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圩田
民国时期,芡河洪水经常泛滥,淹毁村庄和农田。1953年安徽省治淮委员会在立仓区张楼段的河滩上建稻改农场,进行环境监测和土壤改良的探索。1957年决定将立仓以东,芡河北坡建成三个圩田,圩堤全长45.2公里,保护农田4.6万亩。当年冬天动工,完成土方13.4万立方,改变了该地区长期受灾的局面。
开沟排涝
民国时期,境内3条自然河道淤塞严重,大面积的湖洼地大雨水灾,小雨涝灾。建国后,河道得到治理,每年冬季都兴修一些排涝工程,至1985年全县累计开挖大沟141条,中沟1234条,建成防涝面积171万亩,除涝面积129万亩。
修筑条台田
1976年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农田建设。蒙城全县计平整土地,修筑条(台)田91万亩,配合农田排水工程,效果比较明显。
砂礓黑土治理
蒙城县境内砂礓黑土占79%,这种土壤耕层浅,水位高,涝了积水,旱了干裂。建国前,地广人稀,畜力缺乏,又缺肥料,大都一年只种一季小麦。1954年后,依靠互助合作的力量,深耕土壤,挖沟利水,广开肥源,改良土壤,使复种面积有了提高。1969年后大面积使用拖拉机加深耕层,砂礓黑土得到熟化,改变土壤结构,使砂礓黑土得到初步改良。1977年安徽省农科院在马店公社设立砂礓黑土改良基点,通过工程改土,增施化肥,秸杆还田,绿肥掩青,冬耕加深(20厘米以下),合理轮作,改种水稻等一系列的措施,使2.4万亩砂礓姜黑土地变成良田。据张老庄试点表明,经4年治理土地生产率由1977年每亩13.69元,提高到1981年57.70元,增长3.2倍。1981年后全县大面积施用化肥(氮磷配施),增施有机肥料,加深耕层,推广秸杆还田,扩大水稻面积实行水旱轮作等措施,使砂礓黑土得到进一步的改良。
引用外资治理
1980年,国务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蒙城县为引用外资治理县。次年5月世界银行派专家丁文波一行来蒙城考察评估,撰写《评估报告》(称黄皮书)。1982年3月,蒙城县人民政府领导人和有关单位负责人,赴北京参加谈判。后成立县引进外资治理项目办公室(简称外资办)。6月23日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与中国政府在纽约正式签订合作项目协定,实施期限5年,提供给蒙城县低息贷款454.7万美元。安徽省人民政府拨给配套款人民币801万元,县内劳务折款859万元。县委县政府确定泰山乡、香山乡、全集乡、庄周乡、马店乡、李寨乡、阜庙乡、双涧镇、白杨林场为引用外资治理单位,治理面积20.1万亩。
为保证项目完成,安徽省人民政府1982年8月向世界粮食计划总署提出粮援申请,经磋商同意将粮援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结合,1984年3月21日无偿援助蒙城县外资治理区小麦113万吨,食油168吨,面条66.7吨,猪肉罐头21.8吨,椰枣199吨。1985年冬外资治理区累计完成投资人民币1651万元,占总体计划的53.9%。其中农田投资1197万元,开大沟16条,118公里,94万土方;中沟57条,125公里,73万土方;小沟1030条,662公里,157万土方;毛沟1792条,388公里,68万土方。渠道配套550条,143公里,21万土方,占总体计划68.7%。新建大沟桥41座,中沟桥421座,小沟桥936座,涵洞3座,渠道建筑物30座,平整土地3万亩,打小口井295眼,购喷灌机140套,喷灌面积0.42万亩。乡村道路投资66万元,修砂礓路面5条,29公里,土干道260条,326公里。绿化投资135万元,植树225万棵(紫穗槐1300万穴),农电投资71万元,扩建双涧变电所,改造高压线路110公里,新建电灌站 37个,增加通电自然庄61个。农业机械设备投资331万元,购置小四轮、手扶拖拉机829台(按原价贷款形式分配到农户),建64眼水文观测井,26个土壤养份监测点,推广作物优良品种20个。1985年治理区的粮食总产6万吨,棉花890吨,油料4920吨。大牲畜发展到2.5万头,生猪2.95万头,总产值是治理前的4.6倍,人均纯收入是治理前的4.3倍。全国砂礓黑土治理学术讨论会在蒙城县治理区召开,蒙城县引用外资办公室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引用外资治理红旗单位”,同时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下一篇:第五节 农机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