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
机构1965年5月成立县广播站。1970年大办广播事业,县成立广播网办公室,领导推动全县广播网的发展,当年建成20个公社广播站。1975年设区划社,分设12个区广播站和51个公社广播站。1976年3月成立县广播事业局,局站合一,内设政秘股、业务股、编播股、后勤股。1984年7月广播事业局易称广播电视局。1985年全县13个区(镇)广播站中有7个区建立广播放大站,58个乡中有56个乡建立广播站,650个村委会中41个村自办广播室。
线路1965-1975年,县广播站通过农村电话线路,将信号传输到各区、社。1976年架设县直和至区专用广播线路50杆公里,1977年增加到238杆公里。1983年调频台组装完成,首次完善地解决区乡广播信号传输问题。区以下广播线路由人民公社集资兴办。1970年全县262个生产大队、5962个生产队全部通广播,有小喇叭40852只,平均4.6户有1只。1972年7月大水成灾,公社以下线路遭受严重破坏,努力修复后,至年末通广播的大队、生产队占70%左右。1973-1974年继续修复线路,通广播的大队、生产队恢复到90%左右。1975年行政区划变动,广播线路调整,覆盖率下降,通广播的生产大队占69.9%,通广播的生产队占39.5%。1976—1977年继续恢复调整线路,农村单线线路达到7145杆公里,通广播的大队占98.3%,通广播的生产队占81.9%。1978年以后,广播覆盖率时增时减。
设备县广播站1965年装备扩大机2台,总功率1.05千瓦。实行调频广播后,增设示波器2台、扫频仪2台、高频和超高频信号发生器各1台、其他专用设备8台。区(镇)乡广播站,1970年共有扩大机56台,总功率14.75千瓦,1985年扩大机增加到279台,总功率79.42千瓦。
稿件播发1965-1978年,投寄播发稿件,不付稿酬。1978年12月1日起,实行付酬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及时宣传报道经济体制改革,宣传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和各条战线上的新人新事,组织40人广播通讯员队伍,年平均来稿量2000篇左右,采用率30%。1985年收到稿件5362篇,播发2883篇,采用率53.8%;其中自采稿件244篇,听众来信327篇。
(二)电视
1977年以前,全县仅有县广播站、粮食局、治淮总队、水利局、化肥厂、农机一厂、县中队等单位有电视接收机,1978年增加到12台。1979年6月,县广播站建成功率1瓦的电视差转台,覆盖面仅限于县城内,县城居民不用室外天线即可收看电视,是年底黑白电视机增加到近百台。1980年8月,从华中工学院电子设备厂购进1台HG型50瓦电视差转机,由化肥厂建造82米高天线桅杆,聘请省广播电台天线班架设成功。1981年9月1日彩色黑白兼容差转台开播,有效覆盖面半径20公里,全县40%的人口能接收到信号。接收图像清晰稳定,色彩正常,伴音宏亮。其后,每天按时转播安徽电视节目,县城居民和郊区农民纷纷购买电视机,形成“电视热”。1983年初,城郊乡邵渡口村80%以上农户购买电视机,成为县内第一个“电视村”。
1965—1985年广播事业发展情况表
下一篇:第七节 文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