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井
1952年,根据抵御旱情需要,全县因地制宜地打砖井224眼,挖土井48168眼。1957年又新打砖井4699眼,维修旧井4057眼。水井总数达到12819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3万亩。1962年后,土井、竹井和半砖井因质量低,实用效果差,多毁坏。
机井建设始于1964年。当年阜阳地区水利局配合县水利局,在邢阁公社黄庄大队搞机井灌溉试点,国家投资10万元,由地区打并队施工。1965年底,该大队打机井17眼;1966年完成机泵配套和田间工程,并开始试灌,灌溉面积2600亩,当年粮食亩产530斤,烟叶亩产283斤。以后机井建设在全县范围逐步扩大。1970年,全县共有灌溉水井10257眼,有效灌溉面积20.08万亩。1978年,共有灌溉水井10017眼,其中电井2875眼,机井7142眼。至1981年底,境内共打机井11813眼,机电配套10808眼,有效灌溉面积76.64万亩。但部分机井因工程质量差,配套不及时,淤积报废。已配套机井也有部分因灌溉制度未建立健全,管理不善,维修不及时,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尤其在1980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初期,机井管理工作没能及时跟上,致使灌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据1981年统计,全县机泵、渠道损坏达70%,机井淤废1200眼,柴油机损坏3853台,电动机损坏244台,水泵损坏3934台,机械被变卖、盗卖988台。因而在198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淮北机井管理工作的报告》,水利部门帮助井灌区完善了机井管理责任制,实行三级管理(大队管输电线路、生产队管机井,联户管机泵、渠道),严格职责范围,建立灌溉管理制度,从而推动了机井修复工作的进展。至1984年底,全县已修复机井7405眼,有效灌溉面积为33万亩。1985年元月中旬,省水利厅在本地召开了淮北地区水利兴修经验交流会,对亳县城郊灌区的迅速发展给予很高的评价。1986年,全市共有机电井10114眼。
(二)水塘
1952年,为抗旱保收,开始挖塘工程,挖旧塘5071个,新塘188个,水塘蓄水量为15万立方米,利用马拉水车、龙骨水车和少量抽水机灌田。1957年,开新塘1249个,塘底下泉24处,水塘总数为24910。至1961年,共开挖新塘17315口,整修旧塘17513口,塘中下泉807眼;水塘蓄水量达到585万立方米。1962年后,因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部分井塘被平毁。1970年,全县共有水塘2636口,蓄水量600万立方米。至1986年底,全市共有蓄水量2000立方米以上的水塘1102口,总兴利库容2610.5万立方米,均可配套流动机械用于灌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