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域
民国时期,蒙城境内水域面积4.4万亩,其中涡河、淝河、芡河正常水位面积2.4万亩,村庄烟火塘面积2万余亩。建国后兴修水利,挖沟打塘,累计开挖大中沟(河)161条,水面积1.1万亩;大塘840面,水面积0.5万亩。1973年茨淮新河蒙城地段开挖34公里,水面1万余亩。1985年全境水域面积8.5万亩,其中可放养水面3万亩。
鱼类
民国时期,境内3条天然河流与下游江河湖泊相通,鱼类上游觅食繁衍生息,种类繁多。建国后下游涵闸兴建,隔离回游鱼类入境,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赤眼鳟等大型鱼类几乎在涡河绝迹。定居性的小型经济鱼类,如鲫鱼,条,麦穗鱼等成为河道的主要鱼类。1980年水产部门对渔资源调查,境内尚有43种鱼类:涡河鲤鱼、鲫鱼、兴国鲤、鲢鱼、鳙鱼、草鱼、鱼感鱼、鱼管鱼、赤眼鳟、马口鱼、长春鳊、团头鲂、红鳍鱼白、鳇蒙古红鱼白、青稍红鱼白、翅嘴鱼白、银鲴、条、油条、刀鲚鱼、中华鱼旁鱼皮、大鳍刺鱼旁鱼皮、斑条刺鱼旁鱼皮、麦穗鱼、蛇鱼句、棒花鱼、黑鳍鱼泉、似刺鳊鱼句、北方同鱼、鳗尾泥鳅、二色间鳅、刺鳅、鲶鱼、黄颡鱼、鳗鲡、黄鳝、针鱼、鳜鱼、乌鳢、银鱼、罗非鱼(引入)。
渔具
历史沿习,渔民以户生产,小渔船,小网具,单独作业。也有人手多、技术好的渔民购置大型渔具,进行大面积水上作业。网具有撒网、拉网、推网、扒网、粘网等;钩具有滚钩、挂钩、卡钩、钓钩等;堵截用箔、罾、罩、屡等。网具用宁麻线或棉丝线编结。1958年后,渔民组织起来集体生产,大面积进行作业,多使用大拉网,敲锣打鼓震撼水面,惊动鱼群投入罗网,捕获量较大。1970年后渔具多用尼龙胶丝线制作,经久耐用。
捕捞
民国时期境内3条河道是天然渔场,任其捕涝。1958年渔民组织起来,编成3个渔业队划分作业区进行生产。渔业队对作业区负有管理权,限制沿岸非渔民的乱捕滥捞和破坏水质的行为。1978年,渔业贯彻“捕养结合的方针”,渔民在涡河闸上游、蒙阜新河水面投放鱼苗20万尾,进行人工增殖。1979年,贯彻国务院颁布《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管理部门除向渔民发放“渔业捕捞许可证”外,对沿岸非渔民的捕捞户进行登记发证,采取区域限额,分段保护,捕养结合的措施,使河流鱼群不断增殖。
池塘养鱼
民国时期,私人池塘靠定居鱼类繁衍,有时外地放鱼花的来蒙城销售鱼苗。1954年农业合作化,水面权属集体所有,大都没有利用。1958年人民公社,办起鱼场,利用旧塘开挖新塘养鱼,生产队的塘面未被利用。公社渔场养鱼多被干部享用,招待检查团,开会聚餐食用。1962年公社渔塘(场)平调的土地劳力,退给生产队,渔场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塘面多是清闲,即使放养一些鱼,当年不捞;第二年八月十五日也要捕捞按人头分到户留作过节食用。1980年后,渔业实行水面承包,一户或联户放养鱼,按合同交鱼或交定金。1985年全县80%的塘面发挥了经济效益。
渔政
民国时期,渔民每年交一次渔船管理费,可常年在河面扑捞。建国后,渔业属农业范畴,由农业管理局内设渔政机构管理。1958年渔民组织起来集体生产,国家供给商品粮,放发贷款购置渔具。渔民按劳力定产量,水产部门设立门市部供应市场。1970年后市场渔价高于国家销售价,对渔民实行超额奖励和超额部分自由销售办法,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有的渔船捕捞到怀远县境之字湖,年产量达300余吨。1982年成立农牧渔业局,内设水产股管理渔政。实施《水产资源保护条例》、《渔政管理工作暂行条例》,并配备由渔民兼职的渔政管理人员9名。
渔业组织
渔业队1958年由42户渔民组成渔业大队,分生产队集体作业,后发展为92户,拥有渔船112只。1972年实行陆上定居,县革命委员会批西关李庵桥南为基地,为渔民安家。1980年后一部分渔民自行改从他业,一部分单独生产,尚有25户渔民坚持集体作业。他们实行捕养结合,在涡河上游、阜蒙新河进行网箱养鱼,在居住区域内挖塘养鲤。1982年冬,引进联合国推荐的良种罗非鱼3714尾试养成功,总产量2877.5公斤。1984年,引进蟹鱼500公斤,在淝河、芡河放养成功。1985年渔业队实行水陆兼顾,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增加收入,渔民生活得到改善,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鱼苗场1958年在城西关外辟地138亩建立县鱼苗场,起初建鱼塘52面(亩),职工60人,主要任务是组织货源,运输鱼苗入境,养毛籽卖大片,供应农村养鱼。1964年试验白鲢鱼人工繁育成功,孵化鱼苗11万尾,后生产量逐年提高,年均产量400万~1500万尾,鱼种200~800万尾,使全县鱼苗自给有余,外销河南、山东等省和邻县。1985年鱼塘改造为42面,面积97亩,饲养部分成鱼,供应市场。
蒙城县历年来水产
单位:吨
上一篇:第九节 畜牧业
下一篇:第十一节 副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