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场
1950年县内筹建第一个国营农场——花园农场,1951年正式成立。场址在城西五里湖西岸尤家花园。后改名“淮上公园农场”。耕地面积370亩。1953年,在江口区乌江附近扩建一个分场,耕地面积200亩,隶属花园农场。1958年10月,由国家投资在颍上焦岗湖建立国营机械农场(原系正阳关分场)。1960年,焦岗湖农场开办农业机械学校,培训学员83人,为各区培养农业机械员。同年,为农场周围社队机耕土地4233亩,脱粒34万公斤。1959年,在颍河北岸建立罗洋农场,耕地面积3000亩,以生产繁殖良种为主业,同时开展饲养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文化大革命”中,农场形势趋于衰落,“文化大革命”后期,虽经多次整顿,良好的场规亦很难恢复,长期亏损,靠国家补贴过日子。1960年,省在唐垛湖建立大型机械农场,唐垛湖10多万亩土地,常有洪水灾害,大型机械无法发挥作用,农场投资得不偿失。焦岗湖、唐垛湖两个机械农场终因水患而被省农垦厅收回。本县固定保留的只有淮上公园农场、罗洋农场,以繁育良种为主。两个农场,均于1981年承包到户,工人工资停发。
二、园艺场
园艺场始建于1958年,当年园艺、苗圃共为一体(园艺场前身是苗圃),有职工36人,土地1200亩,其中果园面积800亩。园艺场与苗圃先后分合三次。1963年第一次分开。1966年文化大革命,实行“大联合”,园艺、苗圃合并。1979年,苗圃属林业局,园艺场属农业局,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建场以来,大面积果树定植三次。1958年,第一次定植,品种有梨、桃、柞子、石榴、葡萄。1963年,果树刚结果被大水淹死,仅存梨树140亩,苹果树80亩。1964年,重新补植梨树351亩,桃树17亩。1986年,更新老苹果园80亩和桃树17亩。1987年春,全部定植为梨树。1958~1977年,制度不严,财经混乱,加之职工吃“大锅饭”,果树管理差,产量低,有15年亏损,5年保持平衡,国家投资43万元,亏损30多万元。1978年底,园艺场派人去江苏、泗阳、练湖参观,学习外地“部分工资加部分工分”制,1979年底,试行联产到组的责任制,同时搞一个承包到人的试点。1980年底,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领导更换,合同没有兑现,加之责任不明,造成管理不善,水果丰产没有丰收。1981年,水果收入42000元,亏损30多万元。干部、职工工资发50%,人心混乱,生产濒于停顿。1982年,恢复大包干责任制,实行“全奖、全赔”的办法。签订47份5年经济大包干的承包合同,改变生产形式,砸烂“铁饭碗”、取消“大锅饭”,避免“大呼隆”。由每年6000个工作日,增加到20000多个工作日;由几个人干1人的活,变成1人干几个人的活;由几年刨一次树盘,变成一年至少刨2次树盘;由每年打2次药变成按技术要求及时打药;由采取雇零工、看管请民兵,变成自己动手、亲朋帮工;由原来的1个销售点,增加到47个销售点。同时,采取“以树论价,成交采摘”的方法。1983年始,职工以果致富,场扭亏增盈。1983年,全场水果总产量达70万公斤,总产值13万元。1984年,水果总产量70.7万公斤,总产值14万元;职工人均创产值3016元,一年收入抵承包前四年收入总和。1985年,风灾之年夺丰收,水果产量85万公斤。1986年,修定1987~1996年第二期承包合同。1987年,为实施的第一年,“桃花雪”、风、霜、雨俱全,由于植保工作抓得好,水果品质好,价格高,总产值达15.47万元,较1986年增长2.47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