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代地方武装
1、团练
咸丰三年(1853年),为防剿太平军、捻军,颍州、亳州、蒙城、太和、颍上县均设团练,由州、府、县豪绅操纵。团有团总,堡有练总,乡勇无定额,平时分散各自劳动生产,夜晚放哨,闻警集合,就食于乡里。武器有长予、大刀、竹镖、弓箭,还有土炮。
2、淮北革命军
宣统三年(1911年)创建,由同盟会会员程恩普(稚周)采用招募办法,建淮北革命军。公推程恩普为军统,宁隽元为副军统,吕济川为参谋长,参谋为吴殿元、陈子员,参议员刘示祥,统领宁少清,演说团长为程旭亭。
二、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1、警备营
民国2年(1913年),阜阳县设团防营,县知事兼任团防营帮统。全县设两个营,辖1哨马队。共有军佐、士兵1101人,马34匹、钢枪821支,至民国4年(1915年)改团防营为警备营。同期,亳县设步兵营、涡阳设国防队(后改警备队)、太和设警备队、蒙城设团防总局(后改警备队)。
2、自卫团
民国17年(1928年),阜阳设自卫团和清乡民团(简称民团)。民团司令兼自卫团总司令。共有2个游击大队、15个总队、9个独立队、1个骑兵队、1个迫击炮队。共5125人,枪4069支、马48匹,迫击炮2门。亳县设民团司令部,县成立县中队,外人称“八大队”。蒙城设县警察大队,至民国21年(1932年),改称保安大队。民国12年(1923年)涡阳设自卫团,由警备队改建,共390人。民国18年(1929年),国民党省政府合并涡蒙亳3县地方武装,改名自卫团,归省指挥,旋撤销归县。
3、保安团
民国20年(1931年),涡阳改县人民自卫团为保安团,县长兼团长,计官兵200名。民国21年(1932年)改保安团为保安队。民国22年(1933年),阜阳县人民自卫团改为阜阳县保卫团,县长兼总团长,全团官兵2822人,同年10月,保卫团改编为保安总队。民国20年(1931年),亳县设保卫团,民国21年(1932年)改编为保安预备队,旋又改为保安队,约400多人。民国21年(1932年)蒙城设保安大队,官兵317人。民国19年(1930年)太和设保卫团,民国21年(1932年)“四·一九”暴动后,改为保安大队。
4、壮丁队
民国22年(1933年)亳县设壮丁总队,县长任总队长,至民国24年(1935年)改为壮丁巡查队。民国24年(1935年),涡阳设壮丁巡察队,官兵300人,枪124支。
5、国民兵团
民国26年(1937年),涡阳、亳县、太和、阜阳县设国民兵团。
6、抗日自卫军
民国27年(1938年)春,阜阳地区成立阜阳人民抗日自卫军。由行政督察专员方钦(后为郭造勋)兼任指挥官,副指挥官为宁少清。自卫军的任务是发动群众,武装抗日,保卫家乡。各县均成立了人民抗日自卫军。6、7月间改组为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3、第5路军,每路军相当于师的编制。各路指挥部设指挥1人,副指挥1—2人,下设参谋、副官、秘书、军需、军法、军医、军械、政训8个处,还有一个特务营,指挥部下为支队、大队、中队、分队,每支队有一个特务连,有的支队还有机枪连。第三路军当时在阜阳有两个支队,第一支队有7个大队,第二支队有6个大队,每个大队约有兵500人。第5路军由余亚农任总指挥,下辖临泉、亳县、太和3个县,每县1个支队。临泉县为第一支队,李登波任支队长,辖3个大队,约200—300人;太和县为第二支队,王丹岑任支队长,辖5个大队,约2000人;亳县为第三支队,韩栗生任支队长,辖3个大队,约1000人。1938年秋,第五路军又在亳县成立警备司令部。
1938年11月,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接任安徽省主席,着手整编自卫军,改为“游击”部队,郭造勋任游击纵队司令。
7、国民兵团
民国29年(1940年)初,各县奉命将人民抗日自卫军改为国民兵团。由县长兼团长,每团设副团长、干事、军需、副官、书记等职,辖3—4个中队,人数一般在400—500人。
8、自卫总队
民国36年(1947年),国民兵团撤销,改为自卫总队。有的县为常备总队,由各县长兼总队长,各区设联防队(联防区),所属队员,时多时少,无定编,人数一般在500人左右。
三、建国前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1、抗日独立大队
民国29年(1940年)4月,亳县成立“亳北抗日独立大队”。高峰任大队长兼政委,耿武任副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人数270余名,枪140支。是年12月改编为独立营。民国29年(1940年)11月,涡阳县成立“涡阳县抗敌自卫大队”,由皖北地委书记赵文甫兼任自卫大队长,刘宝亮担任教导员,人数有500余名。
2、县大队
民国33年(1944年)始,与亳县接壤的县,设立了边区政权。分别为:雪商亳县、商亳鹿柘县、鹿亳太县。雪商亳县,于1944年8月成立县总队,县长丁希凌兼总队长,后由陈子南、鲁博华任总队长。1945年10月改编为独立五团,约1300人。商亳鹿柘县,于1946年11月成立县大队,县长孙清淮兼大队长,县委书记赵一鸣兼政委。1947年8月发展成两个大队,约1600人枪。鹿亳太县于1947年2月成立县大队,县长徐子佩(后为冯登柴、李如沅)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张有奇兼政委,约有500人枪。雪商亳县于1947年5月组建县大队,计400余人枪。
1949年3月,中央命令各地将边区政权撤销,恢复原建制,成立亳县县委,同时也成立了县大队。县长李如沅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张有奇任政委,共400人枪。
1945年始,涡阳县分辖县境,另立4个县即:雪涡县、涡阳县、涡亳县、宿蒙县。雪涡县,1946年成立县大队,后发展为独立团,1946年秋并入18军。涡阳县,1947年11月成立县大队,有地方武装2000余人。涡亳县,1947年7月成立县大队,有200余人枪,至1948年7月升为独立旅三十五团。宿蒙县,1947年12月成立县大队,有400余人枪,后编入十八军。
1948年6月,蒙城恢复原建制,同时成立县大队,县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兼政委,计764人。
1947年,阜北县成立,并建县大队,有200余人。1949年阜阳县成立,合并于阜阳县。
1947年,太和县恢复原建制。6月,县成立沙河大队、茨河大队。达500人。12月,成立县独立团,1949年2月编入十八军。同时县重建县大队,1950年后参加抗美援朝。
1947年,临泉立三县一市为:临泉县、泉南县、泉阳县、临泉市。1947年10月,临泉县成立县支队,1000余人。1948年1月县支队取消,设县大队。1947年10月,泉南县成立县大队,共130余人。1947年12月,泉阳县大队成立,共500人。1948年7月,临泉市成立市大队,共100人,1949年3月,三县一市合并,重建临泉县大队,共500人。
1947年春,界首市成立县大队,共300余人。
3、阚疃县支队
1948年1月,阚疃县成立,3月成立县支队,县长杨金辉兼任支队长。人数达300多人,1949年编入十八军。
4、淝河支队
1949年8月组建。由六分区司令部侦察科长孙晨光负责,全队400余人,编制4个连,同年10月,支队撤销。
5、界首支队
1947年11月,粟裕率领华野总部来界首,认为界首地处豫皖苏中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经提议,从华野总部警卫团抽出两个半连200多人和几十名干部,同界首县大队合并,组建成界首支队。由县长马捷任支队长,县委书记张孑夫兼任政委。初时约700余人。至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界首支队共8个连,约1000多人。界首支队参加过三次主要战斗,一是歼灭沙河两岸土顽力量;二是配合主力解放太和县城;三是机动作战,配合兄弟部队围歼郭馨波匪徒。在界首一带歼敌10000余名。1948年11月,奉命参加淮海战役外围打援。1949年3月,界首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四十八师的一个团。
上一篇:第三节 驻军
下一篇:第五节 民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