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教师队伍
1.师资来源
清末、民国时期,一部分教师来自拔贡、举人、秀才,一部分教师来自师范生,更大一部分来自塾师,根据民国17年(1928年)教育科的报表统计,教师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只占教师总数的9.1%。
解放后,接收旧学校教师874人(其中中学教师136人),接收联合中学的高、初中毕业生432人,接收生产建设训练班学员400人,接收社会无业知识分子176人。1951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教师增至1882人。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9.9。1952年,再次从社会知识青年中招收308名教师,教师增至2190人。1954年后,大专学校及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被分配来。1956年,全县有各类教师3843人。1957年,错误清洗了504名在“反右派”斗争中所谓有问题的教师,师资一度紧张起来。1958年,除选拔143名基层干部担任小学校长外,将300名初级师范学生提前分配了工作,不足者,从社会上吸收。1959年,中小学教师发展至4637人。1962年,经过整顿,将1958年后参加工作的初中以下学历的教师1293人(其中中学教师105人)下放农村劳动,全县实有教师3344人。“文化大革命”中,提出“上小学不出村,上初中不出队,上高中不出公社”。层层进行“大办”,从社会上招收近2000名民办教师。1978年,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教师离、退休后,允许子女顶替。有1007名教师子女当了教师。至1985年,全县有幼儿园教师在内的小学教师6795人,其中民办教师4617人,有各类职业中学在内的中学教师2572人,其中民办教师674人。总计有教师9367人,其中民办教师5291人。
2.教师结构
性别结构1985年,小学教师6795人,男5516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1%;女1279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19%。中学教师2572人,男2244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87%;女328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13%。
年龄结构1985年统计,小学在职教师20岁一30岁者1630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4%;31岁至50岁者3091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45.5%;51岁至59岁者2074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30.5%。中学在职教师20岁至30岁者432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16.8%;31岁至50岁者1136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44.2%;51岁至59岁者1004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39%。
知识结构1985年统计,小学在职教师中大、专毕业者292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0.42%;高中及中专毕业者2935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43.2%;初中不及初中毕业者3568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6.38%。中学在职教师中大专毕业者1391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54.1%;高中及中师毕业者956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37.2%;初中不及初中毕业者225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8.7%。(二)教师培训
离职学习1949年8月,抽调小学教导主任以上的教学骨干32人到阜阳高职师范队学习;1950年2月,抽调小学教师27人到阜阳联中代管的师范二队学习;1952年,抽调中学教师19人到安徽师范学院学习;1962年至1966年,先后抽调73名中、小学教师到阜阳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学习;1978年至1985年,先后抽调374名中学教师到阜阳教育学院、安徽教育学院学习,抽调374名民办小学教师到县师范学校学习。
业务轮训1950年3月至1955年7月,先后抽调185名小学教师到阜阳师范轮训队学习;1954年至1956年,抽调437名小学教师到县初级师范学校轮训;1956年至1958年,调抽432名小学教师到新办的县初级师范学校轮训。
函授学习1953年,组织250名小学教师参加阜阳师范函授学习。1954年,县文教科配备4名专职函授教师,于北城小学(今属阜阳市)成立安徽函授学校阜阳县分校,在小学教师中招收函授生837名,分点进行学习。1955年,在小学教师中招收300名函授生,定期分点辅导,利用寒暑假集中面授。“文化大革命”时期,函授工作停止。1983年,县师范学校设函授部,配专职教师7人,开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习作、数学、历史、地理等函授课程,在小学教师中招函授生723名(公办教师165名、民办教师558名),分区定期集中面授,学习期满,经考试及格,发给毕业证书,享受同等学历的同等待遇。教师参加函授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1985年,参加函授学习的中、小学教师为1012名。
(三)教学研究
民国时期,无教学研究组织,有些教师凭借着对学生负责的责任感也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早期的教师邢元伟、王允仲、王秋如、盖洁岭、孙蔚民等,均以讲述生动、重点突出,而博得学生的尊敬和社会的好评,受过他们教诲的留美研究生、现铁道部高级工程师武泰昌说:“我小时是一个爱打闹逗趣不喜用功的学生,读了《王冕的故事》一课后,深被教师的精辟讲述所感动,从此发愤读书,拼命地想学出点成绩。至今,王冕勇往直前的形象和当年老师的谆谆教导一直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稍后的郭宪文、季绳武、马方九、叶延昶、闫翰生、徐剑秋,不仅知识渊博,讲述生动,且教法灵活,受到了社会的称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不学无术,被学生称为“饭桶先生”。有一李姓教师讲“安史之乱”,不知安禄山是人是物,胡诌:“安禄山很高,在徐州之北”。成为后人笑柄。解放后,教育行政部门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1950年夏,利用暑假,举办了由全县教师参加的夏季教学研究会,分科研究教材、教法,然后各人联系实际写出全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案。这一活动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以后便习以为例,每年举办夏、冬假期教学研究会各1次。1952年,各中学成立学科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如语文教研组、教学教研组等);小学,按辅导区(解放初期建立,辅导区,辅导区负责人由区中心完全小学校长兼任)分科建立教研组,开展1周或两周1次的同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1955年,撤辅导区,成立学区,小学按学区成立教研组。开展1周1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规模大的学校,教研组下设备课组,由同级同科教师组成,开展平时的备课活动。1957年,县文教局配备7名专职干部,成立教研室,学区成立教学研究会,建立起由上至下的教学研究网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教研组织全被“砸烂”。1980年后,恢复成立县、区、乡、校4级教研网,至1985年,召开教材教法专题研究会15次(小学8次、中学7次),举行大型公开教学11次(中学3次、小学8次)。有些学校在加强教研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比干劲、比成绩、学先进和以老带新等活动。1980年,105所学校被评为先进集体,443名教师被评为先进个人;1982年评选先进时,84所学校被评为先进集体,514名教师被评为先进个人;1984年,146所学校被评为先进集体,756名教师被评为先进个人。秦其超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岳斌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吕金芳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积极分子,谢继业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受到中央教委、中央体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的奖励和表彰。
(四)教学活动
清末、民国年间,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偏重知识传授,进行所谓思想教育,只能是鼓励个人奋进,灌输法尧舜尊孔孟的伦理道德。
解放初期,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完成知识教育任务的同时,还注意到完成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思想教育任务,用“德、智、体、美”四项标准检验教学成败。1957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一文发表后,教师的教学活动,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中心任务,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办起小工厂、小农场。在1958年的“大办”中,全县办起小工厂750个,办起小农场351个,饲养场633个。因不恰当地进行提倡,有些厂(场)反成了教学累赘。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又全部垮掉。
“文化大革命”时期,时而停课“横扫牛鬼蛇神”,时而开展革命大批判,时而开门学工学农学军,正常的教学活动全然打乱。有些学校办了工厂、农场,办得较好的只有程集区教办室的粉笔厂、行流区杨庄小学的墨水厂、插花区徐寨小学的粉笔厂、闻集区闻集小学的水泥预制厂、袁寨区袁寨小学的印刷厂、枣庄区马楼小学的酱醋厂、城郊中学印刷厂和插花中学兽用药厂。这些厂,有的时干时停,有的交私人承包,有的雇工生产,与教学活动挂不起钩来。1984年,县成立教育生产服务公司,区成立勤工俭学管理站,乡和规模大的学校成立生产处。1985年,境况依旧。
(五)教师待遇
1.政治待遇
清末、民国时期,教师由校长聘请,若有不慎,即有失业之苦。故民间有“人到兵,铁到钉,学生到了师范生”的歌谣。
解放后,教师摘下了“自由职业者”的帽子,工资由国家包了下来,政治上享受与同级党、政干部同等的待遇。1950年,有3名教师被选为代表,参加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有教师的代表。1954年8月,有18名教师被选为人民代表,参加了“阜阳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后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均有占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参加。
“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炮制“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乱行批斗,使400多名教师受到了委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立即清算了林彪、江青等人的罪行,中共中央立即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有关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经验教训,指出要坚决扫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共阜阳县委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安徽省委的指示,对教师中的冤、假、错案全部进行纠正、平反。并通过会议、广播,宣传周恩来曾经讲过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在序言中,而且在总纲中,都确认了知识分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确指出“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队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引导了全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尊重。每在教师节时,上至中共阜阳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下至基层干部和学生家长,纷纷慰问教师。之后,有4名党员教师被选为中共阜阳县第三届党代会代表,有35名党员教师被选为中共阜阳县第四届党代会代表,有39名教师被选为阜阳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12名教师被选为阜阳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31名教师被选为阜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经济待遇
清末、民国初期,中学教师月薪平均为100元(银币)左右,小学教师月薪平均为20元(银币)左右。民国14年(1925年),改中学教师月薪制为钟点制,高中课程每课时1.25元,初中课程每课时1元。小学教师月薪同前。民国30年,国民政府下达“黄谷支付令”和“现金支付令”,官办中学代课金支付现金,私办中学代课金支付粮食。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不久,官办中学教课金及小学教师的月薪均改付粮食,小学教师月薪粮约为100公斤。
解放后,对教师的工资进行了多次改革:1948年至1951年实行包干制,中学教师每月发给米谷100至120公斤,小学教师每月发给米谷80至100公斤。民办教师的工资,参照公办教师的工资标准,由地方筹付。从部队、地方机关调进学校的干部,继续实行供给制,即吃穿由政府承包,每月发给6元(中州币)津贴。1952年,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改为“工资分”制,按当时粮、油、煤、盐、布等价格,折合成货币核发,中学教师月平均45.23元,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为28.37元。民办小学教师工资;由地方核发。1956年,改工资分制为货币薪金制,中学教师月平均工资52元,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39.84元。1959年为2%的中、小学教师晋1级;1963年为43%的中、小学教师晋1级;1972年为45%的中、小学教师晋1级%;1977年为43%的中、小学教师晋1级%;1978年为2%的中、小学教师晋1级;并为1978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调升1级。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平均月增加20.47元,并实行了工龄、教龄补贴,当年,小教教师平均月工资升至87.2元,中学教师平均月工资升至95.13元。此外,还设立岗位责任制等奖金,经济收入略高于同级国家干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