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畜禽饲养
耕畜本县耕畜有牛、驴、骡、马。明洪武初年(1368)牲畜稀少,官府令每家养马一匹,岁纳一驹。洪武35年始定五家共养马一匹,岁纳一驹,缺驹者纳钞700贯;每家养牛一头,岁纳一犊。永乐6年(1409年)始设管马官员,每五丁养骒马一匹,三丁养幼马一匹,二年纳驹一匹。弘治5年(1493年)奉例,每十丁养幼马一匹,十五丁养骒马一匹,十丁养牛一头。官府每年派备用马,每匹定价20两银。清末,水灾连年,六畜生瘟死亡甚多,民国4年(1915年)全县耕畜存栏0.87万头,多为富户饲养。民国8年县政府通令保护耕畜,严禁贩运或屠宰。民国37年耕畜发展到9万头,多是中农以上户饲养。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生产,规定土改中分到的耕畜不准买卖,并三令五申严禁宰杀耕畜,病残牲畜不经兽医证明不准屠宰,违者以破坏农业生产治罪,1953年耕畜发展到10.6万头。1954年后农村先后办起农业社,耕畜入社集体饲养,精料不足,温饱不匀,使役不当,防疫差,母畜瘦弱不孕,老弱病残不断死亡。1958年尚存6.6万头,人民公社初期两年耕畜乱平调,饲养管理差,饲养员冬春放出啃麦苗,使役方去找,到1960年全县存栏仅有4.1万头,畜力严重缺乏,用人力拉犁拉耙搞生产。为恢复畜牧生产,蒙城县委、县政府筹集资金,放发贷款,组织人力去云南、贵州、新疆、内蒙等省购买牛马,到1963年全县存栏6万头。外草原之畜不善使役,加上水土草料不服,蒙古牛、新疆马和皖南的水牛相继死亡,直到1968年才恢复到建国时的水平。1969年,蒙城县为安徽省农业机械代化试点县,“老牛换上拖拉机”的思想影响一些生产队,卖掉耕牛买“铁牛”,耕畜逐年减少,1978年全县存栏7.4万头。
1979年全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自己集资去外地买耕畜,畜牧部门引进秦川种牛繁殖发展,黄牛发展的速度很快,1980年发展到11.2万头,1982年为15.7万头,1984年为19.9万头,1985年上升到23.4万头。全县出现了“养牛热”。泰山乡前郁生产队27户养牛118头,薛集乡唐金富一户养牛14头,当年产仔11头。畜牧业发展使全县肥多粮多,农业初步形成良性循环。1985年牧业产值744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0.6%。全县大牲畜中黄牛20万头,能繁殖母畜占54%,奶牛145头,水牛285头,马9346匹,驴21104头,骡3555匹。
养猪民国5年(1916年)全县养猪0.5万头,1949年3万头。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翻了身,开始发展养猪生产,饲养量逐年增加,到1957年发到10.5万头。1958年人民公社大办养猪场,把农户猪“平调”到猪场饲养,管理差,饲料缺,疫病传染,生猪大都死亡。1960年存栏3.5万头,食品公司收购50公斤以上“肥猪”6265头。1962年,贯彻“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生产队按1头猪配2分饲料地来鼓励农户养猪。国家按出售肥猪的重量,奖售饲料粮和布票,生猪生产恢复很快,1963年存栏6.6万头,1968年存栏发展到17.6万头。“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集体养猪,公社办万头,大队办千头,生产队办百头养猪场。为了应付检查评比,不少社队再次平调生产队的土地、建材、资金办猪场。唐集公社平调土地300亩,劳力50多人,向社员集资3万元,贷款4万元,买母猪、仔猪500头,办起猪场,一年后猪死圈塌垮了台,1976年集体养猪全部下马,给集体经济和社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得到发展,粮食增多,使生猪饲养大量发展,1985年全县养猪45.2万头,出售肥猪19.3万头。李寨乡万庄40户农民养猪545头,户均14头。
养羊农户主要饲养山羊,也有少量绵羊寒羊。1949年全县饲养6000只,1957年发展到7.6万只。1958年的“共产风”把羊“平调”为公社集体饲养,因管理差,效益低,1961年退赔给农户。1962年羊皮羊毛大幅度提高价格,外贸、畜牧部门从外地调进寒羊扶持生产,1963年收购羊皮20万余张。1964年羊皮价格下跌,饲养量逐渐减少,1969年羊存栏10万余只。1979年后,市场羊肉行情好,羊皮大量外销,饲养量又迅速增加,1983年产羊皮15万张,羊存栏12.7万只。1985年存栏14.3万只,出栏19.8万只。蒙城山羊板皮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被国家列为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
养兔民国时期,少数农户饲养本地菜兔,1949年仅存栏200余对。1953年有少量饲养法系安哥拉长毛兔,因兔毛无销路发展不快。1957年县土产公司收购兔毛,养兔迅速发展,年饲养量10万余只。1982年兔毛调价,饲养一对长毛兔,产毛收益超过喂一头猪,有饲养技术的农民去外地购买西德长毛兔繁殖生产。双涧镇孙沟村蒋云奎到阜阳购买一对西德兔,养大兔卖仔兔,年收入1000多元。全县流传“要想富,快养兔”的民谣,1983年外贸收购兔毛4.5万公斤,尚有部分被外来客商购走。1985年存圈17万余只。
家禽农户饲养家禽中鸡最多,鸭鹅较少。农户春天自孵小鸡或购买雏鸡饲养,成鸡后出售,留下几只母鸡产蛋,作副业收入。1962年起,庄村前后的土地大都划给农户作自留地,群众又无圈养鸡鸭习惯,多数生产队规定:“八月十五断鸡鸭”,个别生产队干脆不准农户饲养,家禽发展缓慢,市场鸡蛋价高。1980年后,庄村周围多被植树,养鸡鸭不受限制,农村家禽发展起来,出现一些养鸡大户饲养良种鸡。1984年县财政补贴2.5万元,给饲料公司,出售30万余公斤饲料(平价)给养鸡大户,鼓励养鸡。一些养鸡专业户饲养肉鸡常年供应市场。1985年全县养禽252万只,当年出栏210万只。
畜禽品种改良
黄牛改良蒙城黄牛系鲁西黄牛,也称徐州黄牛,多为黄色,少数黑色或杂色。体型中等,成年阉牛体重500~750公斤,一般体重500公斤左右,腿短步快,挽力大,素有“抓地虎”之称。农业合作化时期,由于集体饲养,过早负重役,近亲交配,品种退化。1956年畜牧站引进荷兰奶牛、秦川公牛改良当地黄牛,因头数少又是本交,改良面积小,头数少。1965—1978年主要用秦川牛杂交改良,其毛色、体型、体重明显优于当地牛。1981年进行黄牛人工受精,随采随输。1982年组织农村自筹资金到陕西和嘉山种牛场购买秦川牛200余头,县财政投放33.5万元周转金,购买种牛和液氮罐。1983年起,从合肥种牛站购买冷冻颗粒进行人工输配,品种有秦川、西门答尔牛等。1985年县配种站自制秦川牛冻制颗粒1万余个,供各配种点使用。据农业部门统计:1/8以上良种血液的杂交牛,已占整个牛群40%左右。西门答尔肉奶兼用牛杂交一代,生长快,体格健壮,但因毛色不佳(白头、白肚)推广受影响。1984年全县存栏杂交牛53600头,占牛群33%,繁殖杂交种和纯种牛犊3.8万头,占牛群的23.5%。1985年蒙城黄牛的出栏率,个体胴体重超过全安徽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出栏率蒙城占9.4%,全国为4.6%;胴体重蒙城体重140公斤,安徽106公斤,全国91公斤)。
马·驴改良建国前蒙城饲养的马多为蒙古马型,体型小,抗病力强。驴是本地杂色毛驴,耐粗饲,使役性能强。1956年畜牧部门引进苏联高血马2匹,蒙古马1匹,采用人工常温输精,获改良马500匹。1962年又购进良种马20匹,投放到20个配种点。1980年后马的价格低,饲养量下降,马的改良逐渐减少。驴的改良多用关中驴后裔进行。
猪品种改良1951年县成立国营家畜配种站,配有约克夏猪2头,改良淮北大耳猪。其杂交一、二代生长发育快,一些农户用作种猪,进行横交繁殖,原淮北大耳猪绝迹。1972年引进多批丹麦长白猪,对当地猪进行改良。1983年又从杭州引进良种长白猪38头,分售给双涧板桥等区养猪大户作种猪。1984年县食品公司引进美国杜洛克8头(公母各半)纯繁扩大种群,再行改良当地猪群。1985年上级拨款10万元扩建县配种站,从广东深圳引进施克猪20头,作为品种饲养试验,瘦肉猪授精基地正在兴建。
鸡·鸭品种改良鸡鸭多为当地古老品种。建国后,淮南鸡、六安麻鸭来蒙城出售,60年代北京白鸭、来杭鸡传入蒙境。1972年,麦豆原种场办小型养鸡场,孵化来杭、白洛克、芦花、洛岛红等良种蛋鸡。连续4年为农村提供约10万只雏鸡。1980年后,养鸡专业户从上海、常州等地不断引进螺丝、西赛斯等种蛋孵化出售。1985年畜牧站从深圳引进樱桃谷鸭、狄高鸭种蛋2万枚,县外资办引进600只樱桃谷鸭在治理区繁殖。良种鸡鸭的引入,改良了当地鸡鸭的品种和群体。
防疫治病
防疫1951年县成立畜牧兽医站,各区把兽医组织起来,成立畜牧兽医协会,计有兽医人员84人。1956年累计防治炭疽、牛气肿、猪瘟、丹毒、副伤寒、鸡瘟150万头次。1965年各公社建立兽医站,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预防畜禽疾病。1985年全县区、乡兽医站50个,兽医310名,村级兽医点470多个。
治疗建国前民间兽医用单方、验方和针灸治疗牲畜疾病。1954年县畜牧站组织民间兽医人员系统学习医疗常识,中西医结合治疗牛、马炭疽、牛气肿、猪瘟、丹毒、肺疫、伤寒等病症。1961年后畜牧兽医学校毕业生不断分配充实到基层兽医站。听诊、试温、注射、输液、洗胃、灌肠、开刀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治疗,提高牲畜疾病治愈率。
畜禽产品产量
建国前,大牲畜用于使役,禁止屠宰,猪羊饲养量少,肉类多是富人享用。贫苦农民常年吃不上肉食,养鸡生蛋用来换油盐粮米,逢年过节一个庄杀一、两头猪,一家买一点,年三十吃一顿肉过年。建国后猪羊饲养量有所增加,大部分用来完成国家派购任务,老残牲畜也要交售给食品公司供应回民和城市居民。市场没有私营肉摊,由国营食品公司设点按票供应,农村逢年过节也由食品公司统一配给,1960—1978年全县每年向国家提供10—20万头生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畜牧业由农户经营,饲养量逐年增加,市场上允许私人经营肉食,黄牛可以宰杀,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超过全国平均生产水平。(蒙城肉类人均24.3公斤,安徽人均11.4公斤,全国人均14.9公斤。禽蛋蒙城7.7公斤,安徽3.8公斤,全国4.2公斤)。
蒙城县1950-1985年部分年份几种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单位:面积万亩.总产量
下一篇:第十节 渔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