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体育课程
民国时期,县境私塾对学生只注意诵经读诗,不设体育课,也不开展体育活动。1930年,界首城关镇兴办学校,虽开设体育课,既无体育师资,又无运动场地,学生只有自由活动。1938年,界首商业兴盛,人口骤增,三镇公私立中小学校发展至10余所,体育课程略为正规。小学体育课进行童子军训练,并开展课外游戏,如滚铁环、跳绳、踢毽子和球类活动。临沈太三县联立中学体育课,每周2节,校内建有运动场地,置有运动器材,配有专职体育教官,经常举行体育竞赛,开创界首学校体育课教学正规化之先例。
新中国建立以后,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各级学校根据教育部主编的《体育教学大纲》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体育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和小型运动比赛。50至60年代间,县境各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贯彻落实《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标准和全面安排教学计划,制订实施措施,特别对参加各项体育运动的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活性、柔韧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提高素质,引导学生达标。1958年在校学生中,达到“劳卫制”各级标准的7,104人,等级运动员标准的6,408人,等级裁判员标准的1,384人,普通射手标准的5,827人。
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也中断下来。1979年以后,学校体育课及体育活动才趋于正常。城乡各学校,积极主动恢复场地,添置器材,配备体育教师,组织训练队,把“两课”、“两操”、“两活动”列入教学日程,贯彻了两个暂行规定,推行“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重点提高”的方针,不仅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练的兴趣,提高了身体素质,而且促进了体育活动跃入一个新的台阶。1981年县体委根据国家修订的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城镇中小学适龄学生80%以上达到各项锻炼标准,农村中学及重点小学中的适龄生30%达标,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蓬蓬勃勃开展起来。1985年,全县有8500名适龄中、小学生达到了3项体育锻炼标准。
二体育师资
解放前,界首只有专职体育教师2人(界一小、三县联中)。
1952和1953年,界首中学,界首师范先后配备专职体育教师(2名)。1959年以后,全县10余所中学和各小学校均配有专职体育教师或兼职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中大都受过专业体育培训或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部分系体育爱好者,身体素质好有专业特长。1966年,全县各学校专职体育教师20人。到1985年,全县城乡中、小学校共有体育教师2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65人。
三中、小学运动会
1944年春,刘兴镇小学校在颍南拐台(今罗庄)首次举办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竞赛项目有跳高、跳远、短跑、投弹等。附近荣庙、拐台小学校亦来参加。1945年,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在界首举办运动会,设篮球、田径等竞赛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中、小学校的体育活动,在跑、跳、掷3大类的基础上,增加中、长跑和马拉松、三级跳远、撑杆跳高、跨栏障碍、接力赛跑、掷铁饼、铅球、标枪等项目。1954年以后,县体委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960年后,城镇一些小学校每年也举行1至2次小型田径运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界首县体委贯彻执行了国家体委指示,在中、小学校相继成立各类项目的体育代表队。至1985年,全县各级学校均建代表队,这些代表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如界首县第三小学基层男子篮球代表队,1981年参加安徽省举办的“小学基层男子篮球赛”荣获冠军;1982年界首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女子篮球代表队参加阜阳地区小学基层篮球赛,荣获冠军;1983年8月,界首一中女篮参加全省在安庆举办的中学生篮球传统项目比赛,荣获第三名;1985年6月,界首师范附小田径队在蚌埠参加全省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胡登波以298分的成绩荣获全能第一名,段士军同学获精神文明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