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寺庙宫观颇多。宋、金年间,县境沦为战场,寺庙宫观大部被毁。之后,虽经重修部分庙宇、宫观,但教徒活动规模渐小。1900年,天主教传入县境,发展颇快,至抗战前夕,信教人数达到最高峰。抗战胜利后,基督教迅速在县境传播。1949年起,境内信教人员逐年减少。1981年后,信仰基督教人数增加颇快,境内有三个固定活动点。
佛教
立县时,县内有寺庙146座,部分是唐宋时所建。民国初,不少庙宇改办学校,田产收入充为教育经费。至此,佛教败落。
解放后,大部分僧尼返俗。1952年,全县有和尚20人,尼姑9人,留发出家的37人,居士22人,近事女10人。寺庙9所,田产86亩。1955年,全县有和尚12人,尼姑6人。1956年,外地入迁的尼、僧12人,全县计30人,寺庙7所,房59间;尼庵3所,房17间,田产11亩。1958年,全县有尼僧5人,寺庙1所,田产20亩,后入人民公社。1964年至1974年,全县有尼僧5人。1982年,全县有和尚4人,县内仅存石弓的“法云寺”1所,寺内有腾口、腾良二僧。圣寿寺虽毁,仍有一僧,法号海龙,现为县政协委员。
解放初,尼僧住庙自修,也发展教徒。在5个区新设佛堂6个。有善士306人,其中新发展182人。合作化后,除年老体弱尼僧由政府照顾外,其余自食其力。60年代初期住吴桥集和尚潜庵,以送死者牌位为名,在其方圆10至15公里内化缘。1963年水灾,西阳集尼姑唐爱修,去蒙城化缘,准备重修庙堂。据1981年统计,全县有教徒20余人。
道教
宋前,县境道教颇盛。宋、金年间,宫观多毁于兵燹,道教逐渐哀败。立县时,全县有宫观6所。1952年,全县有道观28处,房屋128间。1955年,尚有道士3人,生活自给。1956年后,县境无道士。
伊斯兰教
信奉伊斯兰教以回民居多。入教的汉人,多从祖先传下;也有因与回民混居,为饮食起居一致,渐始信奉。
1952年,县境有清真寺4所,房屋34间,阿訇3人。义门镇为涡阳县伊斯兰教集中地,有清真寺1所,房26间,寺田23亩,阿訇1人。寺田多由回民代耕。1956年,县境有清真寺4所,房屋28问,阿訇4人,海里凡(即学生)2人;寺田22亩,已入社,政府每年拨给寺粮700公斤。1958年,有清真寺2所,住寺阿訇1人,半职阿訇1人,海里凡2人,寺粮停拨。1964年,存义门、赵屯清真寺各1所,阿訇4人,社头(即坊长)3人。参加礼拜的教徒,1974年有440人,1976年后,人数渐增。1980年调查,全县有教徒2515人,阿訇1人。义门、赵屯两座清真寺,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天主教
县境天主教属蚌埠教区。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天主教由凤台县阚疃集传入。神甫是法国籍传教士聂思聪。当时县内教堂如下:
总堂原置于城内东北角,因绅士群起轰之,改建于城外西北角。有瓦房70余间,隔成3个院落。南院设学堂、修女起居室;北院为教堂;中院为神甫起居、工作处。并设一小型医务室。农村设13个分堂:分堂1,新兴张火神庙庄。分堂2,龙山大高庄。分堂3,新兴马李庄。分堂4,龙山八里曹庄。分堂5,新兴董家楼。分堂6,龙山大王庄。分堂7,义门朱家庄。分堂8,义门小梁庄。分堂9,义门侯家集。分堂10,义门罗家庄。分堂11,耿皇燕小庄。分堂12,义门张秀楼庄。分堂13,义门小朱庄。至1949年统计,县内教堂尚留四处。其中县城西关总堂,有瓦房66间,草房8间。院内有菜园1.8亩,井1口。
主堂神甫,继聂思聪后是本省望江人徐佩铭。徐在涡阳3年余,又换贵池人谢玉书。因谢由江苏教会培养,3年后被召回。涡阳总堂由意大利籍思神甫继任主堂。1927年,意大利籍奈意威神甫继任。1928年后,由意大利籍神甫毛雅亭接管。抗战期间,意籍巴、吉两神甫在县短期逗留。1954年,毛雅亭被逐。
修女人数,建堂时不详。1938年有2名。40年代至今,有修女胡学明、凌启修2人。山东籍修女谭月清,“文化大革命”期间来县投亲。3人生活依赖政府救济。
县内天主教徒最多时有1万余人。多数在龙山大王庄、大高庄和新兴火神庙一带。县城仅百余人。1949年4月统计:有7670人。分布在:义门750人,花沟320人,刘集2130人。西阳340人,曹市270人,龙山1560人,新兴1300人,牌坊500人,县城500人。总堂内有办事人员1人,工友1人。1960年尚有30余人,1974年仅存16人,1977年后,恢复宗教活动,1982年统计全县有200余人。
天主教活动经费由蚌埠教区拨入。据现蚌埠教区姓凌的修女回忆,抗战期间,有一年曾拨过4000元。
抗战前,神甫每日下乡做若干次弥撒,发展教徒。抗战起中止。总堂内开设学校,每年1至2期,每期1至3月不等。每期有学生七、八十人,多系教徒子女,吃住由总堂安排。由神甫讲经,另请教师讲授语文、数学。总堂不定期向教徒进行赈济施舍。1938年,日军第一次占领县城,数千名百姓躲进总堂。意籍神甫毛雅亭挂起意大利国旗,百姓免于日军搜查。据1949年调查,县境仅一处教堂每星期仍作礼拜。恢复宗教活动后,蚌埠主教曾两次来县做弥撒。
基督教
基督教归属阜阳总堂,民国以后至抗战前传人县境。解放前夕,在县城、西阳、高公、龙山、义门、花沟等地各设一福音堂。县城福音堂牧师姓陶,河南人(解放后遣回原籍),有教徒439人。全县信教者近万人。1949年,全县尚存的福音堂有张村、任庄两所,高公五里靳乡1所,花沟岳王乡1所,西阳集南头1所,教徒502人。1952年,全县存2个福音堂,房屋9间,教徒人数不详。1959年,县境内已无基督教活动。1963年,张村区柳西公社,有40多位基督教徒到太和县苗集福音堂做礼拜。高公区有10多人自做礼拜,1964年,高公公社小天庙后高庄,由老教徒牵引,先后发展10余人,农闲时去太和县苗集福音堂做礼拜。1974年,全县有教徒77人。1981年底,全县教徒发展至3000余人,县城、高公、公吉寺为指定活动点。
上一篇:风俗
下一篇:跋会匪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