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六安直隶州中学堂,堂址在原赓飏书院,由汪祖树任监督(堂长),2个班,学生五六十人。
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中学堂改为六安县中学校,由汪应焜任校长;秋季开学,仍为2个班,学生80多人。民国2年奉省令停办,次年白朗军攻占六安,校舍被毁。民国14年,再办六安县初级中学,杨立雪任校长。民国16年停办,民国17年恢复,民国19年秋再次停办。民国24年春恢复六安初级中学,校址初在赓飏书院,秋季迁至旧参署(今六安军分区司令部),招男生2班,女生1班。六安中学男女同校自此开始。民国27年,因日军飞机不断空袭六安城,六安初级中学迁到农村。民国29年增办高中部,改名“六安县立中学"。民国31年秋,六安县立中学将初三、高中部和师范科共7个班迁回北外民生工厂,次年迁入旧参署原址。民国32年秋,私立海峰女子小学改为私立海峰女子中学,设2个班。民国33年,天主教堂的类思小学改为崇义初中,校址在塘子巷。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省调整中学布局。民国34年,将设在苏家埠的省立第五中学改为省立六安中学,次年迁来北外新校址(今六安师范址)。设高、初中9个班,学生422人,教职工34人。民国36年海峰女子中学增设高中部,私立荥阳初中从毛坦厂迁来六安城区(北门潘氏祠),设3个班,学生114人,教职工9人,次年停办。至此,城区共有公立完全中学2所,私立完全中学1所,教会初级中学1所,22个班,学生1043人,教职工95人。
1949年六安解放。2月,皖西第三专员公署将省立六安中学、县立六安中学、六安简易师范等学校合并为皖西公立六安中学,保留私立海峰女子中学和私立崇义初级中学(1949年秋停办)。1951年,六安中学一分为三:师范班留原址,设立六安师范学校;农林班迁六安县广王城,设立六安农业学校;普通班与海峰女中合并,成立六安中学。1953年又将六安中学高中部及初三8个班迁至北外新校舍(今六安一中址),定名为安徽六安高级中学;初一、初二14个班留原址,更名为六安初级中学,次年改名六安第三中学。1956年该校迁至东门新校址,又改名为六安第二中学。1958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64年12月再改名为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同年在六安三中旧址设立六安县初级中学,1962年秋迁至原县师范旧址(今六安三中),并在城北小学设立初中班,在三道巷开办民办中学,3班,学生97人。
1969年3月,六安一中下放给县领导,六安二中下迁6班至北二十铺(留城12班),六安初中(今三中)交城南公社贫下中农管理。1970年在东方红小学(原六安师范一附小)等7所小学附设“戴帽"初中班,1971年和1974年增办第四和第五中学,1975年春开办城关初级中学(今六安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并发动城区工厂、企业、街道自行解决校舍、师资、经费兴办一批初级中学。1976年底,共有宁平厂、齿轮厂、水运社、汽车配件厂、轻工、风华、纺织厂、印刷厂、凌云、纸厂、朝阳等17所初级中学,学生1784人。1977年增办第七中学。大部分厂办中学、“戴帽初中"因不具备办学条件,不久相继停办。
1979年建市后,市区中学除六安一中由六安行政公署领导外,二至七中6所完全中学全部归属六安市领导。同年,先后新建第八中学(北外朝阳化工厂东侧)、第十一中学(七里站),改地区交通中学为第九中学(大别山路南侧)、改商业中学为第十中学(西门外紫竹林,1986年停办)、改小华山中学为第十二中学(小华山);于西七里桥小学、马巷小学分别设立初中班,各设初中一、二、三3个年级,加上4所厂(场)办中学,1986年全市共有中学17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中12所。2所高级职业中学的初中部作2校计入。小学附设初中班2所),共245班,在校学生1243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7.7%。
六安市中学基本情况

中学选介
私立海峰女子中学民国12年(1923年),吴海峰遗孀苗蘅峰捐出全部田产,于南门二道巷创办私立海峰女子小学。民国29年前后,姚尚义(女)、吕桂从、张光孚等捐产资助该校。民国32年秋,停办小学,开办私立海峰女子中学,初设2班。民国35年秋,增设中等师范和简易师范各1班,师范班经费由县库支拨。次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时有高中1个班,初中4个班,学生169人、教职工19人。
六安解放初,海峰女中继续开办,1950年春由六安县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与公立六安中学部分班级合并,在原址设立六安中学。
六安市第二中学是六安地区重点中学之一。1953年,由公立六安中学分出初一、初二14个班,在海峰女子中学校址成立六安初级中学,次年改名为六安第三中学。1956年迁至皖西路南侧新校舍,改名为“六安第二中学"。1958年增办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60年秋,该校被定为全省试行中学五年一贯制学校,连续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名列六安地区第一。1979年改为今名。该校占地总面积69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58平方米,有礼堂、科学宫各1座和教室30个。截至1985年,该校已发展到28个班级(初中16班,高中12班),有学生1497人(初中学生857人、高中学生640人),教职工123人,专任教师89人。
该校自创办以来,为国家培养出1.6万名高、初中毕业生。他们毕业后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有,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荣立战功的宋振如(集体一等功、个人二等功)、李茗(个人二等功)、张宣林(个人二等功)、徐先彬(个人三等功)、项国(个人三等功),华山抢险英雄集体的杰出代表、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的邓永志。此外还有一些同学毕业后在文学、新闻、艺术、体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
六安市轻工中学创办于1975年9月,初名“六安县轻工中学",1979年改为今名,校址在解放北路。
初办时,仅有草房4间,开2班,学生82人,教职工6人。1976年春集资2万元,建教室4间、办公室1间、宿舍3间。该校1978年毕业生升学率为全市中学之首。同年秋收新生2班,共6个班,师生近400人。
1979年,市区厂办中学纷纷撤并,由于该校教学质量较高而被保留。1984年全市会考,八门课程中获7个第一名,历史科第二名。1985年会考,毕业生升学平均成绩居全市首位,获中共六安地委、六安行政公署嘉奖。同年,兴建教学大楼、东小楼各1幢,开办3个缝纫训练班,1986年增办高中职业班(机械制图),成为综合性中学。现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4平方米,共9班,在校学生615人,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43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