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遗址
禅阳寺古文化遗址位于马店乡沈营村,南依阜蚌公路,北邻黑土沟,遗址现状为一处中间略高、四周低缓的坡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集有鸭嘴形、扁凿形(表面有凹槽)、圆锥形鼎足。器形有夹砂红陶蓝纹罐形鼎,腹饰宽凹蓝纹的夹砂厚壁缸等。时代稍晚的陶片,其纹饰有大方格纹、方格填线纹、小方格纹、蓝纹和绳纹等。陶色以红陶为主,黑陶较少。距地表10厘米以下,有大量红烧土,可能是陶窑或房屋遗迹。从采集标本分析,禅阳寺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二期,其早期属大汶口文化,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在遗址中曾采集到铜箭镞、蚁鼻钱、楚国货币等东周文化遗物,说明该遗址亦有东周文化层存在。已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奢冢古文化遗址位于孙庙乡庙李村北,西淝河支流老母港南岸。遗址为谷堆形,中心区约600平方米,高出附近地面8米许,相传楚国大夫伍奢葬此,故称伍奢冢。采集遗物有石斧、骨针、陶纺轮、网坠、陶片等。器形有鸭嘴形足的红陶鼎、黑衣红陶豆、指纹红陶罐、黑衣灰陶纺轮等。从文化面貌看,这是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址。已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溪“阴阳城”遗址《春秋左传》:昭六年(前536)“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杜预注“乾溪在谯国城父县南,楚东境”;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乾溪”注“在今亳县境内”;明正德《颍州志·形胜》:“楚平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次于乾溪,驻于城父南地。今考地理,张村铺北,古城父地也,乾溪在张村南七十里,俗呼乾沟”。从现在地理位置考查,西淝河北岸自管台子至亳州城父南有一条大沟叫“乾溪沟”;西淝河南岸自管台子至王人乡南储寨有一条小沟,亦称“乾溪沟”,俗称“乾沟”、“赶鸡沟”。北乾溪沟较直、较深,且河道变迁不大;西淝河以南河道变迁较大,南乾溪沟自西淝河至老母猪港上段被填塞,仅余王人乡至永兴15公里东西横沟。春秋晚期吴楚之间频繁交战,争夺徐、陈、蔡、州来诸国,乾溪地方属吴楚结合部,楚国为北拒宋、郑,东防强吴,常陈兵于淝淮之间,于西淝河乾溪入口处筑城屯兵,宜攻宜守,实为战略要地。当地居民相沿传呼乾溪入淝口两岸叫“阴阳城”(古代讲究阴阳学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因跨河而建,其称不谬)。在周家欢村与白庙村之间,多次发现陶网坠、蚁鼻钱(楚国货币)、铜鼎、铜镜、铜剑、车马器等。在南至庄汝、西至魏楼、北至管台子、东至赵楼,跨河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过3座木桥遗迹,桥墩全是柏树,每根直径70厘米。1984年11月疏浚西淝河工程中,于西淝河北岸管台子村出土具有西周晚期特征的铜鼎、铜簠。
房钟故址《春秋左传》:昭六年(前536),秋,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吴人败其师于房钟”,杜预注“房钟,吴地”。清光绪《凤台县志》:“房钟,即今阚疃集也。”建国前夕,阚疃集南门有横匾“古房钟”三字。
文州故址《新唐书·地理二》:“城父……武德三年(620)于鲁丘堡置文州,并置药城县。四年州废为文成县,七年省入城父”。民国乙丑《涡阳县志·古迹》:“文州故城在县西南六十里……今张村铺西有废城址”。《太平寰宇记》:“城父县药城,在县南七十二里”。今张村铺集西地面略高处即是。
东城西城故址明正德《颍州志·古迹》:“东城西城,俱在州北七十里五樟林近,两城相去三十里。相传唐置府兵分戍于此,筑城屯营,遂名”。东城位于今利辛县城西13公里,为东城乡政府驻地。城址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呈长方形,土城墙已夷平,而东、北两方城河尚存。城中曾发现灰陶圈井。城东有一处西汉墓群。墓葬出土随葬器物有灰陶鼎、豆、壶、舫、罐、铜釜、洗及灰陶俑等。
西城位于今利辛县城西27公里王人集东侧。城址南北1.5公里,东西0.5公里,城墙已夷平,西、北两方护城河尚存。西城河沿岸,暴雨后常可拣到蚁鼻钱(楚国货币)。城东500米的李寨村有一处汉墓群,出土有新莽货币(“一刀平五千”、“大布黄千”),并发现有绳纹陶圈井。
东、西城的近旁都有汉墓群的存在,说明二城在汉代是两处规模不小的聚落点,其详情待考。
旧城故址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城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纹瓦当、绳纹筒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摸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衔环。
解楼村落遗址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解楼村,面积1平方公里。为战国至汉代遗址。遗址高于周围地面。遗址上可采集到摸印花纹砖、子母砖、空心砖、瓦片、楚国蚁鼻钱、汉五铢钱、铜箭镞等。发现数处古井遗迹,分陶圈井、砖井两种。
管楼遗址位于县城东南11公里。为汉代遗址。遗址沿西淝河北岸呈梯形分布,地表可采集四分式卷云纹瓦当、筒瓦口沿、绳纹板瓦、摸印花纹砖等。1983年秋,出土两坛汉代货币约150公斤,为五铢钱和“大泉五十”。
(二)古墓葬
伍奢冢明正德《颍州志·陵墓》:“伍奢冢:一在州城东岳庙后……一在北乡母猪港南……冢皆奢及祖坟云。”该冢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孙庙乡庙李村北,老母猪港南岸。冢高8米许,顶部南北30米,东西20米。伍奢,楚平王时大夫,太子建太傅,因直言被杀,据传葬于此处。冢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文化堆积丰厚。1953年、1955年当地农民取土时发现墓道二处,未行发掘。
刘伶墓民国乙丑《涡阳县志》:“李门集东八里有刘伶墓”。今三里湾乡刘土楼,旧称刘伶集,集南有刘伶庙,民国初年庙已拆除,遗有残碑。集侧有一荒冢,当地居民皆指称为刘伶墓。刘伶,西晋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沛国,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东汉改为国,东晋复为郡。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刘土楼位于西淝河东、北各11公里,当在沛国境内,典籍注为宿县人,未闻宿县有刘伶墓。
死,举朝大悚。其所用镔铁刀重60多公斤,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天启初赠少保。《明史》有传。
(三)古建筑
纪家塔位于县城西北孙集乡纪大庄村旁,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是一座小型墓葬塔,塔体七层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边形,每边长1.48米,塔高约10米。塔旁原有一寺庙,已毁。此塔系仿木结构砖塔。第一层高约2.2米,其他各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二、三层外檐口及六角转弯处,均砌一砖挑檐和一砖挑出飞檐。塔身第一层东南面距地表64厘米处嵌青石碑一通,碑高42厘米,宽82厘米,碑文字迹不清,只落款处有“嘉庆五年”、“蒙城举人李□□撰”尚可识。第二层同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额一块,镌刻隶书“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层至第七层东南方向,每层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龛。塔身无窗,塔内中空,无塔心柱,每层只有“十”字形横木交叉支撑。塔顶为绿红彩釉葫芦形按尖,中心以铁钎贯穿巩固。全塔玲珑剔透,保存基本完好。
胡桥位于县城东22公里芦沟乡芡河上。始建年月不详,明嘉靖时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再次重修。及今保存完好。有《重修胡家桥碑记》。
胡庙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纪王场乡胡寨村,原名白衣阁,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民国12年(1923)重修。原有前殿、后殿、东西廊房共13间,1960年拆毁10间,现余3间,砖瓦结构,重梁起架,殿前后林荫翳然。
(四)革命旧址
傅营六地委驻地位于县城西北32公里柳西乡傅营庄。1946年11月底,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豫皖苏军区。1947年10月12日,豫皖苏军区党委根据中原局“变淮河为内河,使平汉路东西连成一片,并使豫皖苏与鄂豫皖确实相接”的指示,决定成立六分区、六地委。10月22日,在亳县立德寺召开六分区第一次会议;10月24日,分区机关活动在张村铺、高公庙一带,六地委、六分区驻于傅营。1949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在全国解放区行政管辖省县原边归界》的指示,豫皖苏六分区、六地委随之撤销。驻地原有一个院落,现仅存旧房两间。
(五)馆藏文物
青铜鼎西周晚期烹饪器。通高45厘米,口径40厘米,耳高10.2厘米,腹深23.3厘米,足高16.5厘米,重13.5公斤。无盖,两耳上方微外撇,直立于口沿上。折沿方唇圆腹环底,有3个实体蹄足。腹上部有变体窍曲纹一周,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两耳内侧各有一呈“S”状的铭刻符号,经省有关专家释为“九”字,其意为九号鼎。1984年11月17日出土于柳东乡管台子村西,由疏浚西淝河工程民工王成申、王建东、王成贺发现。出土时,鼎口倒扣在青铜簠上,簠下和鼎四周为生土层,疑为窖藏。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青铜1号簠西周晚期盛器。长28.8厘米,宽22.3厘米,高17.3厘米,重4.6公斤。器体为两合相扣而成。腹作斗状外撇,四矮圈足,四向各有一缺口,使足呈矩形。上下合左右壁正中各有一兽头状环耳钮1个,上下合腹部四周通饰夔凤乳钉纹,间之以重环纹边框,上合顶饰夔凤纹,下合底部素面无饰。与青铜鼎同时出土。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青铜2号簠西周晚期盛器。长27.5厘米,宽21.7厘米,高17.3厘米,重4.5公斤。器体与1号簠同时出土。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金错刀亦称错刀,王莽货币,共3枚。1981年秋,王人乡李寨村农民李幼朋挖红芋窖时遇到一古墓,墓底出土金错刀3枚,大布黄千3枚,五铢钱1斤多。1号刀币,通长7.5厘米,厚0.4厘米,重34.6克,上部圜钱直径2.9厘米,方孔边长0.9厘米,下边刀长4.6厘米,宽1.5厘米。圜钱正背均有内外廓,背素面,正面方孔上下阴铸篆体“一刀”二字,用黄金镶嵌错平,下刀铸“平五千”三字,篆体阳文。其余2枚形制与上述1号币相同,惟尺寸、重量略异。此币为“王莽改制”的产物,铸于西汉末居摄二年(7)。每枚当时值五铢钱五千,两枚可兑黄金1斤。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大布黄千王莽货币,共3枚。1号币,通长5.7厘米,肩宽2.3厘米,币首长1.2厘米,币首圆孔直径0.4厘米,重15克。正面铸篆体阳文“大布黄千”四字。其余2枚与1号币形制相同,唯尺寸、重量略异。出土地点、时间与上同。现存县文物管理所。
陶俑西汉墓随葬品。1号女乐俑,通高18.4厘米,2号女乐俑通高17.4厘米。两俑宽衣博带,神情专注,双手作演奏状。1号男俑通高15厘米,2号男俑通高15.8厘米。4俑均为泥质灰陶烧制而成。1980年4月出土于东城乡筑路工地。同墓其它随葬品有陶鼎、舫、壶、铜釜、铁剑等。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陶鼎西汉墓随葬品。泥质灰陶。通高12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8.5厘米,3蹄足高5厘米,附耳残。出土时间、地点同上。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陶舫西汉随葬品。泥质灰陶。通高41.5厘米,壁厚1厘米,方口径10.6厘米,腹最大径每边各26厘米,方圈足高4.5厘米、宽12.6厘米。舫盖中心有4条棱线,延伸至四角,四角上各有一铺首图案,四分格中各有一菱形叶片纹。出土时间、地点同上。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陶壶西汉随葬品。泥质灰陶。通高32.5厘米,口径15厘米,最大腹径34厘米,圈足高5.5厘米、径20厘米。出土时间、地点同上。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鎏金铜佛像通高16厘米,重350克,两手残一,站于莲花座上。为南北朝文物。1984年3月于阚疃乡刘圩村宰户庄出土。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瓷壶圆形,腹外鼓,口底稍内收,通高26厘米,上口直径13厘米,口沿内外3行类似白珍珠,通腹浮雕关云长夜观春秋图。为清康熙年间文物。1985年5月文物普查时征集。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陶网坠大、小6种,有红陶、青灰陶、红陶黑衣3种颜色。大者如汤碗口,小者2.3厘米,均有缚系凹槽。于张村铺南西淝河岸“阴阳城”遗址采集。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石箭镞青灰石质,长5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通体磨光,中厚边薄,有刃锋尖利,横剥面呈菱形,从中脊分左右两叶,圆锥形键,键身分界明显。于禅阳寺遗址采集。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丝纶诰命清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1873年1月18日)清王朝授孙万林(孙集乡孙小寨人)武功将军及封其妻严氏诰命夫人丝纶。通长3030厘米,宽32.5厘米。分蓝、朱红、重红、淡黄、重黄、水红五色,又以五色写成全文。右段为汉字楷书242字;中段落款年月日和执丝纶人,盖同治大方印;左段是满文。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捻军将领遗物1984年9月,江集区郑老五庄郑学文(1835-1919)后裔献出马鞍子1个、大刀1把、玉环2只、横匾1块、立匾2块。郑学文,诨称郑老五,咸丰初入捻,为捻军首领张乐行的文墨师爷,多次代表捻军去天京谒见太平天国洪秀全,1857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征北主将”,郑学文被封为镇殿将军、转本御史。1863年张乐行遇害,郑学文遂隐匿,后返家病卒。现藏县文物管理所。
下一篇:第八节 体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