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区内有自然河流航道23条。1949年航道长1249公里,其中常年通航里程仅268公里。50年代,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水库和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相继建成后,淠河、史河、杭埠河,先后断航。1966年以后,增辟淠史杭人工渠和水库航道977公里。1970年,区内航道长1512里,其中通航里程652公里。1985年,航道减到1029公里,其中常年通航里程391公里。
1.河流航道
淮河:区内淮河段自三河尖至寿县郝家圩,长125公里,为境内水运的主要航道。淮河水运历史悠久,据1955年寿县西门出土的春秋时期蔡候墓文物证实,2000多年以前,淮河便是我国南北政治、经济交往和军运要道。自南宋绍熙五年至清咸丰五年(1194——1855年),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夺淮入海,致使淮河航道淤积日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阳关利淮河工小轮有限公司,购4艘挖泥机船,在方家坎处挖泥疏浚。民国25年(1936年),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亦曾用3艘挖泥机船,再次在方家坎处疏浚,均收效甚微。民国27年,国民党为阻日军西侵,于河南中牟县花园口决堤后,黄水泛滥于淮河达9年之久,更使淮河河床宽而浅。到建国初,区内淮河航道,有郜台、王截流、润河集、垂岗集、正阳关、沫河口、鲁台孜、方家坎等严重碍航浅滩10多处。1950年,治淮委员会委托华东建筑公司,用6艘挖泥机船和106艘木驳船,于溜子口至张台孜6处浅滩进行疏浚,时达3年。1966——1967年,六安专区航运部门,对老鼠尾巴、六里台、润河集、鲁台孜、冯渡口、方家坎等处浅滩,共建透水楔屏坝74道,总长6540米。至此,淮河航槽渐趋稳定,边滩逐渐形成,水深增加,航运畅通。境内航道,上段自三河尖至正阳关,航程93公里,河底比降0.033%,枯水期航道水深0.6——1.2米,宽30——40米,最小弯曲半径200米,可常年通航50吨级驳船,季节性通航轮船;下段自正阳关至寿县郝家圩,航程32公里,水位受蚌埠大闸控制。当大闸最低水位在15.5米时,航道最浅处水深2.3米,底宽60米左右,最小弯曲半径700米,可常年通航500吨级轮驳船。
淮河航道原无航标。1958年,在正阳关、鲁台孜、方家坎、石家窝4处,设航标站,配备两艘航标船,设岸标38个、水面三角浮标13个,以及导航电池灯等安全设施。1964年,将原5米木质标杆,改为高7.5米钢质标杆,标牌亦改为钢质。标灯全部改为电闪仪,配有自动换泡装置。到1985年,区内航道标志设施完备,确保了航行安全。
淠河:民国时期,是大别山区通往外地的水运要道。建国初,两河口以上能通排筏和小船,溯东淠河而上,经霍山、佛子岭、管家渡,可抵石槽,航程81公里;溯西淠河而上,经独山、麻埠可抵流坡,航程59公里。两河口以下至迎河集,可常年通航木帆船。迎河集至正阳关可通小轮。由于上游水流湍急,夹沙而下,下游流沙淤积,河床宽阔,枯水期航槽宽不足7米,水深仅0.4米左右,载量少,航速慢。六安至正阳关,航程103公里,时需10天左右。1956年,六安水运合作社成立清航队,在田家老埂、鲍窖等处,进行清航扒浅,开辟航槽。1959年,横排头拦河坝建成后,水源被切断,其下航道断航。
史河:为大别山区北部又一航运线。自红石嘴至三河尖,航程138公里。建国初,可季节性通行排筏。1956年以后,梅山水库和红石嘴、固始黎集拦河坝相继建成,航道常年干涸。
杭埠河:民国8年(1919年),三河镇至岳西主簿园,可季节性通航木帆船。民国29年,木帆船只能季节性通航至晓天。后因河床淤积日甚,到建国初,仅七里河以下,可季节性通航木帆船。1970年,龙河口水库建成后,仅杭埠镇至三河镇16公里,靠巢湖回水顶托,可季节性通航10吨级木船。1976——1978年,将军垱以下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后,下七里河至新河口,航程26公里,可常年通航20吨以下船舶,季节通航100吨级船舶。
丰乐河:1954年以前,桃溪以上航道因淤塞不通航。桃溪以下有14处碍航浅滩,枯水期减载运输。1973年,对丰乐至三河22公里航道,进行疏浚,河底标高由原7米降为6米,河宽30——40米,水深2米,可常年通航100吨级驳船。1975——1977年,又切去桃溪镇的西河嘴,桃溪至丰乐,枯水期航道水深0.6——0.9米,可季节性通航20吨船舶。
2.河湖航道:
汲河、城东湖:是霍邱县东部、六安县西部水运航线。洪集以上不能通航。洪集至固县寺,航程55公里,可季节性通航小木船。固县寺至三流集,航程46公里,河底宽35米,河道多弯曲,可季节性通航5——15吨级木船。三流集至溜子口为城东湖航道,航程67公里,可季节性通航30吨以下木船。其中刘台孜至四马套,有浅滩长约10公里,枯水期水深0.1米,航槽宽2米,只能通航3——5吨小船。
沣河、城西湖:沣河至沣河桥入城西湖。建国前,河口集以上不能通航。河口集至张集,航程15公里,可通航15——20吨级木船。张集至沣河桥,航程18公里,可通航20——30吨木船和小型机动船。城西湖航道,建国初可季节性通航木帆船,由任家沟入淮。1950年治淮时,堵任家沟入淮口门,水运物资改由万民闸翻坝入淮。1960年,开挖临淮岗至老坝头入淮引河,并建临淮岗船闸,船闸室长180米,净宽12米,门槛水深2米,1962年临淮岗水库停建后,闸宽改为7米,可通行500吨级船舶。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围垦城西湖,上自周集,下至临淮岗,沿湖东南岸岗岭,开挖一条人工河(沿岗河),全长56公里。周集至沣河桥航程36公里,可季节性通航10——30吨级船舶。沣河桥至临淮岗,航程20公里,因受临淮岗枢纽工程回水影响,水深常年保持在1.5米以上。临淮岗至老坝头,航程12公里,因受淮水顶托,两段航道均可通航300吨级船舶。
东淝河、瓦埠湖:东淝河上游流至开荒集入瓦埠湖。建国前,董埠以上不能通航;下游从钱家滩至入淮口15公里,河道淤塞严重,航运条件差。1950年,为增强排洪能力,在河道北面开挖一条新河,底宽15米,水深2.2米,从入淮口至邵老湾,航程58公里,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邵老湾至董埠35公里,可季节性通航50吨以下船舶,洪水期可上行到韩桥。1952年,在入淮口上游2.5公里处,建东淝节制闸,闸中孔为通航道,当上下游水位持平时,可勉强过船,因闸孔高度不够,并受老河道侧流影响,航行不安全,物资运输至此,仍必须翻坝。1965年8月,经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设计,投资67万元,兴建厢式湿运斜面升船机,1966年4月竣工,机道322米,承船厢长18米,宽4.5米,深1.6米,最大水深1.3米,4个泊位,16个轮子,用电动卷扬机牵引,最大提升高度12.9米,设计过坝船舶吨位30吨,年通过能力25万吨。经10年运转,效果良好。1979年,上游轨基下沉,轨距变形,常发生脱轨现象,且因船舶吨位加大,原设计承船厢不适应需要,遂于1980年封存停用,恢复短途陆运过坝。
此外,瓦埠湖区尚有3条航运支线:一自冶河口至庄王墓,航程25公里;二自邵老湾至小甸桥,航程18公里;三自钱家滩至老庙集,航程31公里,均可季节性通航5——10吨木船。
3.人工渠航道:
淠河总干渠,自横排头至将军岭,航程112公里,渠底宽27——60米,弯曲半径750——1110米;将军岭至双墩集为滁河干渠,航程31公里,渠底宽15米,弯曲半径460米。1970年,省交通厅在罗管庙、将军岭,分别兴建船闸,水深2米,全线可通航100吨级轮驳船队。
此外,淠东干渠,自谢埠至戈店,航程36公里,季节性分段通航10——20吨级船舶;瓦东干渠,自新民坝至下塘集,航程67公里,可季节性通航20吨级船舶;汲东干渠,自高稻场至徐院墙,航程115公里,因水源受梅山水库控制,且无过航设施,只能季节性分段通航小船;潜南干渠,自官沟至五十里埠,航程50公里,可季节性通航20吨级船舶;杭淠干渠,自小高堰至打山,航程43公里,可季节性通航20吨级船舶。
4.库区航道;
梅山水库,自大坝至上码头,主航道37公里。佛子岭水库,主要航线2条:一自坝上至磨子潭水库坝下,航程32公里;二自梅家渡至吴家呼,航程24公里。磨子潭水库辟有航线2条:一自坝上至十里头,航程21公里;二自双河口至胡家河,航程22公里。响洪甸水库,自坝上至李家坪,航程38公里。龙河口水库,共辟10条航线:以寺冲口为起点,分别至五里桥乡白屋村,航程5.5公里;至茶山乡景山村,航程8.5公里;至景山乡杨岭村,航程11.5公里;至高峰乡朱湾村,航程8公里;至高峰乡白山岭,航程8公里;至高峰乡黑石村,航程8公里;至五桥乡花门村,航程9.5公里。此外,高峰乡新棋村至杜店乡,航程6公里;河棚镇新开村至姚河乡三江村,航程3公里;山七乡双桂村至范店乡王湾村,航程8公里。到1985年,全区五大水库库区航道达250公里,均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二、港口
六安地区内河(湖)港口码头,由于兴修水利、河道变迁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兴衰起伏变化很大。金家寨、流波、麻埠、梅河等地码头,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自梅山、龙河口水库建成后,均成泽国;霍山县的黑石渡,戴家河、霍山城关、六安县苏家埠、六安西门、寿县迎河集等地码头,建国前均为物资集散地,1970年以后,均因淠河断航而废弃;霍邱河口集码头,因城西湖军垦,引水入淮后,沣河淤塞而衰落;舒城、桃溪、杭埠等地码头,亦因河道变迁,航道淤塞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而先后衰废。与此同时,随着新航道的开辟,于六安淠河总干渠横排头、佛子岭水库坝上,寿县城关新河、五里闸,霍邱城关、临淮岗、老坝头,金寨县杨家滩、鲜花岭、舒城县龙河口水库寺冲口、丰乐,以及长丰县双墩集等地,又先后新建了港口码头。1985年,隶属六安地区航运系统的港口9个,28座码头,84个泊位。年货运吞吐量130万吨,年客流量60万人次。还有社会专用码头9个,17个泊位。
六安港:明、清时代,为大别山区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民国时期,有西门、便门、下龙爪3座自然岸坡码头,枯水期前沿水深0.7——1米。无固定泊位,无装卸设施。抗战期间,六安港曾盛极一时,泊靠船筏多达千只,年吞吐量10万吨左右。港口设有省公路局淠河船舶大队、六安县驿运管理站、六安水上保安所、六安港民船公会等机构。有私营船行10多家和装卸行会组织。建国初,私营船行停运,六安港先后成立皖北内河航务管理局六安办事处、六安木帆船联运公司等机构。1970年5月,淠河总干渠全线通航后,六安港由西门老淠河迁至今东市区淠河总干渠西岸,上通横排头港,下达双墩集港。1985年,港区自然岸线长404米,水域2.01万平方米,陆域3.31万平方米,有泊位13个,前沿水深2.5米,最大泊靠能力100吨级轮驳船。场库总面积3682平方米,道路长270米。码头装置吊车3台,皮带运输机1台,年吞吐量24万吨。主要进港物资为煤炭、盐、化肥等;出港物资为黄沙、铁沙、粮食等。
正阳港:位于淮、淠、颍三河交汇处。明嘉靖年间,在此设立税收机构“收钞关”,嗣后渐为淮河主要港口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利淮河工轮船有限公司开办后,该港达鼎盛时期,上自清河口门,下至引水寺,约3公里河湾,泊满船舶。抗战期间,淮河被日军封锁而衰落。建国初,有自然岸坡货运码头7座,年吞吐量30万吨左右。1950年,成立正阳航运办事处,开展水陆联运中转业务。1954年水灾后,该地商业机构迁至寿县城关,港口货运量减少。1961年,投资6.3万元,客运码头兴建1幢1040平方米候船楼,可容旅客1000余人。1969年,投资7万元,将自然岸坡客运码头建为钢筋块石结构栈桥式码头,全长105米,宽3.5米,高5米。1970年以后,由于淠河断航和公路运输事业发展,客货吞吐量日趋减少。1985年,有货运码头3座,泊位4个,除南堤货运码头为石砌直立式外,余仍为自然岸坡码头,年均货运吞吐量10万吨左右。客运码头,仅有正阳至颍上、正阳至润河集2条航线,日均客流量不足100人。
寿县港:地处淮河、东淝河交汇要冲。古代为中原通往江南各地的交通枢纽,后因黄水夺淮,航道淤积日甚,水运不畅,港口日趋萧条。建国初,仅有城北自然岸坡码头2座、东淝河口客运码头一座,吞吐量不大。1954年,因水灾正阳关商业机构迁至寿县,此港货运吞吐量增大。1958年,兴建北门新河货运码头,为踏板式“T”型石砌体,长70米,3个泊位,前沿水深1.5米,可泊50吨级船舶。1962年,兴建北门新河客运码头,为踏板式条石砌体,长10米,宽2米,无候船室。河口客运码头,原为淮河客运售票点,1961年迁至栗台和戴家台之间,增设趸船1艘,建踏板式条石码头,长40米,宽20米,建候船室120平方米。1974年,兴建北门老桥直立式货运码头,水域11800平方米,陆域9600平方米,总长194米,5个泊位,前沿水深2米,可泊100吨级船舶,有3吨吊车1台,日均装卸量300——500吨。1987年,于北山集西侧,开始兴建高水位防汛码头,建高、中、低三级装卸码头各1座,全长180米,并开挖船塘,可泊60吨级船舶30艘,6艘船舶可同时进行装卸作业,1985年尚未竣工。此外,位于东淝河闸旁的货运码头,与淮河大堤相连,闸下两岸150米长均可泊靠船舶。洪水期码头淹没,可就淮堤自然岸坡停泊装卸。每逢汛期,关闸断航时,寿县城内物资从该码头中转运出。1985年,寿县港有货运码头5座,客运码头2座,已形成年吞吐货运量20万吨的内河中型港口。
霍邱港: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霍邱城防时,于城西湖兴建长1000米、宽15米、高6米、石砌直立式岸壁码头1座。民国27年,因拆城墙被毁,无固定码头。建国后,1952年在西门南侧开挖引河50米,沿城墙遗址修建30米斜坡运输道1条,名一号码头。1971年,于引河终端建直立式块石垱土墙货运码头,前沿水深1.5——2米,可泊50——100吨级船舶20艘。同时,于西门口增建直立式块石垱土墙客运码头,船塘长35米,宽60米,可泊客轮4艘。1977年,建230平方米砖木结构候船室1幢。1978年,投资28.86万元,于一号码头北侧增建二号货运码头,开挖长120米、宽20米的引河和长270米、宽80米、水深5米的船塘,可泊100吨级船舶,建货场4000平方米。1982年,该港货运吞吐量由1975年16.5万吨增至30万吨。1982年以后,由于公路运输事业发展,1985年港口货运吞吐量降至22万吨,客运吞吐量15万人次。进口主要物资为煤炭、石油、食盐、化肥、矿建材料及日用百货。出港物资主要是粮食、农副产品、黄沙、木材等。
双墩集港:位于长丰县双墩集滁河干渠西岸,为六安地区航运局在境外兴建规模较大的港口,是六安水运与淮南铁路联运的中转港。1970年建成投产,建有铁路专用线1条,长2260米,与淮南铁路相衔接。码头总长572米,水域面积5.3万平方米;陆域面积5.63万平方米。利用天然水塘作港池,一面通滁河干渠,三面砌混凝土岸壁。通航时前沿水深2米,可泊100吨级船舶。干渠断航时,码头前沿无水。1985年,有直立式码头1座,岸线长400米;栈桥式码头2座,岸线长各9米,计18个泊位,年设计吞吐量48万吨。因干渠只能通航半年时间(4——9月),港口设计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除1975年吞吐量26万吨外,其余年份均为15万吨左右。1973年,港口成立集体专业装卸队。1985年,有装卸工136人,3吨吊车8台,500毫米移动式皮带运输机14台,电瓶车1辆,1吨铲车1辆,板车60辆;煤炭装卸作业线1条,长180米,日最大作业量130吨。全港日装卸能力750吨,仓库1660平方米,水泥货位3000平方米,煤炭堆场8万平方米。
三、渡口
区内渡口,主要有六安市上、下龙津渡、平桥渡,六安县苏家埠渡、读书台渡,韩摆渡,寿县东津渡,霍邱县庙台集渡、沣河渡、西隐贤集渡、南照集渡,金寨县梓口河渡,霍山县黑石渡,舒城县周公渡、中七里河渡、钱大山渡、桃溪渡、沙河渡等。上、下龙津渡始设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均为官渡。上龙津渡建国后移至便门,1984年建为17艘水泥浮船,日客流量8000人次。平桥渡、苏家埠渡,因河道干涸废。韩摆渡古为义渡。民国37年(1948年),六立公路通车后,列为甲级渡,官资设木船2艘,日均渡汽车4辆。1950年公路改道后,只渡行人。南照集渡,设于清同治年间,1982年改设汽车轮渡,现属颍上县渡运合作社经营。黑石渡,古称“黑石待渡”。原通往湖北英山、罗田、济水、黄冈等县必经之道。1956年8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周公渡,原名沙硬渡,三国时设渡,延续至今,现有挂机渡船1艘,日渡千人次。中七里河渡,古为义渡,明万历元年(1573年),杭埠河由县城南徙至此,遂设渡。因此处为交通要隘,行旅频繁,初为民渡,积弊甚深。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改为义渡。后又分设官、义两渡,官渡专渡公文、饷鞘;义渡专渡来往行旅。民国37年,修复合安公路时,始建便桥,渡遂废。桃溪渡,清康熙年间,邑人孔圣二姓,捐资架设浮桥,现由10艘钢质船横跨丰乐河,上敷铁皮桥面。枯水期桥长30米,洪水期桥长70米。
1985年,全区计有渡口482处,渡船541艘。其中木质船420艘,水泥船89艘,钢质船20艘,排筏12只,渡工868人。日客流量1000人以上的渡口有六安市马巷渡、便门浮桥渡、五里塘渡,六安县韩摆渡、城西乡沙店渡、马头镇杨湾渡、陶洪乡兴龙渡、独山渡、西河口乡黄石岭渡、郝家集渡、石板冲油坊拐渡、西河口渡、寿县正阳镇淮河中渡、迎河渡、舒城县桃溪渡等。
上一篇:第一节 陆路
下一篇:第三节 运 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