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
阜阳城市防空工作和防空机构的建立,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民国27年(1938年)4月底,日本飞机第一次空袭阜阳后,阜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阜阳县政府、国民党阜阳县党部、阜阳保安纵队司令部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关于组织城内人口疏散、动员军民挖简易工事、加宽街道、防空警报信号、治安管理、医疗救护、组织消防队等事宜。6月,阜阳城成立“防护团”,担负防空任务,属人民自卫总队部领导。防护团下设消防、救急、担架、警卫4个组。次年,人民自卫总队改为国民兵团,增设军事科,科内设有防空组,具体负责城市防空工作,县政府电台负责防空信号联络。
民国36年(1947年)8月,经阜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批准,将防空组扩大人员编制,更名为防空团,属警察局领导,直到阜阳城解放前夕。
1962年4月,当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阜阳县成立防空委员会,成员由阜阳军分区、阜阳县人民武装部和阜阳县公安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搜集、收缴敌人飞机空投物品、传单,并及时处理,监视和了解敌机在本地区活动情况。
1966年至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人防工作停顿。
1969年初,由于苏联侵略珍宝岛,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提高警惕,加强战备工作”的一号命令,阜阳城迅速落实防空战备措施,建立防空领导机构。1969年10月15日成立阜阳地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有工程、政办、后勤3个组。10月26日成立阜阳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机构与地区相同。同年底,阜阳城先后有375个机关、学校、工厂、街道建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1976年5月撤消阜阳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阜阳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阜阳地区人防办公室于1981年6月30日撤消,其工作移交阜阳市防空办公室,此后阜阳城地、县、市防空战备工作统一由阜阳市担负。
阜阳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为阜阳市人民政府主管防空战备工作的常设职能机构。受市政府和人武部双重领导。市人防办公室设有工程科、指挥通信科、财务物资科、通信站。1984年成立人防开发公司。
二、防空设施
1、防空工事
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城防空工事简陋。为避日机轰炸,居民多于院内开挖地窖式掩体,盖以门板、秫秸、苇草,上复一尺多厚土层。公用隐蔽工事中,专署、县政府、保安司令部等主要机关的工事为砖木结构,街道两旁、城墙下面、操场等处的工事,多为防空壕或猫耳洞形式。全城防空工事总计近万平方米。现保存较完好的有十多处,近300平方米。主要有:
解放中大街原地委院内工事,长30米,宽4至11米不等,高1.7米,埋深2.9米,有地道和地下室连接,砖结构。
地区中级法院院内工事,长20米,宽5.5米,高1.8米,复土1.7米,地下室砖结构。
市第一建筑公司院内工事,长12米,宽3.5米,高2.4米,复土3米,地下室砖结构。
1969年苏联侵略我国领土珍宝岛,中央指示全民动员搞战备。阜阳城构筑防空工事6000多平方米。因工事简陋,不久大多数报废。质量较好、保存较久的有军分区的350平方米,纺织厂的1600平方米,县政府的210平方米。其他还有县银行、城建局、百货总店、三里运输队等处。
为贯彻毛主席“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使人防工程在总体规定上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起到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特别在大规模的核武器袭击,既能防核武器、化学武器、细菌武器,又能防常规武器。阜阳城先后于1971年、1975年和1979年进行了3次较系统、全面的人防工程建设规划拟制工作。
阜阳城人防工程建设按照“先挖、后连、再提高”的原则,力争达到“能藏、能疏散、能生活”的要求。
从1971年11月6日阜阳纺织厂打第一眼施工竖井开始。至1980年,全城先后有37个单位共构筑各类人防工事38个,19338平方米。其中地道23个,使用面积为1.38万平方米;掘开式工事7个,使用面积为535平方米,人员出入口54个,1276平方米。施工竖井30个,839平方米,降水井35个,490平方米。
按战时用途分类,其中人员掩蔽部工事31个,使用面积16198平方米;地下指挥所一个,使用面积109平方米;地下医院一个,使用面积100平方米。
全市工程结构,绝大多数为砖或砖墙预制拱混合拱体。直墙半圆拱形式,面积1.5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556平方米;完成土建任务,并搞好“三防”配套的一家,面积109平方米,结构抗力达三级防护标准的有109平方米;五级人防工事有1.59万平方米。
1980年后,根据全国人防工程建设的指示,阜阳市基本上停止新建项目,重点对已构筑的工事进行加固改造,防水和维修管理。提高工事的平战时结合率。
阜阳市由于水位高,人防工事工程质量差,投入使用较差,平战结合率低,只达百分之五点五,主要是用于作仓库、职工宿舍、会议室等;少量用于生产蒜黄、种植平菇和其他菌类蔬菜,只有行署社队企业局地下工事109平方米于1981年改造装修后作为“颍州地下餐厅”开放,经营冷饮食品,因生意清淡,1984年改营木制家具。平均年营业获纯利只有8000多元。
2、通信报警
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城防空通信报警设施简陋,仅在城中制高点鼓楼架一座高1.6米的铁制大钟,设有专人管理,防空警报信号靠敲钟发布,城内各保、甲有人值班,配有喇叭筒,负责及时传递警报信号,空情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城东设有观察哨,二是以电话、电报与设在立煌县(今金寨县)的安徽省政府通信联络。阜阳专署、县政府和保安纵队司令部各设有收发报机。
解放后至今,阜阳未遭受过空袭,故解放初期,无防空警报设施。“文化大革命”时期,阜阳城防空通信警报设施得到发展。1969年11月设收信台一座,安装15瓦和“4301”型收信机各2台,150瓦收发报机1部,同时参加统帅部组织的无线电警报通信网和南京军区无线电警报通信网,并开通工作,昼夜24小时值班。1985年3月安装5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一部。
警报设置:1969年10月设古楼警报器,功率7.5瓦;1971年4月在面粉厂楼上设警报器,功率10瓦,1974年移装电业局楼上,后又移装汽车站楼上。
阜阳城警报音响复盖率:1969年为18%;1972年为35%;1973年为56%;1977年至1978年为45%。
三、教育训练
从抗日战争开始,阜阳城即广泛开展防空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防空预报警报和解除警报的信号音响,做到家喻户晓,当时民谚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鼓楼大钟敲三下!”
中、小学校先后开设军事训练课,进行防空、防毒常识教育,还发动师生做了一部分防毒用具。
从1969年开始,连续数年,阜阳城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抓居民的战备思想教育,大造“要准备打仗”的舆论。1969年11月17日阜阳《防空简报》提出:“把准备打仗的思想树的牢牢的,战备空气搞得浓浓的,无产阶级觉悟提得高高的,对敌人的仇恨搞得深深的,士气鼓得足足的,防空工作搞得好好的”。(1969年11月17日防空简报)从干部到职工家属,上至80岁老人,下至红小兵都组织学习毛主席有关战备论述。街道和一些工厂、单位召开批判会、声讨会、战备动员会,造成人人讲战备,个个议打仗的战备气氛。
1980年后,重点抓大、中、小学生的防空常识教育。1984年至1985年在东城小学四、五年级12个班,在二中初中20个班,开设“三防”教育课。同时,按市、区、街道三级组建防空专业队,并进行训练。现有市级防空专业队7个,705人。
1、抢修专业队,含供电抢修队3个班。供水抢修队2个班、堤防抢修队(由地区治淮指挥部随时组织)、道路抢修队4个班、桥梁港口抢修队2个班、人防工程抢修队(随时组织)。
2、医疗救护专业队,10班,83人。
3、防化专业队,平时1排25人,战时1连100人。
4、通信专业队,2班15人。
5、运输专业队,4班40人。
6、消防专业队,由市消防队担任。
7、治安专业队,由市公安局担任。
阜阳市防空专业队,每年进行一次全日制训练,时间25天,内容有战地抢修、救护、防化学、防细菌、通信、运输、消防、社会治安等。
四、防空预案
为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增强人防战备建设的针对性,以利于平时进行人防建设,战时组织有利的防空袭斗争,阜阳市于1984年7月成立了防空袭预案领导小组办公室。从1984年10月到1985年2月,共用4个月的时间拟制了45000余字的《阜阳市防空袭预案》,《预案》由基本方案和13种保障计划组成。
《预案》的基本方案从阜阳市基本情况出发,对空袭斗争的方向对象,敌空袭的时机和企图,敌进袭的方向和使用基地,以及敌空袭的规模作出了敌情判断。基本方案主要有7点构成:1、疏散的原则;2、疏散时机、对象和数量;3、疏散地域和路线;4、疏散方法和保障措施;5、疏散组织领导;6、疏散的政治工作;7、疏散的各种后勤保障工作。
预案中的13种保障计划是:1、空情保障计划;2、人防专业动员计划;3、工程保障计划;4、通信警报保障计划;5、交通运输保障计划;6、医疗救护保障计划;7、三防保障计划;8、物资保障计划;9、抢险抢修计划;10、消防计划;11、治安保卫和交通管理计划、;12、灯火管制计划;13、政治工作计划。
五、防空演习
自民国27年(1938年)农历四月底阜阳遭日机第一次空袭后,阜阳专署、阜阳县政府于5、6、7三个月内,组织阜阳城人口疏散演习20多次。
演习前,根据阜阳城人口分布情况,编制人口疏散规划。划分人口疏散区,按街道位置和居民数量划分疏散地域,规定疏散路线。在外城河的拐角楼、小东门、刘公祠、白衣楼等处垫5个河坝,供人员疏散出城。规定防空警报信号音响。在人员疏散演习和防空紧张阶段,全城停工、停课、停止营业。演习时,早晨8点前人员按规定路线疏散完毕,下午4点后人员方准回城,政府机关有的下迁郊区办公。
在人口疏散期间,组织后勤供应;卖大馍、烧饼熟食的跟随疏散队伍,组织医疗救护队,在黉学院设一救护站、收治伤员。加强治安管理,从城内驻军、警察、保、甲长中抽调人员负责人口疏散期间城内治安。放哨巡逻、盘查过往行人。规定“六不准”:夜间实行灯火管制,不准点灯、照手电,白天进城人员不准穿红衣服、白衣服、不准带红色、白色袖章;不准带镜子、照镜子;不准吹哨子等;不准敲锣鼓。凡发现有人违反上述规定者,东西没收,有的还送到指定地方看押起来。通过20多次演习,在以后几年日机数次空袭阜阳时,基本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了人员伤亡。
“文化大革命”中,阜阳城进入历史上第二次防空演习紧张时期,从1969年底至1971年初,先后进行了全城性防空演习两次,局部小型单项演习7次,分区、公社、单位的小型拉练演习37次。主要有:
1、1969年10月12日全城防空演习:先后进行人口疏散隐蔽、灯火管制伪装、交通管制和各种专业队抢险救护等项目。全城9万多人,疏散7.8万余人,从8、90岁老人,到孕妇儿童、连吃奶的婴儿也被大人抱着在30分钟之后离开城市。
2、1971年元月5日灯火管制演习:全城设9处灯火管制观察点,从晚7点半到8点半,全城停止用灯火照明,车辆关灯行驶。
3、1971年“2·15”防空大演习:是阜阳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防空演习。演习地域广(含郊区)、参加人员多、设了演习领导小组、临时指挥部和地域性指挥所,民兵组织225个连,806个排,4500个班,各防空专业队员1300余人。基干民兵在全城5处制高点实施对空射击,四处实施爆破30余响,以示敌机轰炸。
4、基层单位小规模及局部防空演习:1969年10月28日夜和31日夜阜阳专区交通局支队两次进行防空紧急出车演习。
1969年11月7日至8日,阜阳纺织厂、县直机关战备团和西顺河居委会3个单位先后举行防空演习。1969年11月22日建设小学300多名师生,步行10多公里到达程集进行拉练和疏散演习。1969年11—12月,阜阳一中、二中、城郊中学、针织厂等20多个单位进行防空演习。县消防中队、专区第一人民医院、县医院等组织的防空专业队还进行了实地训练和演习。
上一篇:第五节 民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