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区划组织1982年4月,成立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由科委、计委、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1985~1988年由副县长马来勋兼委员会主任,陈允忠任副主任,办公室由陈允忠、刘泽堂任专职副主任,属常设机构,编制7人。
区域划分遵照国家计委和区划委员会要求,1982年10月,调集23名科技人员,对全县水、土、气、生物4大资源概查,编写了《农业区域综合规划报告》,各专业专题规划相继完成。在此基础上成立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详查领导小组,抽调28名科技人员,分为技术指导和监测两个工作组,4个小分队,全面开展以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详查工作。从1982~1984年,近两年时间,查清了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质地形成和分类,以及当时产业结构、作物布局、农业生产有利条件,障碍因素等,作了定量、定向、定位分析,提出本县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确立种植业、强化养殖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力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以挖掘资源潜力,改进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积极发展商品生产,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加速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及各区域特点全县共分为:西北部砂礓黑土类为麦、稻、杂粮区;颍河湾地潮土类为经济作物区;淮颍河间水稻土类为麦、稻、渔区;沿淮河谷洲地棕潮土类,行洪区,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合理利用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立足全局,分类指导。
成果运用区划的基本任务是:在查清农业资源、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同时,制订区域规划,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标预测具有超前性。经过多年实践,现已证明产业结构,作物布局是合理的,全县粮、经作物面积由1980年的2642055亩,到1988年逐步调整为2938493亩,复种指数由156.7%调整到177.4%,既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特别是经济作物产值的增长尤为明显。调整作物布局方面,根据区划优势,1980年水稻面积8.46万亩,总产量23231吨,到1988年水稻面积扩大30.66万亩,产量107633吨,与1988年相比,面积增加2.6倍,产量增加3.6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