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师范教育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六安直隶州师范传习所,所址在教育会,招收蒙馆塾师和生童,6个月结业。民国元年继续开办。民国6年设乙种师范讲习所,所址在赓飏书院,8个月结业。民国11年又设师范讲习所,2年结业。上述师范教育,均属临时性质,肄业期满均停办。
民国31年秋开办六安县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民生工厂(今县酒厂),学制4年,初办设3个班,学生150人(男女兼收)。民国35年海峰女中设立中级师范和简易师范各1班,收女生80人。民国37年底,城区共有中级师范1班,在校学生40人;简易师范4班,在校学生190人。
1951年于原安徽省六安中学址设立六安师范学校。1957年,六安县初级师范学校改为六安县师范学校,迁至城区(南门外。今六安三中校址)。1958年,又在翠花巷增设六安县初级师范学校,是时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业已成立,六安师范遂改为六安师专附中,内设师范班。1961年秋,六安县初级师范学校停办。1962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时,将六安师专附中的师范班、六安师专的艺术班、六安县师范学校、霍山县师范学校合并为安徽六安师范学校,校址设北门外(今六安师范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1969年六安师范下迁农村,在原校址改办普通中学(六安四中)。1972年在六安四中内设中师班2班,次年开设三年制专科班1班。1978年恢复六安师范,设10班、学生504人、教职员工55人。1980年恢复为县级事业单位,划归六安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81年在原城中小学校址,设立六安市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迁至北门外西街),先后4期培训在职教师120人。
中等技术教育六安城区最早的中等技校是民国8年(1919年)春开学的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校址初设赓飏书院,学制4年,分设农本、林本和茶叶等科,首任学监(校长)沈子修。民国19年秋停办。自此直到六安解放,城区无中等技术学校。
建国后,1950年于公立六安中学设立农业科2班,次年迁出城区。1958年,六安专员公署在原私立海峰女子中学校址设立六安地区农业学校;8月,省卫生厅在五里墩设立六安卫生学校。此后,城区各行各业纷纷筹办中级技术学校,至1959年6月,共办各类中级技术学校6所。1961年夏,又将城关民办初级中学改为农业中学,下迁至城郊人民公社。1962年,由于办学条件不足,前三年兴办的7所中级技术学校相继停办5所,另2所2年后也停办。1963年,六安地区农业学校迁出城区,至1978年,城区只有1所中等卫生学校。
1980至1983年,先后在第五中学开办4个高中职业班。1985年和1986年,分别将第四中学和第六中学改为六安市第一和第二高级职业中学;第五中学、第九中学设立4个职业班。1986年全市共有中专、中技和短期培训班34所(班),122个班,在校学生4875人。其中职业班28个班(含职业高中班15个班、职业中专班10个班、短期培训班3个班,在校学生1389人,比过去五年职业班学生总数增加了43.2%)。职业学校(班)设置财会、纺织、造纸、印刷、医疗护理、金融、钟表修理、食品加工、家具设计、家用电器维修、粮食加工贮藏、机械制图加工等18个专业,新设的专业门类比过去五年专业门类总数增加1倍。
1986年六安市职业技校情况


高等教育1958年8月,六安专署在淠河西岸桃花坞创办了安徽省六安专区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与同类学校相同。1978年创办“安徽电大六安地区分校"。1979年春,设立“六安市电视大学",首批招收学员300人,在市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各设1个教学点,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4个专业。1980年六安市电视大学又在宁平厂等单位开设理科3班,学员150人。1982年,增办文科2班,招收学员54人。1983年市电视大学停止招生,并入安徽电大六安分校。1985年,六安地区行政公署有关部门和省内一些高等院校联合创办了“皖西联合大学"。
专业学校选介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民国7年(1918年),由沈子修、刘希平、朱蕴山等倡议,获省内教育界知名人士李光炯、光明甫等支持,由朱蕴山负责筹建,民国8年春季开学。校址初设于赓飏书院内,招收农本科和林本科2班学生80人。民国9年,开设农本科、林本科各1班、预科2班,学生122人,教职员17人。民国10年春北门外新校舍建成数间,部分班级迁入。次年夏,新校舍全部竣工,剩余班级迁入。“三农"学制4年,即预科1年,本科3年。各班学生定额为40人,免交学费,书籍费、膳食费自理。民国15年春,改名为“安徽省第三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民国17年增至5班。民国18年秋增设茶科,共8班,学生207人。预科课程为国文、英文、数学、化学、物理学、动物、植物、矿物、农业地理、音乐、图画、体操等基础课。本科除设以上各科外,还开设必修的气象、土壤、肥料、昆虫、测绘、植物遗传、植物嫁接、养蚕、村政建设等课。此外,农本科增设农业概论、农作物栽培、园艺、农业病虫害、畜牧、农业经济、农业制造、农场管理;林本科增设森林学大意、植树造林、园林学、林木病虫害、森林管理、林业经济、林业制造、林场管理。教师多是思想进步、执教多年的新派人物,如国文教员钱杏邨(阿英),总务主任兼农业管理学教员江伯良,英文教员苏章云,数学教员晏崇伯,生物学教员汪镕生,农业经济教员李晴峰,村政建设教员乐天宇等,均结合教学传播科学和民主思想,深受学生欢迎。“五四"运动后,师生共同组织“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宣传“以俄为师"和共产主义。民国19年秋停办。“三农"在办学的11年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少人在大革命时期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工运、农运、兵运的领导者。
附:省地属学校选介
六安师范学校省属5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隶属六安行政公署,为县级事业单位,校址在六安城北门外。该校于1951年在公立六安中学师范科基础上建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8年9月恢复。1983年定为省重点师范学校。1984年改为4年制师范,内设普师班与民师班(2年制),并设函授部。1986年全校共有14个班,在校学生635人,函授生近5000人,教职员工125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讲师21人(已退休6人),讲师26人。有教学楼、办公楼各1幢,教职工宿舍楼5幢,以及科仪馆、图书馆、电化教室、音乐教室、台阶教室、微机房、琴房等。理化实验仪器较全,有实验室2个,实验台46个,学生可单人进行实验,并有1套比较齐全的电教设备。体、音、美科的教具及器材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六安卫校隶属六安行政公署。创建于1958年,校址位于皖西路东段南侧,占地47554.8平方米。建校初开办医士、护士2个专业,“文化大革命"初停止招生,1972年恢复招生。1978年后增设五官、妇幼医士、检验士、卫生计划、统计士等专业。1984年开办综合性教学门诊部,内设手术室、化验室、X光透视室、心电图室、中西药房等,置病床30张。自创办以来,共培养出各类卫生人员2500余人,代培各类进修学员1100余人。1986年在校学生514人、教职工168人,其中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讲师30人。
六安师范专科学校隶属安徽省教委。1958年8月建校,校址位于淠河西岸风景秀丽的桃花坞,初设二年制中文、数学2科。1961年,增设物理、生化2科。1966年秋停办。1970年恢复,改名“六安地区师资培训班"。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六安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数学、物理3个系。1986年,该校占地180783.37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9.9平方米,设中文、外语等8个专业,学制分为三年制、二年制2种,在校学生1270名,另有委托代培、自费走读、夜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辅导等类型学员350名,有教职工335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副教授10人。图书馆藏书20多万册,并拥有较为齐全的电化教学设备,以及微型电子计算机室和19个理科实验室。
安徽电大六安分校隶属于六安行政公署。创办于1978年,校址在人民路,有教学大楼1座。1979至1980年,设置机械、电子2个专业。1983年,增设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会计、金融等专业。1984年,增设土木建筑工程、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专业。1985年,增设新闻、档案、图书馆、法律专业。1986年,增设财务会计、人事管理、审计、工企管理、财税、保险等专业。到1986年,共招学员7届,2000多人,已毕业3届。
该校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达不到要求的,实行淘汰或暂缓毕业。
皖西联合大学隶属六安行政公署。1985年建校,校址在七里站东北2公里处(原系部队营房),占地46669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由六安地区行政公署有关部门和一些高等院校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组成学校董事会,六安地委书记黄树勋为董事长,省人大副主任魏心一任名誉校长。
该校采取自筹经费、面向社会招生和定向招生、不包分配、联合办学的方针。1985年开设工业和民用建筑、会计统计、淡水养殖3个专业,招生200人。1986年,增设经济管理专业,招生200人,由原来的4个班增加到9个班,在校学生378人。教职工45人,其中专职教师18人,另聘合肥、六安有关学校教师兼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