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列宁小学
民国19年,本县苏区开始兴办列宁小学。当年4月,六安六区(金寨)开设22所列宁小学,有学生1600多人,其中规模最大的学校有170多人,最小的也有50多人,七区(麻埠)13个乡都办有列宁小学。民国20年5月,县苏维埃政府要求各乡苏维埃,最少办1所列宁小学,条件好,要求入学多的乡,可办3~5所。此后,列宁小学发展很快,麻埠、金家寨、七邻湾、流波、独山等中心集镇都办有列宁模范小学(完小);各乡、村普遍开办列宁小学(初小)。平均每乡3至4所,每所学校学生多的有70余人到百余人,少的有40余人,边远山区也有10余人的。据1986年对列宁小学情况的回顾调查统计,仅独山(原三区)、徐集(四区)、丁集(九区)、新安(八区)、苏家埠(五区)5个区镇,共办列宁小学49所,教师67人,学生3289人。
县苏维埃政府强调列宁小学要优先让贫、雇农子女入学,学生由当地苏维埃政府统一推荐、选拔和分配。民国24年5月,三区(独山)第十一乡的白果树湾列宁小学,120多学生中,贫、雇农子女占56%,地、富子女占14%。地富子女虽然不限制入学,但不能担任班干和宣传工作。学生中12岁以下参加“童子团”,12岁以上参加“少先队”。少先队中政治思想好,有宣传鼓动能力的参加“少先宣传队”。此外,学校还成立“学生公社”,下设总务、宣传、教育、卫生,音乐5个股。民国21年春,九区(丁集)六乡南王楼列宁小学校长刘民树和“学生公社”主任郭子才一起出席县苏维埃的文教会议。
县列宁模范小学初小开设政治常识、算术、国语、图画、音乐5科,高小增设历史、地理、自然3科。区、乡以下列宁小学只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习字4科。教学时数,一般每周30节,每天5节,每天下午,还要集体上军体课。列宁小学的教材是新编教材,有的是苏区政府统一印发的《儿童课本》、《工余课本》,也有的是结合生产、生活及对敌斗争实际编写的。其内容多是工农专政、武装斗争、政策法令、歌颂红军、苏维埃、烈士等。自然和算术两科,则是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材。
二、干部学校
(一)师资训练班
民国19年3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七邻湾、麻埠等地开办师资训练班,参加学习的人员多为农村塾师和知识青年,经过短期学习即分配到各地列宁小学任教。民国20年5月,县苏维埃政府在独山县立模范小学办了一期师训班,招生40人,由区、乡推荐入选,考试合格,学习两个月后,分配到九区各列宁模范小学任教。
(二)干部训练班
民国19年6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根据七邻湾联席会议精神,先后办了两期训练班:一期专门训练知识分子10人;另一期是军事训练班120人。当年,还在七邻湾袁氏祠开办“女子识字速成所”,学生30人,学习3个月,要求认字1000个,毕业后分配到区、乡、村当干部。
民国19年冬,中共皖西北特委在麻埠开办“向忠发学校”,培养党、团干部。共办了两期,计280人,每期6个月,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政治军事形势、珠算、笔算等课程。
民国20年5月,原在湖北黄安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改名“彭杨军政学校”(纪念彭湃、杨殷西烈士),迁到麻埠办学,校址设在一家茶行里。学校分军事、政治两个大队。大队以下按兵种(步、炮兵)和不同培养目标(党、团干部)分若干中队,中队以下10至12人建班。全校教官30多人,学员400人左右,都是从红军和地方政府中选调的出身好,觉悟高,相当于班、排、连级的干部。学习4个月后,转入另一大队再学4个月,即军事、政治课都学习后结业。同年7月,校址迁到河南新集(今河南省新县)。
民国20年夏,特区苏维埃政府在麻埠设立了特区干部学校、军区干部学校和模范学校。模范学校是皖西苏区唯一培养地方干部的中等学校,有学生100多人。同年8月,在金家寨(后迁麻埠)办了1所党校,学员100多人。学习期为3个月,课程有“列宁主义概论”、“社会科学”和“中国革命问题”3门。
三、识字班和工农夜校
苏区为成年人开办的具有扫盲性质的学校,其主要形式是识字班和工农夜校。六区(金家寨)、七区(麻埠)、三区(独山)、四区(徐集)等地,普遍组织工农识字班和工农夜校,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参加了识字运动。民国19年秋,四区十七乡二村徐集林家大圩子办了1所识字班,白天有20多儿童读书,晚上赤卫队、少先队、妇女及村干部全部去学习。六区(金家寨)80多村都办有工余识字班。民国20年5月,县苏维埃政府要求各乡扫除文盲,村应办识字班、读报组和读书班。识字班的教材都是自编的,与政治、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如三区(独山)五乡农民赤卫军读的“三字经”中,有“穷苦人,下决心,团结起,干革命,蒋介石,害人精,投帝国,打穷人;又拉夫,又抽了,保卫那,发财人”,“来来来,来读书,来识字;读得书,识得字,好做事”、“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穷人的劳动果实,填满了老财肚子”等等。除识字外,还教唱革命歌曲,不少地方还将民间流传的旧曲调填上新的内容,如“穷人调”,“劝郎参军”等。
下一篇:第八节 教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