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涡河堤防
历史上涡河曾多次沦为黄河溃决的主要泛道。为抵御黄水,亳州人民曾多次修筑涡河堤防。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黄河于仪封、考城处溃决入涡,知州江旬请拨国库银5000余两,筑堤2100余丈,并立《筑堤自记碑》于九华庵。
清嘉庆十九年(1814),黄河溃决入涡,知州李尧文借用国库银34900余两,修筑护城堤,3年归还。
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于兰考、仪封等处溃决入涡,颍州知府杨国祯、亳州知州陶琛发动当地绅士许明德、王堂等捐款,在怀家溜一带修筑堤防一段,共用银1300余两。
嘉庆二十五年(1820),黄河再泛入涡,颍州知府杨国祯、亳州知州陶琛复率绅士巩天木、张九成等,劝捐增修护城堤,自鹿邑杨家桥至城东贾家花园止,共35里,分12段,于城东北又筑迎水坝2座,共用银16269余两。
建国后,由于进行了一系列截引入涡工程,使境内涡河集水面积增加了684平方公里,而且随着涡河各支流的疏浚和大中沟的治理,集水速度加快,汛期洪峰流量增大。特别是1968年以来,河南省引黄淤灌,退水入涡,带来大量泥沙,致使河床严重淤积,洪涝灾害危及亳城。1982年,国务院下达(82)国函字54号文件,并下拨特大防汛经费105万元,令亳县修建涡河防洪应急工程。工程分防洪堤和防洪墙两部分,1982年12月初开始施工。防洪堤由十八里区、十九里区、城关镇和水上公社动员民工6.7万人参加施工,12月底完成,堤长42.7公里(包括大寺闸至亳城段的两岸堤防和自二桥口至省界的右岸堤防),完成土方66万立方米。成堤标准:顶宽4米,边坡1∶2米,大寺闸处堤顶高程38米,市区处堤顶高程39.3米,两河口处堤顶高程41.6米,堤顶平均高于地面2米左右。防洪标准大于10年一遇标准,低于20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墙分为三段。二桥口石墙长290米,人民桥西石墙长168米,人民桥东石墙长896米,总计1354米,于1983年3月底竣工,共完成浆砌块石4168立方米。防洪墙顶宽0.6米,墙顶高程39.30米。1984年至1985年,地方财政投资11万元,分别在十八里集、水上社、韩郢、陈庄、十九里集处,修建防洪涵洞5处。
(二)双(沟)、油(河)堤防圈
多系在原河堤基础上加以培修,总长度为60170.7米。民国31年,完成土方11.5万立方米;民国32年,完成土方11.3万立方米;民国33年,完成41.75万立方米;民国34年,完成31.7万立方米。堤防标准除师店东之南北直堤外,一律为高3米,顶宽3.5米,内坡1∶3。工程包括如下几部分:淝河左堤,自蒲沟口至王河口,长8355.7米;蒲沟右堤,自蒲沟口至六里桥,长7017米;洺河左堤,自王河口至前师店东,长20286米;油河右堤,自六里桥至后师店东,长23941米;师店东南北直堤,南起洺河左岸东端,北接油河右岸东端,长571米,堤高3米,顶宽3.5米,内坡1∶2,外坡1∶3。建国后,该堤防圈已无防御黄水作用,但仍有一定的抗洪作用。
(三)古城堤防圈
多在原河堤基础上培修,总长度为76616米。培修该堤防圈完成土方:民国31年完成土方18.111万立方米,民国32年完成土方18.111万立方米,民国33年完成土方73.77万立方米,民国34年完成土方75.5万立方米。堤防标准,高3米,顶宽3.5米,内坡1∶3。工程包括如下几部分:洺河右堤,自王河口至于溪沟,长30556米;淝河左堤,自王河口至窦板桥(与涡阳县境交界处),长44679米;干溪沟右堤,自沟口至韩桥,长1381米。1951年治理西淝河过程中,在小十河和王河口两处,截引溉河水入涡河,淝河集以上淝河水流锐减,位于这段的堤防防洪作用随之减少,有的堤段渐废。其余各堤仍在起防洪作用。
(四)其他堤防
民国31年至建国前,增筑的堤防尚有:宋塘河左堤,自卞桥至六里桥,长约4000米;油河左堤,自六里桥至后师店,长30958米;小漳河左堤,自后师店至百尺河,长约16000米;赵王河右堤,自百尺至张信溜;清水河右堤,自张信溜至卞桥,长约15000米。建国后,各主要河道,均于治理时按设计标准,利用挖河泥土培堤,并植以草木,在防洪中发挥了一定效益。包河堤岸境内长约26公里,70年代,沿岸广植树木,成为一条绿色长廊,不但保护了堤岸,而且成为亳州市的重要木材产地之一。龙风新河是1976年开挖的一条南北干河,长约38公里,河身笔直,河、林、路综合治理,不但两岸绿树成荫,而且左岸修成了市区直达南部重镇古城集的公路干线,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