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干部教育1952年7月,城区在翠花巷内开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初设高小、初中6个班,学员257人,教员8人;后又增设扫盲班和初中班4班,参加学习的机关干部500多人。1954年春,地区直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并入,共29个班,同年秋增至40个班,其中高中4班、初中18班、高小13班、扫盲5班,开设的课程以语文、数学为主。1955年校舍扩至100余间,学员2000余人,教职工52人。经过2至3年的文化课学习,300名学员脱掉文盲帽子,900名原为高小文化程度的学员语、数两科提高到初中程度,500名原为初中文化程度的学员语、数两种提高到高中程度,受到中共安徽省委的表扬和奖励;并经省委组织部干部处考核,确定为全省干部教学重点学校之一。1957年9月,因反右派斗争教学暂停,次年春复课,1961年停办。此后,机关干部则以在职自学为主。
职工教育1950年春,城区创办职工业余学校1所,先后开办17个班,1190名职工参加学习。为了方便职工就近学习,1951年于文化馆、六安中学、六安师范、搬运站和城北、城南、三道巷、西外、东外、实验等小学开设33个班级,其中高级5班、中级9班、初级18班、会计1班,有学员1603人,专职教师7人、兼课教师68人。1956年,在职工教育开展较好的建筑公司、搬运公司及部分工厂等22个单位,开设85个职工文化学习班(组),其中4个初中班(组),9个高中班(组)、45个扫盲班(组),共有学员2003人,占应入学数的72%;专职教师14人、兼课教师72人。1957年秋,因职工参加反右派斗争,教学暂停,次年春并入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
1976年,城区工厂办“7·21"工人大学6所,参加学习的工人320人,学习文化、技术,有名无实,1978年停办。1982年9月,市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先后对183个单位、5543名青壮年职工进行初中文化普测。根据普测结果,布置“文化、技术补课"任务,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补习班、复习班450多个班,参加学习的青工近4000人。1983年,为610名青工安排了政治轮训,利用原“双补"的师资校舍,分批分期给青工讲授《中国近代史》、《社会主义常识》、《中国工人阶级》等课程,提高青工的政治觉悟。到1985年底,参加文化补课4517人,占应补人数的81.5%;参加技术补课3494人,占应补人数的75%,分别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初中高限与中限要求。
在职工完成“双补"任务的基础上,还组织职工参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到1986年底,8035名参加技术培训的工人中有6605人结业。其中参加中级技术培训的453人,结业361人;参加初级技术培训的4357人,结业4019人;参加专业培训的1716人,全部结业;参加其他培训的1509人。1986年统计,全市职工中接受高等教育的505人,其中在职大学习的34人,在电大学习的138人,在函大学习的72人,在夜大学习的91人,干部专修科43人,其他127人;在中等学校学习的442人,其中职工中专84人,电视中专193人,干部中专33人,业余函授中专56人,其他76人。同年,本市开办了经济管理刊授联大,设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管理专科各1班,学员105人。
至1986年,42个企业评为市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其中六安纺织厂、六安造纸厂评为省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六安轴承厂、新华印刷厂评为省机械、轻工行业职工教育先进集体。
农民教育1949年冬,成立冬学委员会,动员公、民办小学教师兼任冬学教师,利用小学教学设备开办冬学班,在村庄稀少的地方设立冬学教学点。1951年冬,根据教育部指示,改冬学为常年民校。1953年起配备专职扫盲干部1人。1956年,除培训一批扫盲骨干外,并发动小学教师、复员军人、初高中毕业生参加扫盲工作,采取“农闲集中学,农忙分散学,互教互学,包教保学"的方法教学。1958至1962年,农民教育停顿下来,扫盲干部大部投入政治、生产运动。1963至1965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民教育又随之兴起,城郊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在重点抓好几所常年民校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和增办常年民校,使农民教育日趋正常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常年民校全部停办,扫盲干部改做其他工作。1973年,城郊农民教育恢复,次年又遭江青炮制的“小靳庄政治夜校"的干扰,再次停办。
1979年,根据国务院恢复农村扫盲工作指示,市配备扫盲专职干部,办起常年民校。1980年冬,办扫盲28个班进行常年教学,学员1200余人,教材为省编的《农民识字课本》。1981年秋,郊区各小学以日校带夜校,共办30多个扫盲班,参加学习的近2000人。1982年春,在平桥乡五里桥村进行脱盲考核,有120人合格。同年人口普查,全市文盲、半文盲24482人,其中男性7744人,占31.63%;女性16738人,占68.37%,文盲率为21.17%。1985年底,郊区12至40周岁的15717人中,文盲占15.78%。1986年春,郊区成立农民教育组织,确定专人负责,办起43个扫盲班、22个包教点,参加学习的1133人。有的村开展“百日识字"活动。郊区3个乡,办有文化提高班及缝纫、无线电、汽车修理、蔬菜栽培等培训班168个,有2621人参加学习。
1986年12月,六安行政公署对本市进行扫盲抽样检查验收。经查市郊3个乡共有12至40岁的青、壮年16004人,其中达脱盲以上的14402人,文盲、半文盲1540人,失去学习能力的62人;脱盲率为90%;市郊17个村有16个村脱盲率超过93.2%。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