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陆运工具
土轱牛木制独轮,单人手推木车,多系贫穷人所用,推人取费,俗称“推脚”,也用来推货物。载重100多公斤。民国时期全县约有2000—3000辆,建国后逐渐淘汰。
红车木制独轮,单人手推木车,有车绊套肩,轮上有花撑,两边装货,载重200多公斤(需增1人拉车),为古代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民国时期,全县约有3000—4000辆。建国后木轮换胶轮,载重增到500公斤。60年代以后逐渐淘汰。
黄包车民国时期开始使用,全县约50—60辆。胶轮、双柱杆、单人拉、单斗座位,上装可伸缩布篷。少数富户备有专用黄包车。40年代,县城有7部拉客车,建国以后逐步为脚踏三轮车代替。
架车又名小板车,木框双胶轮,民国时期全系大胶轮,全县20—30辆。1950年后,改为重磅小轮架车,载重1000多公斤。1985年全县约15万辆。
太平车又名大车,建国前是农村运粪土、拉庄稼的主要工具,拉车的牲畜为牛、驴、马、骡。全县约3—4万辆。木制、四轮(轮周镶有铁边,称铁边车;无铁边的称木脚车),轮上安托堤、站柱、横撑,载重1.5吨。1958年部分改造成两轮,多成废品。1970年后,逐步被架车代替。
马车木架框、大木轮,多为富户所用。建国后改用胶轮,多以汽车后轮为轮轴,载重2吨。一般用一骡驾辕,二马跑梢,用于长途、短途货运。1959年全县有131辆营运马车。到70年后期逐渐被汽车所代。
大镣车建国前夕少数豪绅自备,出门乘坐。木制、双轮,轮周镶铁边,上装有花撑轿顶、门窗,建国后绝迹。
机动三轮车80年代初期从外地购进。载重5000公斤。载客8—10人。时速37公里,油耗4公斤/百公里。1983年县制冷机厂批量生产。1985年全县共241部,多为个体营运。
小四轮拖拉机多以运输为主,农忙时也用于耕地打场。70年代初县内开始使用,80年代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有2000多台,是城乡之间的主要运输工具。
汽车民国37年(1948年),城关解锦荣等合资购进第一辆半旧汽车搞营运。1958年中共蒙城县委购进“华沙”小轿车。以后各类汽车逐年增多。1985年全县有各类汽车800余辆。
水运工具
木帆船建国前境内约有木帆船200多只,多属一桅一篷或两桅两篷船。本县航道内,最大的载重量18吨。建国后木帆船渐少,被机帆船代替。
驳船又名拖驳,无帆无桅,船长仓深,无动力装置,靠拖轮拖带行驶。1971年县内有驳船10只,367吨位;拖轮一艘,54马力。1985年驳船98只,6275吨位;拖轮11艘,1307马力。
挂机船又名挂桨机船,有双挂和单挂,续航能力强。1979年全县仅有4只,1984年154只,多为钢筋水泥结构船壳。
蒙城县部分年份机动车辆统计表

蒙城县部分年份水运船驳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水路
下一篇:第四节 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