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教师素质
民国时期,教员采用聘任制。民国22年(1933)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学规程》和《小学规程》,对聘用教师作出规定,要求中学教员“须品格健全,其所任教学科为其所专习之学科”,要具备大学毕业或肄业;小学教员须具备简易师范或后期师范毕业。聘用教员须经省、县教育行政机关检定合格,否则辞退。但民国时期,今阜南境内私立学校比例较大,加之教师来源不足,因此,教员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保国民小学教员多数不合格。
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对教师需求量增大。1949年,阜南行政办事处刚一成立,就两次召开全县教师(包括塾师)会,宣传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按照“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对旧学校教职工登记录用。1951年,全县共有小学教职员工673人,中学教职员工12人,师范教职员工17人。
1952年,教职员工由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师范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废除聘请制。同年吸收一大批知识青年担任民办教师。全县教职员工人数大为增加,其中小学有1431人,中学有47人,师范有24人。这一时期,中学教师不合格的少,小学教师不合格的多。
1955年,安徽省第四次教育行政工作会议后,提出对不合格的小学教师实行审批辞退,阜南县也辞退了一批小学教师。
1958年,教育事业“大跃进”,全县小学教职员工猛增到3353人(其中民办教师654人),比1957年的1871人增加近一倍。新增加的1482人中有大量不合格教师(其中一部分是初中、初师未毕业学生分配当教师)。中学教职员工由上年的1466人增加到2107人,其中有少量不合格教师。1961年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精减下放751人。
1970年,由于错误地提出“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上小学不出村庄”的口号,全县学校数骤增,吸收大量民办教师,教职员工队伍急剧扩大,教师素质相对下降。1971年全县小学教职员工5532人,比上年增加35%,其中民办教师1788人,占全县小学教职员工总数32.3%。至1977年,全县小学教职员工13029人,其中民办教师6047人,占总数46.4%。
1978年起,全县对教师队伍进行了整顿,精减一批不合格民师,并且每年都有一批民师通过考试,被选送到中等师范学校进修,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1985年,全县小学专任教师6365人,其中:中师、高中毕业及以上的3135人,占总数49.3%;中师、高中肄业及初师、初中毕业的2945人,占总数46。3%;初中、初师肄业及以下的285人,占总数4.4%。
1985年,全县中学的初中专任教师1681人,高中专任教师90人。其中: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及以上的初中教师39人,占初中教师总数2.3%;高中教师58人,占高中教师总数64.4%。高等学校专科毕业及本科肄业两年以上的,初中教师116人,占6.9%;高中教师27人,占30%。高等学校本专科肄业未满两年的初中教师110人,占6.5%;高中教师1人,占1.1%。中专高中毕业的初中教师1347人,占80%;高中教师4人,占4.4%。中专高中肄业以下的初中教师164人,占9.8%。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全县教师队伍,尤其是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整体素质,尚须进一步提高。
二、教师待遇
尊师重教,是我们国家优良的历史传统。至民国时期,教师地位日渐下降,尤其民国30年(1941)推行乡保甲制,乡镇国民小学校长由乡镇长兼任,保国民小学校长由保长兼任。教师由各乡申报,县政府发聘书。但一些乡保长借机虚报学额、安插亲信,使不少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得不到聘用,而靠关系被安插的教师得不到社会尊重。所以解放前有“家有三担粮,不当孩子王”的民谣。
解放以后,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有显著提高。1952年,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人民教师应成为革命工作人员”。至1953年,全县所有民办教师转为国家公办教师。自1950年阜南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起,阜南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都有一定比例的教育界代表参政议政。
1957年全县教师参加整风反右斗争,有许多人被划为“右派”,受到劳教和开除等不同程度的处分。1959年,教育界开展“拔白旗,插红旗”运动,对所谓有右倾思想的教师搞“拔白旗”,进行批判斗争。1962年,为部分“右派”教师(500多名)摘了帽子。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战线首当其冲,备受江青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泼乱反正,广大教师政治地位开始得到恢复。首先为904名教师的冤假错案平了反,其中408人安排了工作,27人作为退职退休处理,对已死亡的126人遗属给予了抚恤,有58人201名家属恢复了城镇户口。
1980年阜南县第一届政治协商委员会有教育界委员及常委11人。1984年第二届政协有教育界委员及常委19人,阜南师范校长陈光云、阜南一中教师陈永平并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同年,为教师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小教三级教师26人,中教五级教师81人,均享受讲师待遇。其中部分人的家属子女办了“农转非”户口。据1979—1985年统计,全县共评出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及三结合建校先进人物326人次。其中阜南第一小学教师刘树娥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赵集小学教师李治平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方集王堰乡民办教师刘海涛1987年出席了全国教育英模代表会。
阜南县很重视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1980年有629名教师入党,1982年有624名教师入党,1983年有1079名教师入党。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全县都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教师的生活待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改善,1949—1951年实行包干制,小学教师每月发给薪粮80—100公斤,中学教师每月发给薪粮100—120公斤。
1952年4月,皖南皖北行政公署发布《关于适当调整小学各种开支标准和改善小学教师待遇的指示》,中小学教师工资,改为“工资分”制。小学教师每月工资分80—155分,中学教师每月工资分85—200分,根据学校规模、所在地域、教师任课多少不等,工资分折实粮食约0.4公斤,油、盐、柴、布若干。工资分制实行至1955年,后期工资分一般折合成货币核发,中学教师月平均约45元,小学教师月平均约28元。
1956年实行工资制,中学教师月平均工资52元,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40元。1959年为2%的中、小学教师晋1级。1963年为40%的中、小学教师晋1级。1972年、1977年、1978年各有40%—45%的中、小学教师晋升1级。
1981年根据国务院规定,教师工资进一步提高,普遍上调1级。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月增加20多元。
教师福利待遇也不断得到改善。1952年开始对教师实行公费医疗。如遇生活困难和天灾人祸,可以申请福利补助。教师离休可领取原工资标准,退休教师根据工作年限可领取原工资标准的75%—100%。教师死亡发给安葬费、抚恤金及遗属补助费。1980年国家对农村户口的中学民师全年补助210元,小学民师全年补助170元。对吃商品粮的民师每月补助30元,小学民师每月补助25元。1981年10月,对中小学民师全年补助均增加050元。1985年,对农村户口的小学民师全年补助230元。基层对民师的补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有所提高。
三、教师培训
1949年暑期,阜南教育科集中小学教师、塾师、社会上的知识青年100余人,进行半个月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的奴化教育,提倡科学的文化教育,结束后将人员分配到各区乡任教。同年12月,分区举行教师政治学习考试。1951—1952年,招收150名小学教师到阜南师范学校进修。1956年3月,招收各小学不满初师文化程度的教师425人,参加安徽省函授学校阜南分校的函授。在苗集、双碑、赵集设3个点,每个星期天面授4节课。
1957—1985年有1102名小学教师受中师进修教育。1983年秋有90名教师在阜阳师范学院阜南教学点参加函授,其中,中文科40名,数学科50名。还有部分教师接受外地函授、刊授教育。
自1979年开始,每年寒暑假阜南县教研室都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1979年举办小学教师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短期培训班,两科参加培训教师1000多人。1982年暑假举办中学英语培训班两班,时间20天,培训教师100人。汉语拼音班1班,时间10天,培训教师50人。这些受训人员,回到各区后担任辅导员,再培训各区中学英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
四、教研教改
1949—1952年,县文教科利用寒暑假,举办教研会,重点是改变旧学校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法”。各学校教师自制教具,采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1953年以后,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县文教科规定教师先备课后上课,每门课都得写教案。并建立三种形式教研组织,即:乡中心小学、辅导区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完小,成立学校教研组;规模小而布点分散的学校联合成立校际教研组;县、区重点小学成立中心教研组。1954年,县文教科成立教研室,指导备各研组活动,总结教研经验,制订教研计划。
1958年教育革命。出现了“单科独进”、“文理分类”、“一条龙教法”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1960年纠正了劳动课安排过多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偏向。1963—1964年,教学方法大力改变“满堂灌”、“多而杂”的倾向。使用“抽象问题形象化,理论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学方法。1965年,全县中学在教学改革方面,校领导深入教学,教师除对教材钻研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方面进一步加强。
1966年起,教研与教改均无进展,因实行“开门办学”,忽视了课堂教学,各科上课时都引用语录,喊政治口号,形式主义严重,取消基本知识和基本练习,1974—1975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大肆宣扬“白卷英雄”,教师无法研究教学。
随着招考制度的恢复,1977年后中、小学校又一度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专钻研难题、偏题、怪题,实行题海战术。学生晕头转向,教师疲于编各种课外资料。为改进教学,县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中、小学校长、主任会议,强调减轻学生负担。
1980—1985年,实行公开教学、观摩教学、电化教学、评教会、参观取经、成立各学科学会,出刊《教改简报》,全面推动了教学研究和教改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