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筑企业
民国时期,境内建筑维修行业多为个体经营,一般由棚头组织几人至几十人结班承包,时聚时散,无固定组织。民国24年(1935年),六安县城关有瓦匠场(棚)5家,木、瓦工300余人。麻埠镇亦有棚6家。民国27年,安徽省政府内迁立煌后,外地来该镇专营建筑业有华兴、复兴、三盛、祥兴、森盛祥等6家,抗战胜利,省会迁至合肥后,全部迁走。
建国初,1950年六安城关有川康、新安、新六、新光等6家私营营造厂,各有临时工20——30人。各县将城关个体木、瓦工先后组建为修建小组,由工会承接施工业务,实行统一管理。1953丰1月,以六安新安营造厂为基础,组建地方国营六安专区建筑工程公司。1956年合作化时,各县城修建队、组和个体木。瓦工,组建为县属集体独立核算建筑企业。1959年,各县城建筑社(队)过渡为地方国营县建筑公司(建筑工程队)。1962年,又退回为集体所有制企业。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建筑企业发展不快。至1978年,全区有全民和县属集体独立核算建筑业11个、职工25053人,年施工产值1704.38万元。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建筑企业不断增多。至1985年,全区城乡有独立核算建筑企业371个,其中,全民建筑企业3个、职工2819人(固定工1729人),城镇县(市)属集体建筑企业27个、职工11644人(固定工6484人),农村集体建筑企业341个、从业34449人。1985年,全民和县(市)属城镇集体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2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62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建筑企业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为12.75万平方米和6.57万平方米;城镇集体建筑企业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为53.50万平方米和24.05万平方米。施工总产值14059万元,净值4696万元,其中,全民建筑企业分别为1627万元和566万元,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分别为4635万元和1181万元,农村集体建筑企业分别为7797万元和2949万元。全民和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利润总额27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63万元,净值98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全民建筑企业人均5804元,城镇集体建筑企业人均4167元,农村集体建筑企业人均2263元。
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公司1953年1月在私营新安营造厂基础上组建的,时有职工213人,为境内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建筑企业,当年施工产值114万元。1960年,职工增到1784人。1965——1972年,曾直属安徽省建筑安装公司。1973年3月以后,仍改属六安地区。该公司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由建筑设计、科研、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建筑构配件生产等组成的中型国营建筑安装二级企业。由50年代仅能承建1——3层楼房建筑,提高到能承建7——8层高层建筑和框架结构建筑的水平。1953——1985年,该公司累计建筑竣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年均3.79万平方米。1985年,该公司下设3个土建工程处和机电安装工程处、水塔滑模工程处、混凝土预制品加工厂、木材制品加工厂,机械设备管理站、地方材料供应站、劳动服务公司等企业,职工2291人,其中工人1833人(固定工1362人)。承建房屋施工面积12.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29万平方米;施工产值1314万元,为1953年11.5倍;年竣工产值536.79万元,净产值481万元,利润总额51万元。年末自有机械设备361台,原值154.26万元,净值100万元,总功率5315匹马力,其中,施工机械功率3420匹马力,技术装备率每人547元,动
六安地区1971~1985的全民和县(市)属集体建筑业施工情况表
力装备率每工人2.9匹马力。累计固定资产原值602万元,净值412万元,为六安地区建筑业一支主力军。二、建筑设计
建国前,境内房屋建筑结构简单,无图施工,由领线木工或棚头,按建筑者要求,现场画线做屋架。民国初年,六安建筑新新大戏院时,承建者先用蔑片、麻秸扎制工程模型,按模型施工。建国后,1955年建设梅山镇时,六安专区建筑公司承建的工程,始行设计制图,为境内建筑业按图施工的开端。60年代起,随着建筑结构日趋复杂,建筑企业开始配备设计人员,凡承建规模大的工程,由设计人员先行设计,绘制图纸,建立工程预决算制度,按图施工。进入80年代,地、市、县城建部门成立设计室,配备专业工程设计人员,先后设计出很多布局合理、造型美观、风格独特、装饰协调的各类建筑物。1985年,全区有7个建筑设计室(处),职工102人,其中工程设计技术人员12人,年完成规划设计296项,设计投资4113.4万元,施工图面积26.07万平方米,设计收入52.94万元,支出20.72万元。
金寨县设计室设计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组合式建筑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形复杂、高低差大以及周围环境等特点进行布局,既吸取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又突破传统建筑的对衬形式,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并采用马赛克等现代建筑材料,建筑成风格独特、造型新颖的建筑群,为六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六安市设计室设计的“皖西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造型朴素简洁,造价、占地、朝向、光线、卫生均比较经济合理,1981年获省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鼓励奖。
三、建筑施工
1、施工能力:建国前,境内建筑业仅能建筑砖木结构平房和二层楼房。民国初年,兴建霍山县上土市中学,原设计建筑三层楼房,但在装配第三层木架时,出现摆动,后改建为二层。建国后,60年代以前,各城镇建筑企业仅能承建2——3层砖混结构楼房。70年代以后,随着施工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各建筑企业施工能力亦迅速提高。进入80年代,境内3级以上建筑企业,已能承建高层(6——10层)和大跨度的框架或装配式结构的教学、科研、医疗、办公、住宅、厂房、仓库、商业等各类房屋。1985年,全民和县(市)属城镇建筑企业,除承建境内各类建筑安装外,并赴外地承建工程项目。六安地区建安公司,1980年,引进建造倒锥体水塔新技术以后,对原水塔建造工艺设计和操作技术作了很大改进,成功地设计和施工150吨钢筋混凝土倒锥体水塔,筒身用无井架液压滑升,整体拆模,水箱地面预制,液压提升施工等,具有工期短、结构新、造型美、造价低、抗震性能好等优点,1981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四等奖。
2、技术装备:50年代以前,境内建筑施工均为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事故屡有发生。60年代初,始用“哈叭狗”、拌和机、滚筒筛;蛙式夯等简易建筑机械。1961年,六安县建筑公司仿制“绍兴吊”,改变过去楼房建筑施工落后笨重的操作方式。60年代后期,部分企业逐渐采用皮带运输机、破碎机、金属井字架、卷扬机、混凝土拌和机、砂浆搅拌机、自动吊塔、滑模机具、工程车辆等机械进行施工。80年代初,境内3级以上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中,从材料的平面和垂直运输,到木制件、钢筋制件、混凝土构件,从混凝土、灰浆搅拌到平面磨光、焊接等各种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
四、建筑管理
建国前,境内无建筑管理机构。建国后,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建筑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1976年,成立六安专署基建局,设建筑管理科,负责施工组织、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生产检查、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各县、市城建部门,亦先后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1、施工管理。一项建筑工程在建筑企业承建施工之前,建筑管理部门首先审查建设项目批准手续是否健全,工程地点安排是否经规划部门批准,承建工程的企业是否有施工能力。符合规定和要求者,方可发照施工。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质量监督。各级质量管理人员,从基础工程到内部结构,从建材规格质量到施工工艺,都按施工验收规范进行监督。尤其对建筑物的关键部位,不经检查合格,不准进行下道工序。70年代以后,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各建筑企业均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在施工中,除各级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日查、周查、月查、年查外,工种之间亦实行“三检”制度(自检、互检、交接检),较大建筑企业,还组织工程与工程之间互查。地区城建部门每年组织各县、市进行一次全区建筑质量互查,评选质量优胜单位和优质工程。1972——1985年,六安地区建筑安装公司工程质量优良品率,最高年份为78.8%,最低年份为49%。市、县建筑企业工程质量优良品率多在50%以上。
2、安全管理。建国前,境内建筑人员均在无安全防护条件下施工。建国后,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建筑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地、县市城乡建设部门和建筑企业,均设有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检查监督人员,从上到下,形成安全监督网络。安全检查以县、市城建部门和建筑企业自查为主,一般进行月查和季查。施工班组实行班前、班后检查,发现违章操作,立即纠正。60年代以前,高层建筑少,建筑结构简单,安全防护仅配有安全帽、劳保服、手套等。70年代以后,始用安全网,高空作业人员配戴安全带,电力安装人员配有绝缘鞋等。
3、企业经营管理。60年代以前,建筑企业人员少、规模小,一般实行一级核算。60年代后期,因“文化大革命”,建筑企业管理混乱,连续亏损。1967年,六安专区建筑公司仅完成产值80.89万元,亏损77.83万元。70年代初,建筑企业曾实行包料、定质、定时制度,因与经济效益未挂钩,效益仍然不高。70年代后期,随着企业发展,人员增多,经营规模扩大,始改一级核算为多级核算,推行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各种责任制。1981年,不论大、中、小工程均推行投资包干责任制,包括投资工期、材料消耗、工程质量和形成能力等。一些较大的建筑企业,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制,效益显著提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