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1年成立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对全县各农业生产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在生产上形成的地域性差异划分出洪濛洼地麦油麻渔区、沿谷岗坡麦稻麻牛区、沿润平原旱粮棉油猪区3个综合农业区划体系。
一、洪濛洼地麦油麻渔区
该区域位于县境南部,为淮河、洪河及其分洪道之间的两大片洼地,呈带状分布,包括曹集区崔集、老观、湖套、大同、曹集、桂庙、郜台、段台8乡62村;地城区洪集、洪河桥、郑湾3乡20村;方集区方集、大张湾2乡14村,共13乡、96村、1059个村民小组,33522户,174740人,劳动力70528个,耕地面积218273亩。50年代修筑淮堤、洪堤和洪洼、濛洼圈堤。濛洼为国家设置的蓄洪库,系淮河上中游的重要控制工程。本区域地势低洼,海拔高程在19.5—29米之间,历史上多水灾。由于设立分洪道、筑堤、建庄台,丧失大量耕地,形成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25亩。土壤为潮土类,上层深厚,肥力较高。年降水量平均950毫米左右,有利于改种水稻和耐水湿的农作物;非耕地较多,饲草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食草畜禽;圈提内的死洪河、死淮河,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下游河滩洼地、堤脚、土塘宜栽种杞柳、荻柴,并有小块桑园;沿洪淮有一条蔬菜生产带,盛产萝卜、大蒜、大白菜,兼有少量山药等中药材,可发展经济作物;自洪河桥至曹台孜一段70余公里洪河、淮河河床,沉积约200万立方米优质黄沙,可供开采。
由于灾害频繁,人均收入水平低,正常年份仅能解决温饱,遇蓄洪或内涝,则依靠国家救济,扩大再生产能力极为有限。加上交通条件差,电力供应不足,农民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跟不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地区特点决定了洪濛地种植业发展方向是:保午争秋和逐步改种耐水湿作物。在主攻小麦力争一季吃全年的同时,大力发展油菜、夏季红麻,逐步建成油、麻商品生产基地。调整生产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工副业,使之逐步建成皮毛、禽蛋、编作、黄沙和渔业生产基地。
二、沿谷岗坡麦稻麻牛区
该区域位于县境中、南部,为谷河沿岸、润河下游部分在内的一个自西南到东北的狭长地带。包括方集区公桥、王庄、胡楼、杨桥、段郢关堂、张楼、卢楼、张庄9乡59村;地城区万沟、王化、王大湖、于集、龙王、地城、李集7乡56村;中岗区中岗、马棚、杨家3乡16村;赵集区何寨、冷庄2乡6村;城郊区阜西、民安2乡10村;苗集区杏集、谢桥2乡9村;黄岗区张集、黄岗、华佗贾岗、张寨5乡36村;朱寨区李寨1乡2村,共8区31乡、194村、2442个村民小组,62908户,335804人,劳动力134540个,耕地面积510990亩。本区域地形较为复杂,岗、坡、冲、湖洼、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6%,拥有可季节利用的非耕地3万亩,可栽植妃柳、荻柴、茴草的滩地4.5万亩。土壤为潮棕壤,质地粘重,保水力强,通透性差,宜水稻、红麻生长,不利于棉花、芝麻、红芋等作物。
涝渍和干旱是本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大量坡洼地因缺乏水利工程设施,形成敞口淹和关门淹,少雨又易致干旱;水土流失,土壤瘠薄,俗语有“淹了湾,凄了坡,二岗头子收不多”。粮食亩产和人均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15%—20%。但该区土壤潜在肥力较高,保水性强,历史上有种水稻习惯,“万沟小红稻”、“顾家林水稻”,因其品质优良曾被征为“贡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已涌现出如王冲、贾岗、风泊岗等旱改水由低产到高产的生产典型。1982年水稻面积已扩种到2.4万亩。进一步创造条件,30%—40%的耕地可建成优质米生产基地。由于非耕地较多,水稻面积的逐步扩大,饲草饲料资源有利于养牛业的发展。包括兔、羊、禽在内的食草动物和水产业,其产值在大农业的比重上可由13%提高到18%—20%。黄岗、中岗等地系杞柳、荻柴生产与编作基地,其工艺品在80年代初已进入国际市场,潜力进一步开发,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出售原料的落后状况。
三、沿润平原粮棉油猪区
该区域位于润河流域,除少量河坡地外,均为河间平原,包括黄岗区焦陂、焦寨、张集、白庙、华佗5乡30村;朱寨区袁集、四十铺、老油坊、李寨、朱寨、邢庄6乡42村;三塔区三塔、大桥、许堂、花园、东徐、大塘、胜强7乡67村;柴集区后湖、王寨、柴集、赵寨、天棚、新村、郭洼、高寨、王店、高店10乡75村;赵集区耿集、任庙、赵集、冷庄、会龙、何寨6乡44村;城郊区田集、孙寨、双碑、六里、民安、阜西6乡41村;城关镇4村;苗集区杏集、白果、苗集、柳沟、田塘、张古、谢桥7乡54村,共7区46乡357村、4528个村民小组,112505户,509754人,劳动力247802个,耕地面积850333亩。地势平坦开阔,宜于农业耕作。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中的黄土属。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左右,正常年景可满足旱粮作物生长需要。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红芋为主,棉花面积占总耕地的10%左右,为本县商品棉的集中产区。区域西部为传统的生姜生产基地。由于红芋播种面积大,产量高,养猪在畜牧业上比重较大,为商品猪主要产地。该区交通条件较好,农村工副业有一定基础,生产发展较稳定。
由于区域内河流和大中沟缺乏拦蓄工程,地表水严重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加之土层薄,土壤结构差,现有灌溉设施(主要是机电井)效益不高,故干旱威胁较大。加之不适当的沟坡垦植与因缺少桥涵而建置路坝,有些田间排水沟被填平,稍遇大雨,形成河里无水沟内满,沟里无水地里淹的状况,使局部地区涝渍灾害严重。在农作物布局上以旱粮作物为主,不宜大面积种植水稻,承担全县商品棉生产任务不宜多种红麻;在主攻小麦的同时,大力发展油菜,利用间作套种发展芝麻、花生、使之成为油料的集中产区。
下一篇:第四节 种植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