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婚嫁
〔定婚〕建国前夕仍沿袭封建婚姻旧习,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婚姻均由父母作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情无情皆成眷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死活从一而终。有指腹为婚,娃娃媒,大红媒,小媳妇,买卖婚姻等多种形式。定婚多为男家托媒红到女家提亲,也有双方父母亲碰的。无论那方主动提亲,一般双方先交换儿女“生辰八字”,再请算命先生合算年命,如男女互不冲克,预祝“长命富贵、白头到老”。商定双方符合条件后,方可允亲。其间全凭媒红往来传话,男女俩人见不到面。婚期将到,双方父母才告知儿女。男家备办彩礼到女家交换庚帖(称传启),即为婚姻定妥,万不更改。因不满包办婚姻以死抗婚,为争取婚姻自由,出走逃婚者,县境时有发生。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门户之风渐除。男女定婚多在成年之后,经媒人介绍,牵线搭桥,双方认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称谈恋爱阶段),彼此情投意合,有了感情基础,再交换彩礼,即为定婚,一般父母不再干预儿女终身大事。
〔嫁娶〕定婚后,俟到男女法定年龄或条件成熟,即商定喜期嫁娶,旧时称“完亲”、“完婚”,建国后又称“结婚”。婚前女家备嫁妆,接受亲友赠礼,一般不大张扬。男家建新房,造新床,贴喜联,收贺礼,准备宴请宾客。建国前富有人家迎娶新娘备彩花桥,一般人家用普通轿,穷苦人家拉太平车或推土牛。新娘到家设香案,拜天地,3天不下厨房。建国后,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男女双方持证明信到政府登记后,携手谈笑一同回家,也有拉车迎娶新娘的,一般举行简单仪式,三拜领袖像,后拜父母。邀亲友,宴宾客,撒喜烟喜糖,欢乐气氛不逊旧时。60年代迎娶新娘用大车、架子车、自行车等。70年代出现旅游结婚和有关部门为多对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拍纪念照、发纪念品等新式婚礼。80年代彩礼之风日趋升格,女家嫁妆增多,迎娶新娘多用小四轮、大汽车、小轿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男到女家落户也受到社会的尊重。
〔回门〕新娘过门三天后,第一次走娘家叫“回门”。如新婚夫妻同往又叫“认门”或“认亲”。男家备厚礼到女家认亲,岳父家盛情款待新婿,并邀请近亲好友作陪,此次不论长幼,新郎当入首座。旧时认亲礼节繁杂,往往闹出笑话。建国后,陈规旧习多被破除,但行前家长再三嘱咐新郎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举止稳重大方,言语谨慎,饮食有节,少喝酒,是日不留宿岳家。席前拜岳父母等尊长,席罢谢扰,施礼告别。新郎席间乘人不备,必“偷馍”一块带回家中喂牲口,预祝人畜兴旺,此风至今未改。
〔再婚〕男人丧偶再娶,俗称“续弦”、“娶后婚”。女人丧夫再嫁,俗称“改嫁”、“寻主”。旧时男人再娶名正言顺,女人改嫁被视为下贱,连她本人也觉面愧,并且多被人当作商品卖掉成为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建国以后,随着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政策的贯彻执行,寡妇改嫁受到法律保护,有关人从中作梗的事件逐渐少见。至80年代,招夫入赘被社会舆论认为是名正言顺大喜事。
〔回族婚姻〕旧时回族男女婚姻为真主的明命,主张自愿结合,严禁父母包办,经媒人征得男女双方同意,收男家聘礼传送给女方,即为定婚。经商定结婚日期,新郎新娘先到寺内沐浴净身,请教长(阿訇)证婚,仪式简单,双方主婚人及新婚夫妻列坐两傍,桌上摆放喜糖,阿訇首坐,朗诵证婚词,询问新郎新娘是否自愿结合?双方答“是”。阿訇撒喜糖,婚礼完毕。回族禁止同异族通婚,建国后,回族传统婚俗逐渐被青年男女冲破,县境回汉青年男女结婚不再受到阻挠,定婚、结婚习俗也逐渐为社会新风所代替。
〔婚姻弊端〕近亲结婚,建国前后均有,侄女随姑、两姨亲等。认为亲上加亲是好姻缘,不忌血统关系。但外甥女与舅家儿子结婚者罕见,有“三辈不回老娘家门”之俗。80年代始贯彻优生优育政策,近亲结婚禁绝。
〔换亲〕即双方儿女,互为媳妇和女婿。常见有两换亲,三换亲,多角换亲亦有之。换亲多系儿女条件欠佳,或因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其他原因,由双方父母劝说自己儿女委屈求全撮合而成。此种婚姻,政府不易发觉,无法干预,沿袭至今。
二丧葬
〔汉族丧葬〕老人断气后,习称“老啦”、“逝世”、“过世”等。亡人衣服称寿衣,一般3至5套,常用篮布、青布、红布,忌用黑布、白布和花布。刚绝气时,子女不可在老人跟前恸哭,迷信说法怕哭迷了路,灵魂进不了棺材。遂用铜钱一枚穿线后放入死者口中,叫做“噙口钱”。并用黄纸遮面,谓“蒙脸纸”,用麻披拌着死者双脚,据说防止游尸。子女先烧三斤六两“倒头纸”。然后孝男孝女到村外十字路口为老人“压魂”送浆。入殓时,将棺木置灵堂中央,尸体入棺,儿女们要日夜守灵。出殡是日,一般选为农历双日子。请阴阳先生瞄选墓地,由父母子女双全者4人打墓。殡前全家亲属,开棺瞻仰遗容,并用棉絮沾水为老人“净面”。棺木合钉好后,抬棺起灵,由长子扛引魂幡,摔涝盆,至墓地孝子扶棺下穴。坟墓掩埋好后,吊丧亲友,行一跪三叩大礼,孝男向宾客叩谢,葬礼结束。
葬后三日圆坟,一七、三七、五七、百天都要为老人祭祀,但都要提前一天,有不烧“顶七纸”之说。周年祭日,以三周期为重,孝满三年后,孝男家方能办喜事,贴大红春联。
建国后,提倡丧葬从简,厚养薄葬,老人亡故,亲朋好友,敬献花圈、挽联、挽帐等前往吊唁。农村仍以烧纸为主,将至灵堂时,先放鞭炮,孝男离开灵堂叩头谢客,城市给予黑纱标志。农村仍以白布破孝,男戴孝帽,女顶长白手巾。城市干部、职工死亡,70年代起已采用火葬,追悼会,放哀乐,脱帽致哀,由单位领导致悼词,慰问家属,瞻仰遗容。城市市民和农村至今仍实行土葬,其他丧葬礼仪基本照旧。
〔回旅丧葬〕伊斯兰教经典规定:速葬薄葬,死者在家停留不得超过三天,故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土葬深埋,不用棺木衣物、不哭丧。老人亡后,孝男头带孝帽,腰束白孝带,四处告丧,讲明埋葬日期。亲朋好友送礼助葬有送香末、盐巴、挽联、钱钞多少不等。安葬前,到清真寺内给亡人沐浴净身,用清温水“小净”、“大净”冲洗后,再用香末、冰片撒遍全身,用新白布,名叫“可番布”(即葬衣),将尸体包裹整齐。葬衣有规定:男3件、女5件。如小孩夭折,男孩用1件大卧单,女孩用大小两件卧单。老人尸体穿裹停当后,子女亲友等绕尸体一周,瞻仰告别,盖好“榻布罩”,抬至正房门前,请阿訇主持哀悼仪式,站展达子(即哀悼词),然后用棺架子抬至墓地。以前女子不送殡,近些年来也有少数送葬的。殡期无单双日限制,选墓地不信“风水”。墓穴挖成南北方向,长6尺、宽2尺、深3尺,用砖砌墓或圈墓,但不砌底。也有在墓内放置“经匣”(即无底棺材)。入葬时将尸体缓缓放进墓穴,头朝北仰卧,亡人面部要向西方,示意亡人归根圣地。盖板合好,用砖砌严,上面用土封成四棱台体坟墓,葬礼告成。
三喜庆
〔生育报喜〕第一胎出生第三天,作父亲的带着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带书本去示意男孩,带着花束去示意女孩。待至第9天或12天,岳母家及其近亲前往“送粥米”祝贺。礼品多为鸡蛋、红糖、大米花、油条和面粉(近年多用挂面代替面粉)等。另外还有婴儿的衣服、鞋、帽、玩具等物。婴儿的姥姥、妗子、姨娘等人还要给婴儿见面礼钱,多少不等。
〔走满月〕新生儿满月后,其母方可带孩子回娘家称“走满月”。去时习惯带桃条一束,上拴红线,示驱恶避邪之意,一般男孩住五天后回家,意为“五大三粗”。孩子回来时,姥姥家赠给“铰头鸡”一只,留作纪念。
〔抓周〕孩子一周岁时,全家人或亲友要为孩子周岁祝贺。是日,小桌上摆着吃的、玩的以及学习用品等物,让孩子挑选。抓到书笔等物,预兆孩子将来勤奋好学。同时还要照周岁像,给孩子添制新衣、帽、鞋等物。
〔祝寿〕一般人到60岁时,子女们要为老人祝寿,俗称“做生日”。66岁寿辰时,儿女要给老人做66个寿馍,包66个扁食(即饺子),再买6斤6两肉,谓“六六大顺”吉祥如意。73岁寿辰,买条鲤鱼祝贺,俗称“七十三买个鲤鱼猛一窜”。老人到80岁寿辰要隆重庆贺,因老人到了80岁已是少有高寿。73岁、84岁,是老人忌讳的年龄,俗语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祝寿礼品,多为寿糕、寿面、匾额等。寿宴开始先吃素食糕点,然后开斋吃荤,最后必吃长寿面。受礼人首坐,宾朋祝酒贺寿,喜气盈门。建国后,生辰祝寿,一切从简,子女备办酒宴,全家团聚,吃寿糕、寿面,祝贺老人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迁居〕建筑新房,选择基地,民间十分讲究。破土动工,垫基打夯,先鸣放鞭炮,祝祭宅神。上梁是日,张贴喜联,撒喜糖,喜钱等。中午设宴招待泥、木工等人。新房落成后,乔迁新居,亲朋好友,赠送匾额,对联等前往祝贺,俗谓“燎锅底”,东家设筵酬谢。
〔开张、奠基剪彩〕商店开张营业、工厂建成投产,大型建筑奠基或落成时,要择日举行庆典。亲友邻里,机关团体等,备喜匾、礼品前往祝贺。旧时主人敬拜财神,鸣放长鞭,告晓四方群众,并隆重宴请宾朋好友。80年代,县境大型厂、商开张,大型建筑奠基,多举行剪彩仪式。筹办单位,选定吉日,发出请柬,机关团体,同行挚友,前往祝贺助兴。剪彩仪程为:举行小型会议,由领导人莅临现场,作简要讲话后,剪断红绸彩带,是日中午,一般宴请宾朋,有的还馈赠纪念品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