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爱国卫生运动
1951年,全县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提高健康水平”和“粉碎敌人细菌战”的号召,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灭虱、灭蚤、灭蝇、灭蚊、灭鼠,打扫房屋,泥墙换灶,开对流窗子、整修水井、井口加盖,家家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张挂于门旁,定期进行检查评比。1952年与1953年普遍灭犬。1954年,爱国卫生运动与为生产服务相结合,城市着重净化环境,除害灭病,机关、团体、居民开展周未卫生义务劳动,清扫房舍、街道、清除垃圾;农村家土换野土,清理宅院、猪圈、牛栏,既清洁环境又积攒了肥料。1957年起至60年代初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为内容的“除四害”运动,县成立“除四害指挥部”,提出,防病、保粮、移风易俗,造福子孙”的口号,县、区、乡、社层层召开“除四害”誓师大会,全民动员,用老幼呐喊、锣鼓震天的“疲劳战”、“饥饿战”使麻雀无处栖身的战术以捕灭麻雀。用药杀、打、堵、关、夹、压、扣、灌、熏、挖等方法以消灭老鼠,用挖蝇蛹、填污水沟等方法以消灭蚊蝇,先后共使用“六六六”粉熏剂12万多袋、安妥16万多袋,“六六六”粉5.5万多公斤,其他药品1万多公斤,捕鼠工具99万件,共捕杀麻雀252万余只,捣毁雀巢235万余个,捕灭老鼠632万余只,堵挖鼠洞485万眼。同时加强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垃圾管理,拆除家庭厕所17.7万个,建公共厕所24568所,拆除私人猪圈,建集体猪圈24564个,牛栏18060个,填平小粪池,建砖砌水泥大粪池18826个,设垃圾箱47487个。基本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晴天雨天粪满院”的旧宅院和“蓬门柴灶、烟熏火燎”的旧居室的面貌。1959—1961年的连续几年间,确是晨无鸟噪、檐无雀巢、墙无鼠穴、夜无鼠动。
1964年,县成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领导爱国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并恢复周未卫生劳动日制。80年代,城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治理“脏、乱、差”,要求保持环境美,卫生工作深入普及到群众中去。
二、劳动卫生
1、职业病调查
粉尘1976年,对县农机一厂、二厂翻砂车间工人进行体检,胸透拍片31人;1977年,胸透拍片51人;1980年,胸透拍片72人;1984年,对煤球厂、水泥预制厂工人胸透拍片24人;1985年,对农机一厂、鞋厂、橡胶厂工人胸透拍片46人;其中1976年、1977年各发现肺结核1人;1980年,发现肺结核2人,脊椎弯曲1人,骨畸形1人;1985年,发现结核患者2人,脊椎弯曲1人,无矽肺异常现象。1984年,省矽肺检查质量评比,阜南居全省第27位,获鼓励奖。
毒1980年、1982年、1984年,对印刷厂、化工厂、化肥厂、橡胶厂的铸字、喷漆、硫化成型等车间工人进行体检,结果表明情况良好。
表174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部分工人体检情况表

放射线1977年,体检21人,无异常。1982年,体检21人,血象异常8人。1981年,体俭24人,晶体浑浊10人,血象异常3人。
高温1985年,对化肥厂、酒厂、农机一厂等9个工厂的高温车间539名工人体检,肝炎4人、肺结核2人、高血压11人、血压偏低9人、心脏病2人、慢性肺气肿之人、心脏异常6人。其中化肥厂、针织厂348人建立健康档案。
职业性中毒事故80年代初期,农机一厂、化肥厂先后发生热晒病、三氧化硫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农药中毒1984年统计,全县农药中毒226人。其中生产性中毒22人,死亡1人,非生产性中毒203人,死亡18人。
噪音经体检,发现针织厂1名工人听力减退。
医用X射线诊断频度调查1983年至1984年,县防疫站参加全国性科研项目,选赵集乡赵集大队为调查点,对1560人进行了医用x射线诊断频度调查。同时对各卫生医疗单位医用x射线诊断机防护情况进行检查,对x线机工作环境剂量进行监测,对放射人员进行体检。
2、保健食品供应
1985年县卫生局、劳动局共同作出关于从事有害健康工种实行保健食品供应的规定:凡享受保健食品单位的人员,月出勤满20天的按一个月供应,不足20天的按实际天数计算,从当年一季度执行,等级标准为:
甲等:每人每月肉1.5公斤、蛋品0.5公斤、油0.25公斤、糖0.5公斤。
乙等:每人每月肉1.5公斤、蛋品0.5公斤、油0.25公斤、糖0.5公斤。
丙等:每人每月肉1公斤、蛋品0.5公斤、油0.25公斤、糖0.5公斤。
高温作业按丙等标准,季节从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
在医疗区直接接触病人的业务人员和有关卫生、环保、劳动部门专职人员,下厂矿调查接触有害物质者,按天发给保健食品。对享受保健食品供应单位的工种、享受人数、等级、金额和享受时间都作了明确规定。
三、学校卫生
1952年10月,阜南县卫生科配合文教科举办学校保健指导员训练班1期,由各区中心完小选派在职教师共20人参加学习1个月,内容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生理卫生、保健知识、防疫知识。同年,有8449名学生接受健康检查,1303名学生接受卫生保健指导。
50—60年代,全县中小学校舍及教室的采光、照明、课桌椅等条件较差。但学校文体、卫生等课外活动十分活跃。早操、课间操和晨间卫生检查已形成制度。少儿入学首先进行洗脸、剪指甲、整衣着、环境整洁及饭前饭后洗手等卫生知识教育。每日轮流值日,洒扫地面、揩桌凳、抹门窗。每周未进行卫生检查,并开展循环红旗竞赛。60年代,全县各中小学推行眼保健操,对防治视力减退有明显效果。
沙眼在青少年学生中,特别是农村学生中患病率较高。各校都在学生中宣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1人1巾,不混用毛巾。对患者用“利福平”眼药水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
阜南县各中小学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有蛔虫、钩虫、鞭虫、烧虫等。农村学生感染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1981年全县各学校在调查后对学生开展定期服用驱虫药工作。同时,还在各中小学生中开展防治龋齿工作。
1985年,阜南一中、二中、师范、柴集中学、三塔中学、曹集中学共6所中等学校各配校医1名。
四、妇幼保健
1、新法接生
旧社会,孕妇分娩如闯鬼门关,妇婴往往死于非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达20%以上。1950年,中国红十字会医防队来阜南县抢救疫情,在中岗首次举办有40人参加的改造旧产婆学习班,主要讲授新法接生技术及新生儿破伤风防预、假死急救等知识。1951年,继续分期分批改造旧产婆和培训新法接生员。推行新法接生与孕妇产前检查、产后访问,到1952年底,全县已培养287名新法接生员,接生婴儿463人。
1953年,县培训妇幼保健员17人,分配各区卫生所,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同年,以区为单位,建新法接生站10个。1954年,随行政区划的变更,接生站增建到16个,省拨款为各站配置了简易器材。到1956年新法接生婴儿已达5986人。1958年,接生站、组全部并入人民公社或大队,成立妇产院,计154所,产床597张,有1286名产妇住院分娩。1959年,产床增至926张,住院分娩7183人。1960年后,一部分妇产院转向收治子宫脱垂、闭经等妇科病人,一部分自行解体。1962年后,农民生活好转,妇女生育能力逐渐恢复,妇幼保健网亦随之有所建立与健全。“文化大革命”期间,妇幼保健网组织再次涣散,部分接生员改为“赤脚医生”,加入大队医疗室。1976年,再建大队妇产室259所,属合作医疗组成部分,协同大队医疗室,开展妇幼保健工作。1979年,县对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接生员分批培训,着重学习较高难度的接生技术和孕产妇系统管理、婴幼儿系统管理。到1984年,三级保健网已基本形成。
1985年,区级卫生事业机构中已有妇幼专业技术骨干42名,其中有3名可作剖腹产、子宫全切除手术,其余均可作人工流产、中期引产等手术。当年新法接生13915人,占总出生人数的98%。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下降到0.14‰。
表175部分年份新法按生请况统计表单位:人

2、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方面,除各种预防注射、计划免疫以及牛痘疫苗、卡介苗接种以外,经常作健康检查。1951年“六一”儿童节,在中岗、方集、黄岗等7个区对1077个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男898人、女179人),其中沙眼、蛔虫患者393人,均及时得到免费治疗。1963—1966年,每年对县直幼儿园儿童进行检查,凡肠道寄生虫患者,都进行药物驱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都有4000多名儿童经过体检,发现营养不良、龋齿、沙眼、佝偻、肠道寄生虫等病情,及时治疗或矫正。
1979年,对城关、城郊1159名患肠道寄生虫的儿童,普遍采用宝塔糖驱虫。1980年,阜南县保健站门诊部设儿保科,购买30万人份的驱虫药品,对全县12岁以下的儿童全部进行驱虫。
3、妇女保健
建国初期,阜南县卫生科成立,即把妇科病检查治疗列为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1951年,对648名妇女进行妇科病调查,并对其中25名患者,给予了免费治疗。1952年后,结合生产救灾和社会救济,对妇科病进行查治。1956—1958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妇女也直接投入生产劳动中去。根据妇女的生理特征,规定妇女产假40—50天。1960年又进一步规定,妇女在月经期、孕期、哺乳期不安排重体力劳动。
1959—1964年6年中,对妇女子宫脱垂和闭经两种妇科病开展普查普治。其间,两病高峰期的1961年,闭经患者30818例、子宫脱垂患者13908例。全县建立起132个治疗点,组织415名医生投入治疗。同年,县政府指示各公社:不要提倡男女社员之间开展劳动竞赛。1964年,两次开展妇科病检查治疗,全县有子宫脱垂患者2202人,闭经患者363人,孕妇流产222例,产褥热患者16例,死亡3人。
1978年,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子宫脱垂、尿瘘防治工作的通知》,阜南县开展对患有子宫脱垂、尿瘘(简称“两病”)者摸底调查。同年,全面开展妇女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4期保健工作。1980年,县保健站门诊部专设了妇科。1982年,再次进行以“两病”为中心的妇科病查治。经普查,全县有尿瘘患者16例,2度以上子宫脱垂患者588例。1985年,全县妇检5496人,2度以上子宫脱垂尚有501例。
表176田莫、赵集乡的孕妇系统管理情况调查表单位: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