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6月,召开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成立颍上县供销合作社联合总社。同年,先后建立34个基层供销社,入股社员32628人、股金(旧币)8145万元。1955年3月,分出手工业合作社,改称颍上县供销合作社。是劳动人民的集体经济组织。1952年,撤乡基层供销社,以经济区域设置基层供销社21个,入股社员73260人、股金(旧币)25948.7万元。1954年5月,县召开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王守珍出席全国社员代表大会。同年,建铁木业生产合作社、组25个。这个时期,国家对供销社,税收减免20%,银行贷款利率较国营低10%,免收汇费,价格倒扣,铁路运价降一个等级。1955年,县成立农产品采购局,供销社将大宗农副产品经营移交,转向小宗农副产品经营。1957年元月,县农产品采购局撤销,县供销社恢复其业务。同年,全县建代购代销点120个,从业人员1135人。1957年,全县有入股社员114835人、股金29.5万元,职工2949人,有流动资金271.5万元,零售额为4509万元。1958年起,“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供销社和其他商业部门一样受损失。1980年以后,恢复和加强了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使它在农村经济生活发挥了更大作用,成为农村经济联合的纽带。1982年,体制改革,颍上供销社是阜阳地区的试点单位。1983年3月,县内21个基层社完成了清股、扩股工作,先后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推选出席县供销社代表250人。基层供销社,进行老股分红兑现125659股,分红利6.2万元,增扩股83767个,股金26.7万元。全县入股社员户数,占总农户的66.3%。商品购销总额为9272万元,流动资金513万元,固定资产537万元。县供销社下属土产、棉麻、生资3个公司。1983年4月5日,县供销社召开第4次社员代表大会,审议工作报告,通过县供销联合社章程,选举理监事会成员,明确性质改官办为民办。1985年10月,增设废旧物资回收公司。
1958年下半年,国合商业合并,县供销社由集体经济改为全民所有。1959年开始,除实行全额信贷,将供销社的公积金、公益金、调剂基金中的流动资金与国家拨给的资金,统交人民银行外,又一平二调了供销系统的门市部、仓库等经营设施3113平方米。搞乱了体制,改变了性质,废除了章程。1962年,国合分家后,供销社恢复集体所有制,但在“文化大革命”的1970年,再次与国营商业合并,把集体所有制再次改变为全民所有制。实践证明,国营商业,独家包揽经营是害多益少,不应否认供销合作商业的优越性。1977年又予恢复。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供销社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经营范围不断变化,化肥、农药、药械、农用薄膜、中小农具和耕畜等大类商品,一直由供销社为主经营,在供应整个农业生产资料中保持着相当大的比重。
主要生产资料供应一览表
表47

二、生活资料供应
建国初期,县内供销商业薄弱,个体商业遍布城市,农村供销社只经营食盐、煤油、火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1952年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供销社开展大购、大销,带货下乡,送货上门。1954年9月15日,县内实行棉布凭票定量供应。1958年以后,一般日用工业品、副食品供应逐步紧张,部分商品凭票证供应,发放烟票、糖票、肉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按票面规定的时间、数量购买。1960年,对糕点、糖果、自行车、钟表、针织品等少数商品在限量供应的同时,实行高价供应。1965年,高价商品全部取消。“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场经济停滞,商品货源奇缺,经营品种减少,供应紧张。1979年以后,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轻纺工业有较大发展,市场商品可供量增加,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购买力上升,市场繁荣,经济活跃的好形势。县内社会商品对居民的零售额1980年,为7533万元;1987年,上升到14617万元;1988年,为16692万元。
三、主要农副产品收购
棉1978年与农民签订棉花预购合同,超额完成合同的给予化肥奖励,其收购量由1952年的0.57吨,上升到1979年的36.6吨。1981年,62.4吨;1983年,49.1吨;1984年,因种植计划不落实,收购量降为12吨;1987年,降为2.7吨,1988年为2吨。
麻原有土产茼麻产量不高,70年代改种红麻,收购量由1979年的997.3吨,1980年,上升为3375吨;1984年,下降为1023吨;1986年,为1625吨;1987年,为1276吨;1988年为878吨。
粉丝粉丝是颍上农民用红芋生产的副产品,除满足本县食用,县土产公司1981年,收购外销17.6吨;1983年,收购外销1021吨;1984年,收购外销1298吨;1988年,96吨。
蜂蜜1961年,全县养蜂438箱。1986年,发展为2199箱。1962年,收购蜂蜜0.88吨;1979年,收购8.79吨;1983年,收购33.5吨;1985年,收购198.3吨;1987年,收购301吨;1988年,因销路问题仅收购8吨。
踅子、芦席颍河沿线的夏桥、刘集、王岗等区的农民编踅子、芦席为主要副业生产,除农民自销,每年供销部门都组织收购外销。踅子,1979年,收购外销1.3万盘;1984年26.5万盘;1988年1.3万盘。芦席,1979年收购外销90万条;1988年4万条。
生猪1955年,国家统一收购,1958年以后,改为计划收购。1961年,实行派购。1985年4月,取消派购。1951年,国家收购28540头。1956年,收购24974头;1961年,收购5214头;1966年,收购112212头;1971年,收购144129头;1975年,收购109762头;1980年,收购135752头;1985年,收购90903头;1988年,仅购32599头。
禽蛋进入80年代,农民生活提高,自产的禽蛋多为自食。食品部门收购量逐年下降。1951年,收购禽蛋218.2吨;1952年,收购213.65吨;1967年,收购300吨;1976年,收购155吨;1980年,收购9.39吨;1985年,收购0.45吨;1986年,绝迹。
部分年份农副产品收购额统计表
表48单位:万元

1988年颍上县供销社所属公司概况表
表49单位:万元、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