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凌晨,家主起身净手脸,开门放鞭炮“接年”。接着合家起床,老少换上新衣帽鞋袜,没有新的,也得换身洗涤干净的旧衣鞋。穿戴整洁,以示除掉上年的“霉气”,迎得新年的喜气。故俗有“精着屁股耍着单,留件新衣年下穿”的谚语。这天男女老少不干活、不出村。早餐吃饺子、素食。饭后,邻居近亲族相互“拜年”。中青年成群结伙嬉戏斗乐;小孩子拾炮筒、吃糖,欢蹦乱跳玩各种游戏。午餐吃馏蒸馍、喝年三十中午剩饭煮的米汤,取“蒸蒸日上”、“年年有余”的祝福祈吉之意。这一天,忌喊叫、忌打骂、忌泼水、忌扫地、忌动刀杖、忌说不吉利话。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多是女婿到丈人家,外甥到外婆家,侄儿到姑姑家)拜年。初三,拆彩棚,收辞岁杆,送年。还有些地方,门前放根木棍,称为“拦门棍”,意思是拦阻“年”不要走掉,天天过年。有些集市,搭台唱年戏,闹腾10天8天。
解放后,春节放假3日,让群众尽情娱乐。广大群众说:“俺们翻身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废除烧香拜神等迷信活动。一些乡村,过去供着“天地君亲师”牌位。解放后,牌位上的字换成“天地党亲师”。把拜神活动改为“拥军优属”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群众一度盛行除夕吃“忆苦饭”,春节挖河渠,称“打破常规度新春”。1978年后,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商企业开展了改革,广大群众吃用有余,守夜之风又盛行起来。一切禁忌又有所恢复。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俗话说“正月十五大似年”。各家都挂灯笼,又称“灯节”。正月十四为“亮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送灯”。午后,妇女蒸馍,说是“十五不蒸,扬场没风”。晚上家家门前挂灯笼、放“驰花”、放花筒,小孩子用过年以来辞岁拜年攒下的钱买来各式各样的焰火在门前燃放。
民国时期,民间除悬灯外,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多用糯米面作皮,红白糖作馅,以示外洁内甜。解放后,人们仍然爱在元宵节吃元宵,除红白糖馅外,还有荤馅、辣馅、酸馅,以五味元宵、桂花元宵最佳。
阜南北部和东部从大年初几开始到正月十五,青少年每晚去村郊玩火把。新过门的媳妇前几天就要回娘家,没有娘家也得去别的亲戚家。
正月十六,被认为是传统的好日子,男女订婚过程中的“传允”、“吃酒”、“要年命”大都在这一天。较大型的农事活动,如新年第一次使牲口犁耙地,做育红芋苗的站子也多在这一天,鸣炮开工。
青龙节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说这一天“龙抬头”,家家首先用磨塞子将上扇磨支起来,不让压住了龙头。用木棒敲门头、门枕、山墙……边敲边念口诀:“二月二敲门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朝家滚”、“二月二敲屋山,大踅满、小踅尖”,以此祈祷年景丰收。有些地方,女儿给父母,侄女给姑姑送老雁馍(蒸制成老雁形状)。大雁是候鸟,定时来去。女儿给父母、姑姑送雁馍,表示不忘养育之恩,定时回娘家看望。
清明节为祭扫的节日。前一两天为先人坟墓培土,并挖两个圆形土块压在坟上作坟头,两块中间压一柳枝。人们住室临门窗的房檐上也插两根柳条,也有妇女头上或耳根戴节柳条,说是:“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条狗。”
端午节五月初五,吃粽子、油糕、熟鸡鸭蛋、熟蒜头、喝雄黄酒,房檐前插艾,儿童戴香荷包,婴幼儿手脖、脚脖系五色线,意为驱瘟疫邪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过去妇女爱在这一天晚上设香案、瓜果,向织女乞学灵巧。故这一天又称做“乞巧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此节源于道教,说这天是中元地官的生日,又称“中元节”。以后便在这一天进行祭祖活动。有的地方还在这一天做盂兰会,旧时这天晚上沿河放灯,其法用香油炸白纸条,缠在麻秸秆上,下端坠一适量的面团,晚间点着,一枝枝沿河抛在水面,随波漂流,也有沿河沿交通要道点燃插置,传说源于目莲救母故事。
中秋节八月十五,习吃月饼、石榴、柿子、梨、焦馍等多为圆形食品,取月圆、人圆、合家团圆之意。晚上青少年喜爱结伙去野外“炸鞭”、“玩火把”、“摸秋”等活动取乐。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此时天朗气清,登高眺远有益身心,民间自古有“重阳登高”的活动。又因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故“重阳赏菊”成为传统习俗。“九”为最大的数字,九月九日,是重九。80年代后,习惯于此日慰问老人,祝愿老人健康长寿,活到99岁以上。
下元节农历十月初一称“下元节”,此节源于道教,把这一天定为“鬼节”。民间在这一天扫墓,称作“送寒衣”。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俗称“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早晨吃腊八粥:米稀饭加豆腐、豆芽、粉丝、馓子、白萝卜、胡萝卜、花生、葱、姜、大蒜、辣椒、油盐等佐料,兼有发汗御寒意。“办年”,县内南、中、北部亦各有特色。南部沿洪、淮湾区重汤元面,中部沿谷岗坡习推豆腐,北部润河两岸爱炸馓子。必定各自做过了这些,方算是办齐了年。
“祭灶”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祭灶日,集市生意人二十三日,农村二十四日。俗谓老灶爷上天述职8天,即“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这天再困难的人家也要做晚餐,以示为灶爷饯行。习吃面叶,买得起的人家要买“糖瓜子”,一家老少分食,吃在人嘴里,却说是粘住老灶爷的嘴,免得他上天乱说。饭前家主焚香向主锅后墙行跪拜礼,并致祈祷词:“老灶爷,你是当家人,有饭你先吃,有事你先知,今年保佑了四季平安,明年还要保佑俺发财发福、大吉大利,你老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别学”。故俗谚“老灶爷上天,有啥说啥”。过去,凡妇女走娘家或临时走亲戚者均须回家过祭灶。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是全年的最后1天。从腊八开始办年,杀猪宰羊苹、割肉打酒、推汤元面、磨豆腐、蒸馍炸馓子、做米糟、洗衣服,到二十七八日当一应俱备,打扫院落,消除污秽垃圾,泥刷墙壁,擦拭条几、桌凳、灯、碗,上下内外焕然一新。年三十上午挂年画、贴春联、贴斗方、春字。中午备办一年来最丰盛的一席饭菜佳肴,先在堂屋摆上果供食品、盅、筷,以示敬神祀祖,然后合家老少团坐进餐,这是全年中最美好的一次享受。俗话说:“老人巴着种田,小孩巴着过年。”下午,妇女们剁馅包饺子、炒瓜子、炒花生、攒糖;男人们继续作清洁工作。房门槛外横放一木棍,叫做“拦门棍”,以示拦堵财帛不外流。然后燃放鞭炮,晚饭吃饺子或杂烩。晚饭后,合家欢聚一堂,晚辈向尊长磕头“辞岁”,长者给未成年的孩子及当年新娶的儿媳、孙媳发“压岁钱”。自家行礼如仪后,再同亲族邻里相互走动“辞岁”,各家拿出瓜子、糖果接待。然后堂屋里燃起准备好了的松柏枝及劈柴,家人围坐取暖“守岁”,叙新话旧,说古道今,或传家训,或教耕读,直至深夜,甚或彻夜不眠,守岁达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