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教育
民国18年(1929)民国政府教育部发布《民众学校办学大纲》,各地先后开办民众学校、民众教育班等。民国27年(1938),各联保办公处曾训练一批民众教育推广员,分配到各保办民众学校,每校吸收30—50名青壮年文盲农民,发给《民众课本》,运用“国音字母”普及文化教育。今阜南境内各联保仅维持一年,即流于形式,成效甚微。
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扫除文盲运动。1949年,皖北行政公署发布《关于开展冬学问题的训令》,掀起大办冬学的热潮。11月,阜南行政办事处教育科举办了7天冬师训练班,在各乡村办冬学,动员青壮年农民入学,每晚学习两小时。教师是组织社会知识分子和部分在职教师。教材是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自编。教育方法灵活,因地制宜,既教识字,又教唱歌;既进行文化教育,又进行政治宣传。要求学员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有条件的乡村,还在冬学的基础上办起了常年民校。采取农闲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的方法,不仅晚间学,工地休息也学。不少农民通过民校一两年学习,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2年,贯彻安徽省政府《关于推广“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指示》,推广解放军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至1953年底,全县冬学、常年民校、速成识字班共办699处,782班,教师808人,学员达21512人。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同学,你追我赶,形成高潮。速成识字班办了225天,每天2小时,成绩好的学员能认2300字,能阅读通俗读物,写300字左右的短文。1954—1957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集中基层干部全天学习3个月。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县里召开扫盲大会,提倡“村村办学校,人人学文化”、“大干30天,实现无盲县”。全县大办“红专学校”,声称参加识字的194000人,脱盲148588人。因急功近利、虚报浮夸,1959年农民教育大部分处于停顿状态。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农民教育逐步恢复发展,农村一些地方恢复了常年民校,开办耕读小学。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民校又改为政治夜校,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扫盲机构被撤消,扫盲干部、教师被调离,农民教育工作停顿,文盲增多。
1978年,安徽省召开全省农村扫盲工作会议。学习湖南省桃江县扫盲经验,采取“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措施,一堵:抓好小学普及工作;二扫:把12—45岁文盲基本扫除;三提高:对已脱盲的要采取多种形式继续组织学习,进一步巩固提高。同年11月,全国第二次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的方针。阜南县教育局设业余教育股,区社配备业余教育干部。1981年,全县办扫盲班707个,学员20211人。1985年,全县办扫盲所306个,教师310人,学员13129人;小学班125个,教师150人,学员9582人。1985年全县青壮年中文盲由1949年的90%以上下降到23.9%。
表1641949—1985年农民教育发展情况统计表

二、职工教育
建国初期,阜南县职工教育以识字为主,教育对象是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办学形式主要是识字班、扫盲班、夜校、小学班。1950年,中共中央规定:“凡可能办理机关学校者,应筹办机关学校,学生自愿报名,分级编班上课。”
1951年,阜南县总工会组织职工进行业余文化学习,在建筑社和搬运站开办两个识字班,入学58人。1952年,阜南县文教科在总工会开办两个速成识字班,入学83人。经过5个月学习,80%的学员摘掉了文盲帽子,能读报和写二三百字的短文。1953年开办1个初小班,2个高小班,入学135人,每周学习6个晚上,每晚学习两节课。1956年,办初小2班,学员87人;高小2班,学员81人;初中1班,学员40人。正式定名为阜南县职工业余学校。
1959年,职工业余学校改名红专学校。开办初小10班,学员523人;高小11班,学员351人;初中6班,学员289人;高中2班,学员116人。专兼职教师87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红专学校解体,职工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1962—1965年,阜南县总工会按单位大小,采取单办、联办、集中办的形式在总工会、农机厂、针织厂、柳编厂、面粉厂、木器厂等单位共办初小7班,学员194人;高小5班,学员206人;初中2班,学员85人。专兼职教师共20余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当时县城各工厂企业,一度竟相创办“六二一”工人大学、红夜校,各公社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均虚有其名,教育质量很低。不久即有始无终,自行停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职工教育经过调整,又逐渐恢复。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3年,阜南县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职教办公室,层层建立了职教组织。根据补文化、补技术的“双补”要求,集中开办高小一个班,学员54人;初中5班,学员288人。
1985年,全县有职工业余教育班初中5个班,学员240人;高中1个班,学员54人。通过考试,95%的学员领到了毕业证,其中考取中专的18人,成年大学6人,电大15人。
三、函授教育
初师函授1956年3月,省函授学校在阜南县设立分校。不满初师文化水平的小学教师自愿报名,经考试录取425人。以区为单位设面授点,聘请辅导教师。开设语文、数学两科,单科独进,三年毕业。每逢星期天面授。学员免费入学,经费由县文教科和总工会拨给。1957年因开展“反右派”运动,一期函授未毕业,教学被迫停止。
中师函授1964年开办中师函授,招收学员460人。以公社为单位设点,县里配5名专职教师定期到各点面授辅导,单科独进,3年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函授停办。1983年,阜南师范设中师函授部,阜阳地区统一招生,分配阜南县543个名额,并在阜南设辅导站授课。单科独进,3年毕业。科序是语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法、小学算术教法、自然常识。学习结束县统一考试结业。
高师函授1983年,阜阳教育学院在阜南县设高师函授教学点,招收中文科48人,数学科50人。单科独进,4年毕业。中文科课程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评论、外国文学作品选、教育心理学、中学语文教法等11门。数学科有: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高等几何、普通物理、逻辑代数、概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中学数学教法等11门。
四、电视大学教育
1979年,阜南县成立电视大学领导小组,1980年春正式成立阜南电大教学点,招收外语专业30人,1981年冬结业。1982年春,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23人。1985年7月,毕业17人,结业6人。同年阜南电大教学点改为安徽电视大学阜阳分校阜南工作站,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专业、党政干部专业、新闻专业学员118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