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普通职业中学
(1)建县前职业中学1945年底,江苏省私立彭城中学从刘家集迁回徐州后,留两名教师继续教授2个刚招收的高中班。1946年民国涡阳县政府接管,改办涡阳职业中学,朱家俊任校长,何家华任教导主任。1947年8月17日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值用人之际,这批学生大部分得以任用。
1960年阜阳县胡集区柴湖农业中学创办,大队书记冯文炳任校长,把300余名3-18岁孤儿收养组织起来,分设幼儿班、小学班、中学班,边劳动,边学习。
1962年涡阳县张村区赵王寨农业中学、蒙城县望疃区曙光农业中学创办。在“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指导下,不少区、公社相继创办农业中学。
(2)建县后职业中学1965年5月,从阜、涡、蒙、凤4县划拨农业中学37所。同年7月,县教育局组织千人办学工作队分赴各区、社,年末,农业中学发展到67所,1966年增加到71所。1967年相继停办。
1982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将永兴中学、董集中学、曙光中学改为农业中学。1983年恢复改办农业中学11所。1984年改王人中学为高级职业中学。1985年将王市、胡集、马店、望疃、江集中学改为高级职业中学。1985年末,全县有职业中学29所,其中初级职中23所,高级职中6所,在校学生9283人,专任教师459人。
学制、课程1960-1966年,农业中学由公社书记(管委会主任)或大队书记(大队长)担任,招收本公社、大队高小毕业生,实行半耕半读,以学为主,开设必修课政治、语文、数学、农技4科;选修与农业知识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课占10%,文化课占60%,农业课占30%。政治课主要学习时事、政策;农业课结合当地需要,传授红芋、小麦、棉花、高粱、大豆栽培技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文化课除完成基础课,加修应用文、毛笔字、珠算、簿记、测量等农村常用知识,学制2-3年。教学时间每期安排42周,其中上课36周,学生在校时间全年290天左右。
1982年后恢复改制的农业中学,沿用普通中学课本,增加专业课,学制和教学时数仿照普通中学。
1965—1966年、1982—1985年职业中学统计表

职业中学名录
城郊区(3所)董集初级职中阎集初级职中武寨初级职中
王人区(2所)王人高级职中向阳初级职中(刘寨)
王市区(2所)康楼初级职中王市高级职中
马店区(2所)马店高级职中永兴初级职中
西潘楼区(2所)桥西初级职中陈营初级职中
胡集区(4所)胡集高级职中孙杨初级职中高杨初级职中柴湖初级职中
孙集区(1所)纪王场初级职中
江集区(3所)江集高级职中江集初级职中纪伦寨初级职中
望疃区(5所)望疃高级职中曙光初级职中赵集初级职中楚桥初级职中硷场初级职中
阚疃区(2所)崔园初级职中杨营初级职中
展沟区(2所)东圩初级职中中华初级职中
张村区(1所)袁庙东初级职中
(3)部分职业中学简介
江集高级职业中学1950年涡阳中学在江集设立分班,翌年复归涡中。1956年于江集车辙沟西畔征地73亩筹建校舍,命名涡阳县第三初级中学,同年9月开始招生。1958年江集区委划拨学农基地43亩,生产粮食、蔬菜,粮食上缴国家,蔬菜自食,剩余部分向市场出售。1960年学农基地曾帮助师生度过饥馑。1965年5月,随利辛建县改称利辛县江集初级中学。1956-1965年,为阜阳地区农村重点中学,每年升学率保持在85%左右。1969年起注重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有白杨、法梧、泡桐、水杉等近万株,生产木材为建校节约投资万余元。1985年5月改为高级职业中学,有高级班6班,普初班7班,在校学生842人,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有校舍195间,其中教室45间、仪器室5间、图书室1间、办公室10间。改制后仍采用普通中学教材,增加专业课,高职班和普初班学制均为3年。1985年物理实验员江林茂试制成功跟读录音机,样品曾参加教育部在武汉、西安主办的订货会。
王人高级职业中学位于王人区邓寨,前身为安徽省私立淮上中学,1946年由太和县苗集迁进,1948年停办。1956年8月创办阜阳县第三初级中学,1963年易名阜阳县邓寨初级中学。1970年9月开设高中班,改称利辛县王人中学。学校占地120亩,其中试验田20亩,操场10亩,校舍108间,另有木工厂房等建筑。1984年改制为高级职业中学,有高职班4班,普职班8班,在校学生665人,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
赵王寨农业中学位于张村区三里湾乡,1962年创办,1965年为全县耕读教育先进典型,获耕读教育特等奖,县人民委员会奖励耕牛1头。办学特点是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设病虫害防治组、养蚕辅导组、植棉组、气象组,并在43亩试验田里搞43个农业科技项目,支援生产队良种,深受群众欢迎。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停办。
董集初级职业中学1981年由董集和东风两所戴帽的初中班合并成乡办初级中学,开设5个班,在校学生283人,1985年改为初级职业中学,设有学校董事会,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93人,教职工33人。学校占地20亩,其中农业基地12亩,蟹池鱼塘水面5亩,200米跑道操场1个,砖瓦结构校舍62间。办学形式,长班与短训相结合。长班开设专业课,以阜阳行署教委编写的专业课本为教材,每周各开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劳动课各2节,根据农时选教,如春季选教小麦、油菜管理、棉花、玉米播种等。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去,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参观农业生产突出的专业户的责任田,请县苗圃、鱼苗场技术员到校讲课,联系实际操作。在三年初中学完必修课教育基础上,再加一年职业教育,称之为“三加一”学制。短训班,1982年开办1期剪裁班,时间1个月,讲授服装裁剪及缝纫机维修;1983年开办1期财会培训班,时间20天,讲授会计科目、珠算;1984年秋开办1期扫盲教师培训班,讲授识字教学、拼音等;1985年春开办1期花卉、养殖培训班。
(二)师范教育
(1)学校
涡阳县简易师范1943年由民国政府涡阳县教育局于张村铺创办涡阳县简易师范,公立,校长夏肇南,教导主任施培林,训育主任夏林义,教官孙建祖。共招收4届,毕业1届,毕业生由教育局统一分配。第一届3个班、150人;第二届2个班、100人;第三届3个班、150人;第四届不详。1947年停办。
凤台县简易师范1944年由民国政府凤台县教育局于阚疃集创办凤台县简易师范,公立,校长张文藻,教导主任李云桥。招收3届学生,6个班,300人,毕业1个班。1947年迁至顾桥。
利辛师范学校1974年创办,于县城南轮窑厂旧址兴建,校园占地面积42亩,建筑面积5491平方米,1985年落成1座3层教学楼。1974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13人,其中上海下放知青72人。1976年招生113人,全是社来社去。1974-1985年共招生1541人,毕业1115人。1985年有3个普师班,在校学生453人,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
(2)管理
涡阳简易师范由民国涡阳县政府教育局管理。凤台简易师范由民国凤台县政府教育局管理。利辛师范学校,由安徽省教育厅统一领导,地、县教育局分级管理。学生招生来自阜阳地区各县、市,毕业后由地区教育局统一分配。
(3)学制、课程
涡阳简易师范学制4年,开设国文、公民、数学、地理、历史、博物(动、植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体育、美术。凤台简易师范学制3年,开设课程比涡阳简易师范略少。利辛师范学校1974-1977年学制为2年,1978年起改为3年。1974-1980年教学无统编教材,教师自编讲义或借用高中教材,1981年起使用部颁教材,应届毕业生给予一定实习时间。开设课程有政治、文选、语基、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地理、小学语文教法、数学、小学数学教法、物理。
(三)农垦学校
1966年春由教育局、农林局、安置办公室联合开办“利辛县农垦学校”,校址在阚疃良种繁殖场,招生对象主要是城镇非农业知识青年,初级、中级班各招收50名,王登清任校长。1966年秋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