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服饰
界首人民的服装朴素大方,衣着原料多是自种、自织、自染、自裁的粗棉布。在历代的演变中,也不断有所更新。清末民初时期,样式宽大肥胖,男穿长袍短褂,大腰裤子。女着大襟短装,下身胖裤,带子扎腿,较为规矩。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之说。戴帽鞋袜,也多为自制自用。年轻姑娘和儿童穿着鞋袜颇为讲究,如鞋底上绣出多种图案花纹,鞋帮上绣织各种花卉和动物昆虫等。
抗日时期界首兴盛后,随着“洋”布的引进,男女服装有所演变,富有之家多穿洋布,大部穷苦人家仍穿土棉布,一些心灵手巧的农家姑娘,自织自裁,花样颇多,有竹杆节、筛子底、柳青条、翠蓝格子等,款式新颖,美观大方。
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渐好转,衣着改进,长袍大褂渐少,衣料始用细布,青少年穿着苏联花布,青妇少女由便衣改为学生装、青年装等。“文化大革命”中,出现青壮年穿草绿色军人服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衣料更新、款式新颖,逐年更变。衣料有丝绸、毛料、腈纶、涤卡、混纺等。样式有西装、制服、风衣、皮茄克、拉链衫、滑雪袄、港式衫等。下身穿着有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等。内衣有毛线、腈纶线、尼龙线等织成各式各样的衬衫、背心,美观大方,青少年妇女在夏季多着裙装,有筒裙、连衣裙、百褶裙、三角裙、一步裙、西式裙等。除衣服更新外,帽子鞋袜变化也不少,由原来自制逐渐改用机制,现穿着有球鞋、解放鞋、回力鞋、运动鞋、皮鞋、凉鞋、拖鞋、防滑胶鞋、各式高跟布鞋等等。袜子有机制棉线袜、毛线袜、尼龙袜、丝光袜、弹力袜、过膝袜等。帽子有列宁帽、干部帽、火车头帽、鸭舌帽、博士帽等。夏季劳动人民多戴麦杆编制草帽和秫篾子编织帽壳等。
二饮食
新中国建立前,饮食贫富有殊,贫民百姓以粗粮为主食,麦面(又称好面)只有在午收后才能吃上几天。俗话说:“穷人肚里无杂粮,接着啥粮吃啥粮”。糠菜半年粮是对界首穷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忙时一日三餐,早晨稀饭、馍;中午杂面条;下午馍、茶。农村称吃晚饭为“喝茶”。冬闲时多为两餐。如遇灾荒或战乱年代,生活无着,只好以糠菜、树皮充饥了。富裕人家生活吃清油细面,鸡、鱼、肉、蛋不断,逢年过节,花天酒地。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有了土地,积极发展生产,饮食有所改善。人来客去,逢年过节,都能吃上麦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又实施科学种田,粮食逐年增产,县境人民多以小麦为主食,不少乡村实现了一季小麦吃全年的宏愿。
主要食品,妇女们善于炊事,做出好些花样。馍类有发面(用酵子发制)死面(清水活面)两种。做出蒸馍、卷子、包子、花卷、饼子、锅巴、油馍、烙馍、菜馍、焦馍等。面条有杂面条、好面条、面片等。还常吃咸稀饭、面疙瘩、水饺子等。除主食之外,另加副食多样。副食又分荤、素两类。荤菜有鸡、鸭、鱼、虾、猪、牛、羊肉类。素菜农村多为自种蔬菜,有葱、韭、茄子、辣椒、荆芥、黄瓜、南瓜、冬瓜、丝瓜、眉豆、豆角、葫芦之类。心灵手巧的妇女们还有晒干菜、腌制咸菜的习惯。咸菜有酱豆、腊菜、蒜瓣、萝卜干等。
饮食方式城乡有异,城市居民全家围桌吃饭,座次不定。农村多到饭场吃饭,饭场以片固定,吃饭时皆端饭集聚,边吃边谈。
回族饮食甚为讲究,食肉专为牛、羊等反刍动物和鸡、鸭、鱼等。不吃自死的动物。猪、狗、驴、马等肉类,均为回族人民所禁用。其他于当地的汉族人民大致相同。
节日食俗,春节吃饺子,元宵节晚上吃元宵,二月二吃煎饼,端阳节吃糖糕、粽子,六月六吃炒面,中秋节吃月饼、焦馍、水果等,腊月初八日吃米饭,年三十吃团圆饭。
喜庆食俗,结婚、庆寿、得子女,筵席较为丰盛。常用小五称(一个果盘、两荤、两素)大五称(五盘糕点、两荤、两素),外有三整(整鸡、鱼、肘子)四合(四个合碗)十碗菜。更好席面外加海参、鱼肚、鱼翅、八宝汤等。席间入座宾客分上、下、左、右,按客人的辈份,年龄入座。上鱼时,鱼头朝西北方向,谓为鱼走上水。东家鸣炮后,往席前敬酒谢客。东家首先喝一杯然后敬客,有“东家不喝客不饮”之俗。
饮酒民国时期,群众饮酒多是私人槽坊酿造的高粮大曲酒,味道醇厚。还有自制米酒,黑熬子酒(又叫明留子酒)。席间饮酒,三巡之后,猜拳行令,向客人敬酒,痛饮为快。建国后,酒类由国家统一管理,县境酒类名目日渐繁多,大曲、特酿为普通人家的饮料。人来客去,逢年过节,劳动之余,酒兴上来可随手拈来。
饮茶茶是招待客人的礼节,客人来至家中首先敬烟倒茶。城市居民有饮用茶叶茶的习惯。农民饮茶,多饮白开水,也有在“端阳节”前,摘采簸箕柳叶、荆条嫩叶、以及秋后的霜桑叶、野菊花等作为茶叶用,亦甚可口。
三居住
民国时期,群众迷信思想严重,建房坐落方位必须阴阳先生选定。主房要坐北向南,称为堂屋,一般建3间,由长辈者居住。东西屋为偏房,高度不能超过主房,俗说:“宾不夺主”。偏房的屋檐不可对着堂屋门枕,谓“滴湿枕”。南屋叫“倒座子屋”,出入的大门叫过道。房屋的结构,贫家多为泥土草房,少数富裕之家,有砖基土墙草顶,砖瓦结构极少。建房所用梁檩,多为桐、榆、椿等木材,忌用桑楝木料。
新中国建立后,城乡人民住房条件逐年改善。农村宅基实行统一规划,新建住房排列有序,整齐划一。至1985年,县境农村草房70%以上变为砖瓦结构。屋内水泥地坪,多数安装了电灯照明。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家,已建造平顶房和楼房。
四出行
民国时期,群众外出多为步行。有钱人家出门经商,访亲探友,选定黄道吉日,乘坐四轮大车、小红车、木帆船等。骑马坐轿,乘马轿车者,实为富豪官宦之家。且无大道,只有土路。阴雨天气,泥泞没足十分不便。建国以后,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五六十年代修筑了四通八达的砂礓公路,七八十年代,逐渐改进为柏油马路,区乡道路也逐渐修通。人们赶集上店,多为骑自车,乘汽车所代替。不少人家有了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小四轮、面包车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