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五保户
1956年,开始对农村无依无靠、丧失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者实行吃、穿、住、教、葬“五保”(或称“五包”),全县享受“五保”待遇的有4000人左右。其费用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益金中支出。人民公社化后,灾区五保户由救济款包下来,集市五保户由社会救济款解决,其生活一般达到中等社员水平。1958年后,对五保户一度实行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供养。集中供养的如张寨公社把五保户组织起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13人养鸡,6人纺麻线,1人结网,4人给油、粉坊看门,收入作为生活补助。这种集中供养的方式成为敬老院的前身。分散供养是经群众评议,一般分为全保、半保、补贴3类,分别给予照顾。1964年对1540户,1862人采取包干供给和分配加照顾,供养其生活。从1981年冬至1982年5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保户普查登记、建档发证工作,当年统计全县共有五保户4098户,4761人。其供养方式有5种:统一提留集体供养1428户,1534人:敬老院供养的22户24人;划田代耕1481户1549人;包产代养11户11人;承包土地1156户,1643人(有自耕能力免交公余粮)。五保户供养标准:口粮岗区每人全年不少于250公斤。湾区不少于300公斤,细粮占70%;供给烧柴超粮1倍;食油3公斤;零用钱30—60元,过大节10元,小节5元;每年:套单衣、2双鞋、1双袜,3年1套棉衣、1双棉鞋、老人1顶帽子(男)或1条包头巾(女)。5年1床被和1双雨鞋。
1982年冬,县用救济款和救济棉加工成棉被1526床,由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亲自登门送到五保户家里。社会上尊敬孤寡老人,蔚然成风。
二、敬老院
1950年,在县城曾办有残老孤儿教养院,到1954年尚有21人,交给阜阳区专员公署第一生产救灾教养院。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许堂区的三塔、张寨两乡最先试办“五保生产教养队”,又称“幸福院”,入院对象为无依无靠的烈军属和社会残老孤幼。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敬老院发展到159所,入院4493人。衣、食、住、医公社全包下来。老人们大多老而不废,附带做些编织、放牧、种菜、纳鞋底等力所能及的劳动,以改善生活。其中县办烈军属养老院1所,是为后来县光荣院的前身。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社、队敬老院大部解体。1964年,全县尚有7所,院民206人(包括孤儿79人)。1984年,新办敬老院8所,入院128人。其中乡办6所112人,村办2所入院16人。张古乡敬老院供养70岁以上孤寡老人37人,配有院长、服务员、炊事员、单人宿舍、办公室、文娱室、太阳能洗澡间,室内配置有电视机、洗衣机、床头柜,全新被褥被单。院民有生活不能自理者,有服务员端茶送水、喂饭、服侍大小便。老人们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当地群众称这里为老人的“福地”。
三、孤儿教养
1959—1961年,孤儿增多。1961年7月,全县有孤儿6891人,其中:6岁以下的1340人,7—13岁的3117人,14—16岁的2434人。对孤儿分别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教养:
1、公社集中教养3328人。如赵集敬老院集中抚养孤儿98人,将其中34名适龄儿童送入学校。
2、社员自愿代养1866人。
3、干部收养441人。
4、独立生活1029人。
5、县幼儿教养院教养227人。
县幼儿教养院于1961年5月开办,收养孤儿227人。后交县直机关代养44人,干群收养16人,自动回队的18人,下放公社34人,剩下的孤儿口粮按机关人口供应,细粮占40%,伙食费每人每月11元。定期作健康检查,有病及时治疗。当年每人发有单衣、棉衣、鞋。该院配有管理干部、教师、保育员,负责教养工作。至1967年,该院孤儿全部送交农垦学校读书,毕业以后分配工作。
四、社会福利生产
1957年,方集市民办起生产组,中岗镇办起牧畜组,薛集镇办起棉絮加工组等3个福利生产组织,参加47人,政府投资3750元,年产值6390元,尚可维护就业人员生活。
1958年3月至1959年元月的“大跃进”中,县民政局组织兴办了方集综合厂(陶器、造纸、制炮竹)、城关综合厂(编席、轧花、制炮竹、毛烟)、县直印染厂、缝纫厂、制鞋厂和旅社、饭店共7个福利生产单位,共有职工182人(其中军属4人,残废军人7人,复员军人18人,城镇贫民125人,技工、壮工28人),共有资金6.77万元,年产值51.8万元。中岗镇发动群众投资0.8万元,从农业社调房子36间,政府支持1800元,办起了7个生产厂。全县此类生产单位,迅速发展到153个,共有职员2308人,由于这些生产单位一呼隆而起,技术、设备甚差,缺乏管理经验,因而经济效益极低。不久,大部分生产单位或停办,或交公社。到1959年底,全县原民政工作对象经营的生产单位仅剩15个。
1960年10月,根据全国第六次民政会议和省第五次民政会议精神,经县人民委员会同意,民政社会福利生产7个单位中除留旅社作复退军人招待所,缝纫作安插残废军人生产和解决养老院穿衣问题外,其他交有关单位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福利生产瘫痪解体。80年代转为扶贫。
上一篇:第五节 扶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