入淮河可达蚌埠,天然形成漫水河、大化坪一带的竹、木、茶叶集散地。有正街1条,南北走向,长500米左右,宽5米余。街中心铺大条石,两侧铺鹅卵石;另有鹅卵石铺的巷道7条,占地约25公顷。沿街有小瓦房900多间,砖瓦木架楼房数幢,常住180多户450余人。有商店20多家,茶行数家、油坊两家,船排码头各1个。因水路交通方便,外地客商来做生意的甚多,因而经济活跃,市场繁荣。佛子岭水库大坝建成蓄水后淹没。
管驾渡位于县城南15公里,濒淠河支流,水运较发达,是南乡竹、木、茶叶、山货的集散地。一条主街东西长400余米,宽5米,5条巷道,占地约20公顷。沿街有瓦房700多间,砖瓦木架楼房数幢,常住150多户400余人。有商店14家,茶行4家,饭店数家,油坊两家,完小1所,船排码头1个。外地客商沿水路来做生意的甚多,经济活跃,市场繁荣。20年代开办的县立第三高级小学的师生,很多参加了革命斗争,不少人成为革命骨干,对六霍起义和霍山苏区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淠河对岸的广庆庵,建筑宏伟,僧人众多,香客络绎不绝,名扬县内外。佛子岭水库大坝建成蓄水后淹没。
磨子潭位于县城南50公里处,濒淠河支流。水运较发达,但枯水季节水浅露底,不能通航。是东南山区的竹、木、茶叶等土特产品和食盐的集散地。仅有1条俗称扁担街的小街,长350米,宽6米左右,石条和鹅卵石铺面,占地约15公顷。常住120余户380多人。有茶行7家,商店20多家,饭店6家,油坊两家。沿街有瓦房480多间,木架楼房数幢,具有封闭型山镇特色。1957年,磨子潭水库大坝建成蓄水后淹没。
(二)乡村:全县有4404个自然村,其中城关镇13个,诸佛庵区795个,佛子岭区446个,漫水河区1158个,大化坪区371个,磨子潭区590个,与儿街蛆519个,下符桥区512个。
上一篇:第一节 建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