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灾害救济
明嘉靖二年(1523年)春,发生大规模的疫病流行,出现了人吃人的严重现象。户部侍郎席书来蒙放赈。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发生大水灾,免赋1/3。康熙六年(1667年),发生洪涝灾害,免赋1/5。康熙十三年(1674年),发生大旱灾,免赋3/10。宣统二年(1910年)冬,发生大饥荒,县设筹赈公所,配总理2人,协理、坐办调查2人,办事员16人,官赈、华洋义赈银元20万元,救济灾民30万人次。宣统三年(1911年)春,华洋义赈5次粮米20万斤,钱16.6万串,救济灾民15.4万户,85.8万人次。民国3年(1914年),蝗灾、水灾、旱灾交相发生,陕西督军蒙人陆建章捐款1.8万元,赈济蒙城。民国21年,连刮18天西南风,瘟疫流行,县城死亡300多人,全县人死亡10—15%,县府无人过问。民国35年,安徽省救济会救济的面粉、食物、衣服、化肥,放城隍庙内,不向下发放。次年失火,大部焚毁。
1949年12月,人民政府设生产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生产自救。次年,发生虫害,秋又连降大雨,全县组织抢救被水围困群众6400人,粮食32万公斤。1954年夏,发生大水灾,芡河沿岸地区平地行船。县征调木船数百只,抢救受灾群众3万多人。发放救灾款100余万元,粮850万公斤,衣服18万件,救济灾民180万人次。1958—1960年,全县毁房13万间,各级政府组织修房专业队,自筹公助建房10余万间。机关干部捐献衣物2500多件。1962—1963年,暴雨造成内涝,107.29万亩秋苗受灾,县发放救灾粮1020万公斤,供应回销粮2755万公斤,救灾款577.65万元,布13万米,衣服2.1万件,棉絮2.6万公斤,烧煤1.7万吨。
1975年秋,阜南、界首、临泉三县特大洪水。本县组织干部和农机手500余人,拖拉机104台,分赴三县重灾区,支援秋种3万亩。捐草苫、芦席30余万条,衣服15万件,炒面、猪肉10.5万公斤,牲畜饲料400万公斤。
1978年,大旱灾,县发放口粮、饲料50余万公斤,救灾款100万元。1984年,遭遇大雨雪,天气严寒,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发放救灾棉被405床,棉衣312件。发动无灾区捐粮89万公斤、款1.6万元,救济灾区群众。发往灾区榨油机30台、粉碎机10台、泡豆芽机3台,发动灾民搞副业,生产自救。
退职职工救济
1966年,普查全县精简回籍的职工3233人。其中1957年底前参加工作,1961年到1965年6月9日退职并发给一次退休补助金的老、弱、残职工,每月发给原工资40%救济费。当年办理14人。到1985年增至104人。另批准254名退职职工,每人每月享受1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当年发放救济费5.3万元。
特殊救济
1977年,开始对宽大释放的原国民党党政人员生活困难、无依无靠者实行每人每月11元的定期定量补助。1982年,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每人每月发给20元的定期补助。到1985年,补助起义投诚人员13人,全年补助款3120元,定期补助宽大释放人员15人,全年款1980元。补助尼姑4人,款384元。
扶贫
1978年,开始对部分贫困户采取国家救济,集体帮助,个人自筹的办法,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涡北区梁土山村试点,一年初见成效。1981年4月,县成立扶贫委员会,区、社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全县扶持1813户。1982年,县农行贷款7.3万元,财政发放支农周转金24万元,社队集资0.8万元,民政救济款8.3万元,计40.3万元,对贫困户进行扶持。供应平价化肥1300吨,口粮7万公斤,减免征购粮1500公斤,学杂费、医疗费8266元。1984年,发放扶贫款71万元,扶持2982户,脱贫1596户,脱贫率占54%。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