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耕播机具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使用木犁、木耙、耩耧耕种。园田使用锹、铁钗、抓钩整地下种。1954年,推广双轮双铧犁,七寸步犁,因畜力弱土质硬,不适用,没有推广开。同年安徽省农业厅在蒙城县建国营拖拉机站,配两台轮式拖拉机和圆盘耙,为国营农场和城郊农业社代耕。1958年拖拉机增加到32台,机耕面积9万多亩,机耙面积2万亩。1969年中共安徽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确定蒙城县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县,18个人民公社建起拖拉机站。采取国家投资、银行贷款、社员集资、国营拖拉机站的农业机械下放等措施,全县掀起大办农业机械化的高潮。当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1台/3943马力,机引农具(圆盘耙、钉齿耙)128件,国营农林场和条件好的生产队也买了拖拉机。1974年机耕面积99.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51%,机耙面积4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21%,机播近万亩。部分稻田使用旋耕机。1975年设区划社,增加公社拖拉机站31个,计49个公社机站。1978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600台/30418马力,小型拖拉机702台/1881马力,但有40%的拖拉机不能使用,不配套。当年国家累计投资2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多万元,社员集资700万元,农业机械的效益却很差。1979年,土地承包到户,公社机站80%的倒闭,农业机械大多被损坏,农业生产又使用旧式农具耕播。一些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有的承包机站中小型拖拉机,有的购买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小型机具进行经营。1984年,农机管理部门调查36个乡65个村77户农机户,有小四轮拖拉机62台,大中型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6台,农机具185件,其中机引犁59部,小型收割机8台,农机户为人代耕代收,1985年机耕面积占总耕地的20%左右。
排灌机具
民国时期,大田抗旱用人工挑水,有水源的地方用水斗戽水,园地用辘轳、吊杆提水。1954年推广使用马拉水车,1959年改种水稻,引用南方水车,水利部门购置15部80马力的锅驼机,安在河沟口排灌,农田首次使用机器抽水灌溉。1967年城郊东关菜园用电动机抽水,效率高。1969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试点,全县5167个生产队先后买了柴油机,水泵,抗旱灌溉使用抽水机。水利局在稻改区建立电灌站,稻田普遍使用电动机抽水。1980年后,一家一户进行生产,集体排灌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985年全县尚有配套排灌机械4097台,部分农机户买了喷灌机经营抗旱。
收获机具
建国前,镰刀、、铲、石滚是传统的收获工具。多为湖洼地使用,麦棵稀矮,籽粒少,一人拉架网,一人拨麦,一天可收10亩以上。1954年后被淘汰,收割麦豆多用镰刀,收获高粱用粪铲。1973年蒙城农机学校购两台联合收割机和脱粒机用于教学,农忙代为农场收割。1982年后,农场和白杨林场先后买6台联合收割机,部分农机户买了小型收割机。1985年全县有联合收割机8台,小型收割机484部,机动脱粒机885部,70%的农户仍使用旧式农具收割,脱粒多用拖拉机和脱粒机。
植保机具
1953年起,农田使用手摇喷粉器,筒式喷雾器喷洒农药,后改用背式手压喷雾器。1981年林业部门始用机动喷雾器,大面积喷洒林木,农村一部分农技员购买高压机动喷雾器代农户治虫。1985年全县有人力喷雾器4万多件,机动喷雾器314部。
加工机具
民国时期农户使用人畜力磨面、碾米、轧花、榨油。1955年在城镇始用机械轧花,打油。1963年农村集镇(公社所在地)供电、磨面、碾米使用电动机械。1969年蒙城县大办农业机械化,农村普遍使用机械加工农副产品。1985年全县有碾米机309部、磨面机2130部、轧花机586部、榨油机798部、饲料粉碎机199部。一些农机户买了铡草机,走乡串户为农民铡饲草。
运输机具
民国时期,农业运输靠肩挑,人背或使用手推车和畜力太平车。1954年个别农业社使用胶轮马车和平板车,1958年工具改革把四轮太平车改成两轮,装上轴承,结果不成功。1969年公社和条件好的生产大队、生产队买了拖拉机,农忙投入运输。1972年平板车几乎普及到所有生产队,1979年农业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户户都添置平板车,农业运输达到半机械和机械化。
蒙城县几个年份国营集体和农户拥有农机情况统计表
单位:台、部、马力

一、拖拉机包括大、中、小型。
二、排灌机械含柴油、电动机、水泵。
三、加工机械含碾米、机面、轧花、榨油、饲料粉碎。
四、收获机械含联合收割、割晒台、机动脱粒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