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耕地、水面
耕地亳州地处黄潮土向砂姜黑土类型过渡地带。北部为近代黄泛沉积物,面积221.61万亩,南部为古老的黄泛沉积物,覆盖有近代黄泛淤土,面积112.14万亩。在耕层土壤中,重壤土占71.3%,中壤土占14.7%,轻壤土占9.7%,砂壤土占2.14%。境内皆可耕种,为历史悠久的产粮区。民国时期,常年战争,灾患频繁,导致地旷人稀,土地抛荒率在四分之一左右。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710352亩,占全境总面积的86%。其中失耕荒地80万亩,当年总播种面积为3937049亩,复种指数为145.3%。1950年,因水旱虫灾严重,粮食总产较抗战前减少39%。次年,调整了生产布局,依照各地土质情况及传统作物种植情况,划分经济作物区,沿涡一带以发展药材为主,在观堂发展大蒜,在双沟、淝河、古城、大寺发展蚕桑,涡河两岸发展水果生产,进一步开发了荒闲废地,使耕地面积总数增至2828738亩。在农业“三改”中,又根据南部湖洼地区的自然状况,开发了水田。1958年,共种植水稻20万亩。三年自然灾害中,耕地有所减少,不少土地再度抛荒。1962年,全县耕地减少到2141014亩。另有可垦荒地150130亩,桑园1815亩,果园44454亩,竹林105亩,芦苇地1125亩,林地33300亩。水利工程累计占用耕地16.1万亩。当年总播种面积为312.14万亩,复种指数为145.8%。1970年,全县只有耕地202.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地由1949年的4.2亩降至2.6亩。1976年,耕地面积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1.28%。1979年实行生产责任制时,耕地在总土地面积中的比例下降到60.37%,人均占地降为2.03亩。8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植树造林及兴修水利,加之城镇建设及私人建房占地现象严重,耕地大量减少。1986年,耕地减至2012934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9亩。全市已无可耕荒地和后备土地资源。
水面亳州水面以沟河、池塘集水为主。境内最大河流涡河集水面积250平方公里。1962年,全县沟河湖泊面积为145895亩,池塘水面1.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5%。全县河流水面中,可资利用的为3.8万亩。由于亳州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夏季蓄水量悬殊较大,故水面开发利用率较低。1973年,全县共有水产养殖面积9775亩,其中池塘8228亩,湖泊1547亩。近年由于水土流失较重,污染面积扩大,水位降低,水面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通过综合开发,1986年水产养殖面积仍上升到35094亩。
(二)农业劳动力构成
人力构成当地居民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1949年,全县农业人口共有152001户,6532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其中整劳动力247196人,半劳动力63317人,辅助劳动力22046人。1960年,因自然灾害严重,农村劳动力锐减。当年农业总人口较上年减少148567人,直接参加农田生产的整半劳动力仅有22.76万人,较上年减少7.66万人。农业生产严重衰退。1961年至1963年,农业总产值较1959年下降72%。70年代初,农民全被局限在土地上劳作,耕地又逐年减少,开始出现劳动力剩余现象。1979年后,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吸引了部分劳动力资源。初步缓解了劳动力剩余的矛盾。1983年,全县农业人口达到1006048人,当年共形成以种植业、养殖业和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7700多个。1984年,专业户、重点户又增加到24657户。经营行业涉及商业、服务业、运销业、建筑建材和机器制造等10多个行业,并建立联户企业1261个,从而吸引了大批劳动力。当年全县465147名农业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的有449417人;在乡办工业中劳动的1223人;从事建筑劳动的2373人,经营运输邮电业的840人;经营商业及饮食服务业的2843人,从事文教卫生及社会福利事业劳动的5372人,从事科研事业劳动的172人,临时外出2977人,其他劳动力1555人。1986年,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008060人,有劳动力495504人,其中443921人仍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有48635人,分别从事乡办工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另有外出临时工、合同工2748人。
畜力构成亳州作为农业县份,自古至今,一直以牛、马、驴、骡等大牲畜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牵引力。1949年,全县共有耕牛44938头、马762匹、驴20503头、骡239头,承担着全部农田牵引任务。1957年全市大牲畜年末实有数为9.11万头,其中从事农事劳役的为8.07万头。人民公社化以后,大牲畜由生产队集中饲养,统一使用,饲养量下降。1962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实有数分别为牛31543头、马695匹、驴12014头、骡390头。1965年,全县共有从事农事劳役大牲畜4.64万头,承担着全县71%的耕地牵引。70年代,农业生产部分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牲畜使用主要限于田间耕作。1970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实有数为8.35万头,其中从事农事劳役的有6.4万头。1977年为6.56万头。当年机耕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4%。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型机械设备已不适应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大牲畜饲养量、使用量逐年增加。1983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量为151723头,其中从事农事劳役的有128820头,牵引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3.6%。1986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实有201688头,其中牛171211头、马6809匹,驴14579头、骡9089头,马、驴、骡的增加主要为适应个体运输之用。
(三)农业机具
收获机具合镰、短把镰、镰刀、铲子、抓钩、镢头等一直是当地的主要收割工具。1960年购进联合收割机(90匹马力)1台。1962年有康拜因联合收割机2台。1963年,购进3台割晒机,主要配置于国营农场。1973年,收获机具总功力达到450马力。1979年,有机动收割机1台。1986年,开始推广机动小型收割机,当年机械收割面积为6900亩。主要收割工具仍为简单手工工具。
排灌机具挑杆是当地农村较为普遍的提水工具,1952年始有水泵等动力机械。合作社时期,马拉及人力水车成为主要排灌工具。1957年,全县共有铁木水车4815部,动力排灌机械120马力,农用水泵24台,有效灌溉面积2400亩。1965年后,水车逐渐淘汰,农用水泵和手压井增多。70年代以来,动力排灌能力增强。1973年拥有量达到5026台,总动力为57127马力。其中柴油机3873台,电动机1127台,农用水泵1991台。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1亩。1979年,动力排灌机械又增加到15024台178485马力。机灌面积534730亩,电灌面积257800亩,农村人均0.82亩。1980年以来,农业实行分散经营,原有大型配套设备已不适用,手压井每户皆备,微型喷灌机、微型水泵迅速普及。1986年,全市共有排灌动力机械4702台,55594马力。农用水泵3577台,喷灌机械2002套。有效排灌面积30.5万亩,其中机灌面积16.2万亩。
牵引、运输机具50年代以前,农村主要运输工具是木制拖车、马车、太平车、独轮车,用畜力或人力牵引。1951年,全县平均327.5亩有太平车1辆。1956年,引进捷克斯洛伐克Z25A拖拉机,全县保有量为14.1标准台。1958年,有了胶轮推车,另有畜力胶轮大车75辆,平板车1450辆。1960年,拖拉机增至19台507马力。1963年始有1辆农用汽车。1971年装配了手扶拖拉机。1973年全县拖拉机177辆10273马力,手扶拖拉机47辆519马力,农用载重汽车2辆165马力,挂车75辆,另有其他运输机械165马力。1979年,大中型拖拉机增至364辆,手扶拖拉机增至183辆。另有载重汽车26辆、挂车174辆。80年代以来,农用四轮拖拉机及农用汽车保有量增长较快。1983年,全县农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2辆10445马力。大中型拖拉机321辆17202马力,手扶拖拉机1247辆14952马力。农用机动船19艘3664马力。至1986年,农用牵引仍以畜力为主,辅以小四轮拖拉机。运输工具以板车为主。
播种农具7寸耧、镢头、锄、抓钩等为农村主要的播种工具。1950年后,改制一部分5寸耧。1951年,每120.3亩有1部耧。1960年,引进2部48行谷物播种机。1973年生产出20部棉、麦点播机。1975年,机播面积为820亩。1978年,引进24行、12行播种机,但使用的很少,农民以楼播为主。1986年,机播面积为1100亩,其余均为耧播。
耕耘机具传统的手工农具为木制犁、耙、抓钩、铁锹、锄等。1951年,全县约103亩有木制犁1部,98.3亩有耙1盘。1956年有了马拉七寸前犁。1958年,有了双轮双铧犁和三齿耘锄,全年机耕0.08万亩。1963年,有24片圆盘耙。钉齿耙和机引犁。1966年全县总机耕面积达到58.14万亩。1970年,县拖拉机站将拖拉机下放到各公社,机耕面积70年代由50万亩增加到72万亩。1975年,机引耕作农具保有量达到156部,其中机引犁143部,机引耙12部,全年耕地803752亩。1980年后,机耕地面积下降到20万亩左右。1978年始有旋耕机,而用手扶拖拉机进行耕地的农户越来越多。1986年,机耕面积达到21.7万亩。
植保机具1956年,始配置喷雾器315部,喷粉器285部。70年代后推广机动喷雾器68部。据统计全市1962~1985年共推广、销售手压式喷雾器6.6万部、机动式喷雾器520部。
脱粒、加工机具建国前后,谷物脱粒沿用传统工具,为石磙、石、棍棒等,一蔓沿用至今;并以脚踏轧花机代替了手摇轧花机。1960年,引进谷物脱粒机。1972年,全县计有机动脱粒机39台,粮食加工机械1642部,棉花加工机械1295部,油料加工机戒98部,饲料加工机械21部。1977年推广扬场机,仅少数地方使用,农民仍沿用风力习木锨扬场。1979年,脱粒机增加到2294台,另有碾米机263部,磨面机4691部,轧花机900部,榨油机247部,饲料粉碎机604部。1985年各类加工机械又增为3906台。
亳州市农业机械拥有量(1957~1986)

亳州市农业总产值统计表(1949~1986)
(已不变价计算)单位: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