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客运
1、公路客运:民国19年(1930年),霍邱裴梓文、马少西、李鹤樵等5户,集资购旧客车2辆,成立益民运输公司;李济行独资购大、小客车各1辆,同时经营霍邱到溜子口、霍邱至张集两线客运,次年均停业。此为境内公路客运之始。民国23年,合肥商办振兴长途汽车公司,购客车7辆,营运合肥至六安、六安至舒城两线;六安商办龙飞汽车公司,有客车1辆、货车2辆,兼营六安至麻埠客运业务。民国24年,寿县商会朱美昌,独资购日产“一世子”客车1辆,营运寿县至田家庵、寿县至保义两线。民国25年,六安开办民营三友汽车运输商行,有客车2辆,货车3辆;舒城梅河高季茂购小客车、货车各1辆,均从事客、货运输。抗战期间,客运中断。抗战胜利后,仅有2辆客车营运于六合公路,民国37年再度中断。1949年春,六安商营汽车公司组建后,兼营六合、六霍(山)、六麻、六舒等线路客运,年客运量2.69万人次,周转量134.3万人公里。1950年,皖北公路局驻六安汽车队,采取以货代客或客货混装方式,兼营客运;是年冬,合肥将8辆货车改装为简易客车,六合路始行定班定点客运。1952年,全区客运量13.1万人次,周转量745.6万人公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客运量逐步上升。1957年,全区客运量47.9万人次,周转量3169.5万人公里。1958年,省汽车公司首次拨给六安专区21辆客车,并建客运专业车队,客货自此分开营运。1959年,单车日行程206公里,平均实载率94.1%,单车月行程4253公里,全区年客运量137.1万人次,周转量达6456.5万人公里,比1957年分别增长2.86倍和2.04倍。由于缺乏科学管理,车辆损坏严重。1960年客车完好率仅63.1%,工作率仅60%,企业亏损严重。1962——1965年,通过运输管理体制调整和开展爱车标兵活动,到1965年,客车完好率上升到88.2%。1966年,全区客车增到42辆,年客运量283.4万人次,周转量7492.6万人公里。1967——1971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调度失灵,客运量下降。1969年秋,全区93个客车班次,一度中断83个班次,企业亏损8.1万元。1972年以后,随着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运力逐渐增多,客运量迅速回升。1978年,全区有客车245辆,8734个客座,年客运量849万人次,周转量25957万人公里,比1966年分别增长2倍和2.5倍。1980年,运输市场开放后,社会车辆猛增,国营运输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采取增加运力、增辟客运线路、增设客运站点、改善服务态度和实行承包责任制等措施,扩大客运业务。六安汽车站,先后开辟六安至南京、上海、武汉、信阳等跨省际线路。1983年4月,六安增设短途汽车站,长、短途客运分开经营。短途汽车站增开农村环班和农村驻点班。线路由23条增到31条,停靠站由118个增到143个,运行班次由120个增到143个。农村驻点车辆,由7辆增到21辆,由窗口售票为主,改为随车售票为主。1985年7月,成立六安旅游运输公司增建旅游车队,购进有空调设备的日产小客车10辆和国产东风大客车1辆,行驶于六合、六霍(山)、六寿、六梅等线路。旅游旺季提供客包,往返于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市和黄山、九华山等名胜地区。
1985年,全区有客车1352辆,42821个客座,比1958年增长63.4倍,比1978年增长3.9倍。其中国营运输企业有客车285辆,11537个客座,分别占全区总客运力21%和26.9%。在客车总数中,有大型客车481辆,小型客车871辆。是年,全区总客运量2103万人次,周转量69455万人公里,分别为1949年的781.8倍和517.8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1.48倍和1.68倍。国营运输企业,客运线路98条,营运里程2428公里。全区设县级客运站6个,分站59个,代办站55个,停靠点348个,平均站、点距5.58公里。日发客运765个班次,其中跨省23个班次,跨地区146个班次,跨县124个班次,县内25个班次,农村短途447个班次。每月投入运行客车266辆,总行驶里程53603公里,单车日均行程200公里,日客运量5.3万人次,日客运周转量182.4万人公里;年客运量1900.1万人次,周转量65826.5万人公里,分别占全区公路总客运量和周转量的90.4%和94.8%。
2、水路客运:区内水路机轮客运,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阳关利淮河工轮船有限公司,购“利淮号”、“九皋号”两艘小轮,每艘载客70人。辟正阳至江苏清江县(今淮阴县)航线,航程467.5公里,两轮对开,3日1班。次年停航。民国时期,蚌埠便商、通达、福淮等家轮船公司,在区内辟正阳至三河尖、正阳至蚌埠航线,抗战期间停航。民国32年7月,立煌县驿运管理处,造“江声号”、“江风号”两对客运排筏,辟金家寨至叶集航线,抗战胜利后停航。民国35年,寿县私营“迎丰号”木质机动客轮,辟迎河至正阳航线,为不定期班。是年,安徽省公路局蚌埠航运站,在正阳关设立营业站,“建国号”、“洋龙号”、“端春号”3艘客轮,从事淮河客运,航经区内直到解放。1949年,全区水上客运量2.5万人次,周转量130.8万人公里。1953年,蚌埠航运局恢复正阳至三河尖、正阳至蚌埠航班,前者为隔日班,后者两班对开。1954年、1957年,先后辟佛子岭、磨子潭水库客运航线。1957年,全区水路客运量19.57万人次,周转量1002万人公里,分别占全区水陆总客运量和周转量的29%和24%。1958年以后,又先后增辟响洪甸、梅山、龙河口水库的库区客运航线;正阳至三河尖航线,改隔日班为逐日班;并辟寿县至瓦埠镇轮船客运航线。1960年,全区水路客运量达60万人次,周转量2552万人公里,比1957年分别增长2倍和1.5倍。6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客运事业的发展,水路客运逐渐衰落。1978年,全区有客轮14艘,1684个客座。1961——1978年,全区水路累计客运量为728.8万人次,累计周转量14001万人公里,仅为1978年公路客运量的85.8%、周转量的53.9%。80年代,水路客运量增长速度仍不快。1985年,全区有大型客轮4艘,769个客座;小型机动客轮29艘,1733个客座。年客运量84万人次,周转量1530万人公里,分别占是年水陆总客运量和周转量的3.8%和2.1%。
二、货运
1、陆路货运:民国17年以前,区内陆路物资运输,用人力挑抬或独轮车、畜力车运输。民国18年,合肥商办振兴汽车运输公司,首次经营六合公路货运。民国26年,全区有13家商营汽车,先后营运于六合、六立、寿正、寿田(家庵)、寿霍(邱)、霍叶、合安、舒晓等线路。抗战期间,公路运输中断,恢复驿运。民国27年冬,各县建立驿运站,抽派民伕,用人、畜力将军需民食物资由半沦陷区运往省会立煌。民国29年春,建立立煌驮运站,辟立煌至湖北腾家堡、立煌至叶集、立煌至舒城、潜山等线路。冬,省成立驿运处,区内设立正舒驿运总段,北自寿县正阳关,南经立煌、舒城至庐江。总段下辖正阳至流波、叶集至流波、流波至毛坪、毛坪至庐江、叶集至颍上5个分段。民国31年,从皖中各县征调长期民伕1200名,成立运粮专业队,编成3个中队,分驻于立煌至流波、麻埠至独山、立煌至叶集3条线路。民国33年,驿运专业队增到18984人,马574匹,手推独轮车8941辆,累计运输量36.25万吨。抗战胜利后,取消驿运,恢复公路运输,六安、霍山、舒城先后设立公营汽车站,多为军运和官运,民运仍以人、畜力为主。到区内解放前夕,民运仅有3辆汽车。1949年春,为支援解放军渡江战役,动员私人破旧汽车6辆,18个吨位,组建六安县商营汽车运输公司,参加支前运输。实际投入运输仅3辆,9个吨位。5月,皖北公路局派6辆货车驻六安,参加剿匪支前运输。是年,全区陆路货运量3.34万吨,周转量15万吨公里。其中汽车运输量、周转量仅为0.07万吨、5.4万吨公里,其余仍用人畜力运输。1953年,六安汽车运输公司成立,正式组建国营货车队,有货车33辆、99个吨位。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陆路货运量逐年增加。1957年,全区有货车58辆,188个吨位,年陆路货运量114.2万吨,周转量1611.5万吨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33.2倍和106.4倍。其中汽车运量和周转量为14.4万吨,1220.2万吨公里,分别占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12.6%和75.7%。自此,陆路长途货运始以汽车为主,平均每吨运程为84.7公里。1958年,国营公路运输部门,开展“千里驹”和列车化活动,实行双轨制运输,歇人不歇车,并从一车一挂,发展到一车两挂、三挂,最多达10挂以上,号称“百吨列车”。60年代,运力虽不断增加,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动乱干扰,货运量增长速度慢。1970年,全区有货车721辆,2586个吨位,挂车98辆,294个吨位,比1957年运力增长15倍;而陆路货运量为146.1万吨,周转量3392.7万吨公里,比1957年仅分别增长24%和1.1倍。其中汽车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49万吨和3024万吨公里,分别占陆路总货运量和周转量34%和39%。70年代,除专区汽车运输公司外,各县先后建立地方国营汽车队。同时,集体搬运业亦逐步改用机动车辆运输。公路货运量逐年上长。1978年,全区有货车1875辆,计6527个吨位,挂车221辆,735个吨位,比1970年运力增长1.52倍。全区陆路货运量359.56万吨,周转量8449.2万吨公里,其中机动车辆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38.6%和90%;人畜运输量和周转量分别占61.4%和10%。
1980年以后,国营、集体和个体运输业蓬勃发展,打破了建国以来国营运输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1985年,全区货车猛增到4303辆,15075个吨位;挂车1027辆,4108个吨位;其他机动车531辆,运输用拖拉机981台,比1978年运力增长1.64倍(不含其他机动车和拖拉机),为1952年的130.4倍。其中交通部门有货车1005辆,社会车辆3298辆,分别占货车总数23.4%和76.6%。全区陆路货运量328.3万吨,周转量19850万吨公里,其中汽车货运量242.7万吨,周转量18222万吨公里,分别占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73.9%和91.8%;人畜力运输量和周转量,分别占10.5%和0.7%。在汽车运输中,全民运输企业的运输量和周转量,分别占37.49和40.4%;集体运输企业,分别占16%和21.8%。
2、水路货运:清代以前,区内陆路交通闭塞,进出大宗物资,主要靠木帆船和排筏水运。一是通过淠河、史河、汲河、沣河,北入淮河;二是通过杭埠河、丰乐河,经巢湖南进长江。民国时期,兴建公路,水运渐颓。抗战期间,公路破坏,鼓励水运,“优惠”船民,规定凡经立煌驿运处发给的船民身份证,可免抽壮丁,境内排筏数量大增。仅立煌县史河航段,有排筏300多对;霍山县境东淠河有排筏270对;舒城县境杭埠河有排筏300对。抗战胜利后,公路修复,排筏数量逐渐减少。1949年,全区有木帆船1832艘,17994个吨位;排筏549对,1497个吨位。全区水路货运量13.45万吨,周转量1304.7万吨公里,占全区水陆总货运量和周转量的80%和98.9%。1956年,在合作化运动中,全区组建水上运输合作社20个,从业11624人,有木帆船2163艘,15608个吨位,排筏142对,697.3个吨位。随着治淮工程和水库的建设,水路货运量逐年增多。1957年,全区水路货运量58.33万吨,周转量3232.74万吨公里,占全区水陆路总货运量和周转量和33.8%和66.7%。1958年,开展水上运输技术革新活动,至1960年,全区轮机船增到26艘,1633匹马力。1958——1960年,水路货运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年均运量117.2万吨,年均周转量5225.6万吨公里。1962年,组建国营六安淠史杭水上运输队。1969——1973年,又先后组建六安地区轮驳船队、霍邱县轮船队、寿县轮船队、舒城县轮船队4个地方国营水运企业。70年代以后,由于公路运输事业迅速发展,水上运力虽有增加,运输量却减少。1978年,全区有货轮137艘,2359个吨位;拖轮44艘,4809匹马力;木帆船2648艘,28930个吨位,年货运量仅86.3万吨,周转量6688.69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区水陆总运量和周转量的19.35%和44.18%。进入80年代,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水运呈衰落趋势。1985年,全区航运系统,有小型机动货船1433艘,61267个吨位;拖轮25艘,3315匹马力;货驳141艘,9224个吨位;木帆船50艘,489个吨位,运力比1978年增1.3倍。其货运量和周转量为63万吨,12893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区水陆总运量的16.1%和39.4%。
三、搬运装卸
民国时期,区内各港口码头有“箩行”、“车行”、“轿行”等搬运装卸行业。从业人员多为当地贫苦市民或外地灾民,主要工具为扁担、竹扛、箩筐、绳索、手推独轮车以及竹制大轿、小轿等。抗战期间,六安常年从事搬运人员170多人;寿县城关有箩行4家,从业140多人;正阳有箩行5家,从业150多人。民国23年(1934年),霍山县诸佛庵,有装卸搬运人员70多人;舒城桃溪,运输旺季临时箩工多达千人。搬运工人深受封建把头剥削,搬运工一般月收入1——2吊钱;装卸工日收入不足2升米(约5公斤)。且官方在城镇派遣公差,多由码头工人轮流义务承担。霍邱城箩行工人罗孟祥,被派佚去安庆,返回途中,饿死于六安火神庙。寿县箩行工人江文忠,被派遣公差抬轿,脚底被冰雪磨烂,因无钱治疗而死。
建国后,1950年,打击封建把头,取缔箩行、轿行,各地相继成立搬运工会。是年,全区搬运量4.36万吨,周转量14.6万吨公里。1952年,始用手推胶轮车(独轮)代替扁担、箩筐人力抬运。1954年,各县城先后成立搬运站,为集体运输企业,纳入国家交通管理。1957年,全区搬运量92.8万吨,周转量343.3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区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80.4%和21.3%。1963年,搬运企业始用机动三轮车进行短途运输。1970年,全区搬运企业有机动三轮车39辆,板车3067辆,年搬运量91.3万吨,周转量351.3万吨公里。70年代码头装卸作业,开始使用熊臂式、起重式吊车、手摇活动运输机、铲车、链条葫芦等机具;搬运作业由板车、机动三轮车发展为汽车,由短途搬运转为长途运输。进入80年代,运输市场开放,各县市属搬运企业,先后发展为运输公司。1985年,全区搬运企业货运量38.9万吨,周转量3975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区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11.8%和20%。
四、联合运输
1950年,成立六安联运办事处,隶属于华东水陆联运公司,下设水运陆运两个营业所和霍山、麻埠两个联运站,为货物长途中转衔接运输提供服务。初期,水路只经营淠河一线,经正阳入淮的中转业务;陆路以办理山区竹、木、茶、麻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与中转运输为主。1951年,联运业务扩大到全区,先后成立霍山联运办事处和黑石渡、佛子岭、流波、独山、金家寨、正阳关、霍邱、叶集、苏家埠、三河尖、寿县11个联运站,开展淠河、史河和淮河沿线的水陆联运。与此同时,华东水陆联运公司,在舒城县马家河口设立临时联运办事处和桃溪、南港联运所,组织运输治淮粮食和农副土特产品。同年3月,正式成立舒城联运办事处,突破行政区界,扩展到岳西、庐江、六安、霍山4县边界。1952年,六安联运办事处改为六安联运公司,下设正阳、麻埠、霍山3个办事处和六安营业部,统辖境内各联运站、所。1950——1953年,在组织大别山土特产品外运中,仅茶叶一项达3000余吨。治淮工程开工后,日均运输粮食达150万公斤,并通过正阳联运办事处,转运淮北各地各项治淮器材5000余吨、粮食90万公斤。1954年1月,联运机构撤销,其业务并入汽车运输公司和各县汽车站。1971年,恢复联运机构,成立六安专区联合运输指挥部,下设联运办公室,将汽车运输公司,专区航运局、六安县搬运站、六安银行等单位有关人员,集中合署办公,统一办理全区联运业务,为政企合一机构,打破运输行业界限,增强协作关系。由于高度集中统一,抑制了基层运输企业的积极性。1982年,改为六安地区联运服务公司,为纯企业性质,主要办理公路、铁路联运业务,兼办水陆联运。1984年10月,与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营业处合署办公。长途大宗物资,实行购销联运,简化托运手续。同时办理零担运输,1985年,开辟省际零担运输线6条、跨地区7条、境内5条,有货车8辆,年运量7000余吨。营运范围:东至南京、扬州、上海,西至武汉、信阳,南至安庆、芜湖,北至阜阳、蚌埠、淮南等地。境内实现县县零担货运,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货运网络。
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1953年,始建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分公司,隶属省汽车运输公司。下辖1个货车队和六安、叶集、霍邱、寿县、正阳、霍山、佛子岭、麻埠、金寨、苏家埠10个汽车站。有货车45辆,215个吨位。其车型为美、日、苏等国家40年代生产的大道奇、小道奇、福特、万国、小丰田、吉姆斯、古斯、嘎斯、吉尔等。车况破旧,行程70万公里以上的占54.2%。是年9月,公司撤销,业务直属淮南汽车公司管理。1956年,成立六安中心汽车站,隶属淮南公路运输分局,统一管理全区客货运输业务。1957年,货车增到58辆,挂车14辆,计218个吨位。年货运量10.15万吨,周转量823万吨公里,占全区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8.2%和49.8%。1958年,省汽车公司拨给六安中心汽车站新客车21辆,685个客座,组建客车队。1959年,撤销六安中心站,业务并入专区交通局,实行政企合一,块块管理。时有货车121辆、挂车248辆,计1143个吨位;客车20辆,655个客座,扩建为4个车队。年货运量50.1万吨,周转量3384万吨公里;年客运量137.1万人次,周转量6456万人公里。1962年4月,政企分开,设六安汽车总站,仍隶属淮南公路运输分局。1964年10月,恢复六安汽车运输分公司建制。1970年,公司再次撤销,业务并入专区交通支队,再次实行政企合一,块块管理。下辖6个车队,7个县级站,有货车211辆、挂车82辆,计1075个吨位,客车40辆,1475个客座。年货运量47.9万吨,周转量2930.6万吨公里,占全区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32.7%和86.3%;年客运量213.3万人次,周转量8115.3万人公里,占全区陆路客运量的100%。1971年10月,再次恢复六安汽车运输分公司建制,1978年有6个货车队,1个客车队,1个客货混合车队。拥有货车291辆,挂车155辆,计1670.5个吨位;客车145辆,5956个客座。年货运量93.4万吨,周转量5696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区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25.9%和67.4%;年客运量849.1万人次,周转量25957万人公里,比1970年分别增长3倍和2.2倍。1981年,体制改革下放为地区运输企业,更名为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1985年下辖7个货车队、3个客车队、1个集体客货混合车队和六安、舒城、寿县、霍山、霍邱、金寨6个县级车站、59个分站、55个代办站。有客车285辆,11537个客座;货车279辆、挂车229辆,计2153个吨位。年客运量1900万人次,周转量65826.5万人公里,占全区陆路总客运量和周转量的90.3%相94.8%,比1978年分别增长1.24倍和1.54倍;年货运量68.5万吨,周转量6163.3万吨公里,占全区陆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21%和31%。分别比1978年下降26.7%,增长8.2%。
1968年以前,营运核算由省公司统收统支。1969年,始行独立核算。1970年至1985年,累计盈利4166.6万元,年均260.4万元1985年实现利润419.7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六安地区部分年份机动车辆统计表表9-3

六安地区部分年份水路运输工具统计表表9-4

六安地区历年陆路运输量统计表表

六安地区历年水路运输量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