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颍上县第一中学
民国15年(1926年),颍上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新河口大王庙(原乙种蚕桑学校旧址)内,开设1个班。民国17年(1928年),发展到3个班。民国27年(1938年),日军轰炸颍城,加之秋季大水,校舍淹倒而停办。民国29年(1940年)春恢复,县长兼校长,校址迁至东关文庙,发展到6班。民国34年(1945年),增设高中部,改名“颍上县立中学”。
1949年,颍上县中、简师、农职、夷吾、成德等五校合并组成“皖北区颍上联合中学”。校址设在原颍上县中。1950年,“联中”高二班并入阜阳中学。秋季,在南照、杨湖两区中心完小各附设1个初中班。1951年,“联中”改为“皖北区颍上初级中学”。秋季,下面附设的两个初中班并入校本部。1952年,发展到13个班。1954年水灾后,阜阳地区拨款18万元,在南关外征地建校舍60间,1955年秋,迁入新址。1956年,改颍上县初级中学为“颍上县第一初级中学”,设18班。1957年,开展全民整风,校长和多数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大跃进”,“县中”改名“颍上中学”。增设两个高中班和1个大学班,全校共33个班,学生1720人。9月停课,师生参加大炼钢铁和到各厂劳动。1962~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教学秩序正常。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成立“造反战斗队”,停课闹革命,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1969年,颍上中学改为“颍上县第一中学”。1985年,“一中”被评定为阜阳地区重点中学,开设28个班,教职员工107名,学生1328人。招收新生由地区教育局统一规定,实行分配名额预选办法。1988年,在校学生1761人,教职员工136人。
二、颍上县第二中学
1960年,在原颍上师范学校旧址建“颍上县城郊初级中学”。1968年,改名为“下元中学”。1971年,改名为“颍上第二中学”,初中10个班,学生711人;高中2个班,学生100名。1984年8月,省批准为完全中学。校园面积5.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万多平方米。有高、初中30班,学生1673人,教职工109人。1988年,开设24班,学生1442人,教职员工127人。
三、颍上县第三中学
1978年,建颍上县第三中学,因陋就简,搭庵棚教室2个,借用“二中”教室2个,开设4个班。1982年,并入“二中”。1984年夏,重建“三中”,拨款23万元。购置原党校东院为校址,占地约0.86万平方米,有旧房75间(教室36间),建筑面积0.112万平方米。1985年,正式开学,开设6个班。1986年,开设12个班。1988年,在校学生829人,教职员工51人。
中学教育发展情况表
表96单位:所、个、人

1988年全县公办中学一览表
表97单位:个、人

1961~1988年人才输送统计表
表98单位:人

附:民国时期的私立中学
三育工读中学民国15年(1926年),颍上教会学校——三育小学,改为“三育工读中学”,开设3个班,学生百余人。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殖民主义教育思想。民国17年(1928年),迁往蚌埠。
夷吾中学民国30年(1941年),由社会集资,创建私立夷吾中学,校址在南关外南堂庙(今新华书店)。初办时招收初中3个班,学生120余人,设有校董会。民国37年(1948年),发展到6个班。1949年并入“联中”。
立人中学民国33年(1944年),怀远人朱兴良在颍上创办私立立人中学,租用天主教堂(今城关幼儿园)为校舍,并在霍邱陈大郢子设立分校。次年,分校并入校本部,共4个班,学生200余人。民国35年(1946年)2月,迁往怀远。
成德中学新集李氏私立成德中学,创建于民国31年(1942年),校址在李氏宗祠。开设4个班,教职工20人,学生200余人,学生多为李氏和外姓的富豪子女。民国33年(1944年),发展到9班,学生400余人,教师增至30人。1949年,并入“皖北区颍上联合中学”。
淮英中学民国35年(1946年),余亚农(民革成员,安徽省副省长)募捐在杨湖镇赵楼创办淮英中学。招收学生6班、200多人。民国37年(1948年),并入长淮临时中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