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代驻军
1、剿捻清军
清代,各省要地均有旗兵驻防,阜阳因僻处皖西北,向无旗兵,仅驻本地绿营。捻军起义后,不断有大批清军进抵阜阳,镇压捻军。咸丰元年(1851年),参将尹善廷带绿营兵500人驻蒙“剿捻”;三年(1853年)7月,安徽巡抚周天爵率清军驻扎王市集以镇压捻军。9月15日,周病逝,袁甲三接任,五年(1855年),清政府撤袁甲三职,武降额接替;六年(1856年)3月,河南巡抚英桂起用袁甲三帮办军务,袁即督师亳州防剿。4月,袁甲三之子袁保恒集旧部3000人到小奈集助战。6月,英桂督师进驻亳州。10月,清军增援马队到达亳州;八年(1858年)3月,豫军朱连太等在亳境镇压捻军。4月,豫军苏克金率领步兵至亳。10月,豫军道员赵书生自鹿邑至亳;十一年(1861年)12月,军务大臣胜保率袁甲三、李续宜、成大吉部数万人驻阜阳县,围剿捻军及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年),亲王僧格林沁督师南下,8月进驻亳州芦庙一带,尔后在蒙亳一带围剿捻军;同治四年(1865年)6月,曾国藩会同盛波率步兵驻扎亳州,防剿捻军。
2、驻涡北清军
同治七年(1868年),总统强字马步军16营记名提督程文炳驻亳州涡北一带;同治十三年(1874年),统带老强军步骑5营记名提督刘文光、统带新强军步兵5营记名提督张士元、统带老强军步兵前营记名总督陈怀武驻涡北;光绪九年(1883年),统带强军步队3营提督张士元、管带强军步队前营总兵陈怀武驻涡北;光绪十八年(1892年),统领威靖军步队2营、马队1营提督韩大武、管带步队中营总兵陈怀武、管带马队1营参军衔都司李桂馨驻涡北。
3、太平军
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率10万大军北伐,6月6日占领蒙城,斩知县宋维屏,8日经西阳集、雉河集西上,于10日攻克亳州,杀署知州孙椿。四年(1854年),陈仕保、许宗杨统率15军7500人,从安庆启程,北援林凤祥、李开芳军,途经颍上、蒙城、雉河集、亳州,入河南。十一年(1861年)8月,困守庐州的英王陈玉成北上,于11月底占领颍上。12月15日(1862年1月14日),太平军马融和、范立川等部和捻军合围攻颍州,打败清安徽布政使贾臻、道员顺春培等部。攻颍州多次未下,2月23日,陈玉成派遣太平军西北远征军经过颍州外围,马融和部即随其而去。
4、寿春镇练军右营
光绪年间驻阜阳三里湾。全营分中、前、左、右、后5哨,每哨10棚,有官兵587人。光绪30年(1904年),该营改编为安徽巡防第二营,移驻亳州,属安徽巡防营统领管辖。全营分左、中、右3哨,每哨8棚,有官兵293人。一哨驻霍邱,一哨驻界首集,一哨驻阜阳。
5、淮上军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2日,淮上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张汇滔(张孟介)率马队两营、步队两营(2000余人),沿颍河北上,取阜阳。18日克复颍上。颍州府城程恩普募兵响应,迎淮上军进入颍州。淮上军在阜阳经过短期训练和补充,发展到5000余人,先后攻克太和、涡阳、蒙城,进军亳州。
6、武卫军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9日,河南布政使倪嗣冲率武卫右军5000人出兵镇压淮上军,先占领太和,12日开始与淮上军激战颍州府城,15日晚夺占阜阳(驻贡院内),先后杀戮革命军千余人。民国建立后,倪仍盘踞阜阳,到民国二年(1913年)才南下就任安徽都督。
7、革命军
宣统三年(1911年)冬,苏皖两省革命军卢子溥、段志超两部合攻阜阳不下,退守颍上县城。
二、民国前期驻军
1、安武军
民国二年(1913年),武卫右军(1914年改名为安武军)中路2营两哨进驻蒙城。三年(1914年)安武军第五路1营驻蒙城大兴、三义,翌年冬调往蚌埠。6年(1917年),安武军第2混成旅(旅长李传业)3个营驻亳县(今亳州市)。7年(1918年),新编安武军(原为张勋的定武军,1917年被倪嗣冲收编)一个营驻蒙城僧王府,另有200余人驻阜阳县。11年(1922年),安武军黄亮臣营驻太和。12年(1923年)春,马君平营驻淝河口,8月,李质堂营驻界首。14年(1925年),安武军第5旅(旅长华毓庵)驻亳州十河、双沟,张拱臣团驻亳州北关小奈集。同年10月,安武军高士读旅同孙传芳、刘凤图旅驻亳州剿办孙殿英,张拱臣和华毓庵因纵容孙殿英匪部犯境被枪决。
2、毅军
民国三年(1914年),毅军驻亳州,统领张乃朴驻涡北,段贵臣营驻江宁会馆,姜子林营驻姜家祠堂,赵朗斋营驻东台庙,11年(1922年)撤离。
3、五省联军
民国14年(1925年),苏皖赣湘鄂5省联军驻界首。16年(1927年)3月,直鲁联军副司令张心纯部驻亳县城姜家祠堂;第14军(军长孙殿英)驻太和;4月,第12师(师长袁家骥)由阜阳移驻太和;6月,第14军北去,第2军(军长张敬尧)进驻太和。17年(1928年),孙殿英部率袁家骥驻亳州、阜阳,同年,返回济宁。民国19年(1930年),直鲁联军讨逆司令孙殿英率部驻亳州,70天后突围北去。
4、国民革命军
民国16年(1927年),北伐军吴大鹤团进驻阜阳。独立第五师(以安武军混成第二旅为基础整编,师长马祥斌)经蒙城、涡阳到亳县十字河,截住直鲁联军张敬尧、袁家骥部北退之路,迫使张、袁投降。蒋介石委任马祥斌为暂编第十一军军长,原独立五师旅长张香谷、闫统贯、秦庆麟都任为师长,张敬尧、袁家骥也被任为师长,均归马祥斌统辖。秦庆麟师驻阜阳,张敬尧师、袁家骥师驻太和、亳县一带,马祥斌率张香谷、闫统贯2个师追击孙殿英至山东,为直系军所败,退回亳县,仍住姜家祠堂,被袁家骥部担任亳县城防的旅长程占元诱捕,所部撤离亳县。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九军(1927年11月被改编为第四七军,军长高桂滋)进驻太和,驱走张敬尧与袁家骥部。10月,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杨虎成)撤至皖北整训,军部驻太和北门教堂内,一师(师长冯钦哉)驻亳县,二师(代理师长孙蔚如)驻太和旧县集;第二集团军第四十四师(师长肖之楚)驻界首,王金韬师驻太和;第十九军会同第十军和时住阜阳城外的第三三军教导师(师长潘善斋),驱走驻阜阳城的第十一军第三师(师长秦庆麟),进驻阜阳、蒙城、颍上,军部设于阜阳城。同年驻颍上的有第三十三军柏文蔚部及第二十七军,驻阜阳县的还有第十二军任应歧部。17年(1928年),第四十七军(军长方振武)进驻太和,第十军于8月开往山东。同年初,高桂滋率一O八师、一O九师进驻山东,留下一O九师师长王守义留守阜阳,其所属的第二团驻颍上,梁文铁教导团驻阜阳城,高建白教导团驻阜阳三里湾。18年(1929年),第四军叶开鑫部、第二军岳维俊部驻防阜阳;骑二师进驻亳州,同年冬离去;年底,第八军第二十一师(师长李云杰)赶走同年进驻太和的孙殿英部,进驻太和,翌年去绥远。19年(1930年),新二十师驻蒙城,安徽警备第二旅驻亳州薛家巷姜家公馆。20年(1931年),杜聿明旅驻界首,旅部设于界首第1小学,翌年春开赴抗日前线。22年(1933年),秦庆麟部2000余人驻界首北芦村一带。25年(1936年),补充第三旅驻亳州,旅长郑国洞兼城防司令。
5、豫军
民国17年(1928年)秋,建国豫军总司令樊仲秀反对蒋介石收编,率部3000余人进抵蒙城,10月19日,被刘峙、顾祝同、夏计寅、沈克等4个师包围,除一部从西门突围外,其余被俘。翌年,樊仲秀率部进驻阜阳县胡庙和现阜南县柴集。
6、东北军
民国14年(1925年),奉军毛思忠、毛思义两个旅驻蒙城,翌年被改为奉军第十二军调往东北。22年(1933年)4月,第一O八师驻太和,6月开赴抗日前线。11月,第一O六师(师长沈克)驻太和,翌年春离开。25年(1936年),第六十七军吴尧仁部驻临泉城东任庄,8月13日调防上海。
7、红军
民国23年(1934年)3月,鄂豫皖边区红军游击队在崔华楼、韦济民带领下秘密进驻阜阳县瓦店(现临泉县境内),是年9月,遭新蔡县保安团、息县骑兵十四旅围剿,全军覆没。
三、抗日战争时期驻军
1、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
民国29年(1940年),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后王仲廉)进驻皖西北地区,总部驻临泉。皖南事变后,汤恩伯即以9个师共10万余人的兵力向豫皖苏边区发起猛攻,进占江口集、王市集后,继占涡阳、蒙城,4月,又进占涡河以北地区。
第八十五军:军长李楚瀛,民国30年(1941年),驻天棚集一带(现属阜南县),民国32年(1943年)移驻阜阳。
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民国30年(1941年)春到达阜阳,军部驻阜阳程集刘寨。二十一师(师长侯镜如)和一四二师(师长傅立平)沿涡河南岸布防于津浦路以西、涡阳和蒙城一带;暂编十四师(师长廖运泽)在太和附近沿淝河南岸布防,其中一个团担任阜阳城防;回族马彪的骑兵第八师(民国29年冬驻蒙城乐土至立仓一线)控制在大沙河北岸;军预备队驻阜阳东北。设阜阳警备司令部和沙河警备司令部。阜阳警备司令部驻阜阳城内,廖运泽兼司令。民国31年(1942年)九十二军调往山东,其暂十四师奉调豫东周家口。
王仲廉部:民国32年(1943年)春,王仲廉部配合韩德勤部合击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四师全歼韩部后,王仲廉部被迫西撤。8月,驻太和县城西徐、王二寨,抗日战争胜利后去河南。
2、国民党骑兵第二军
民国28年(1939年),骑二军(军长何柱国)驻太和大新集一带。民国32年(1943年)何柱国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廖运泽接替其职务。旋即廖奉令率骑二军建制内的第三师(师长徐长熙),暂十四师(师长李鸿慈)及临时拨归骑二军指挥的一一七师(师长廖运升)和骑八师到皖北,接替九十二军防务。骑八师、一一七师沿涡河南岸布防,暂十四师驻扎阜阳城内,骑三师驻扎于太和及其以北地区,军司令部驻阜阳城西陈寨。民国33年(1944年)春,军特务团、补充团驻颍上,一一七师移驻沙河东岸,骑八师进驻阜阳城西南,军指挥所设在阜阳西北十余里的泉河北岸,暂九军的暂十三师拨归廖运泽指挥,驻阜阳西南张寨。4月底,击退日伪军数千人的进攻。
3、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
民国30年(1941年)冬,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驻临泉,总部驻城北于老庄。民国31年(1942年)春,蒋介石撤党政分会,建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原兼党政分会主任的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兼边区总司令部司令,沈克任副总司令。总部设7大处和阜阳、立煌2个办事处,并先后建立干部训练团(团长蒋介石、副团长汤恩伯、团附何柱国和陈大庆)、特别干部训练班(主任汤恩伯、教育长周麟祥)、党政工作总队和中美合作所技术人员训练班临泉第十一分班(主任戴笠,副主任周麟祥)。秘书、副官、军医3个处驻于老庄,军法处驻临泉于寨,军需处驻临泉朱楼,党政处(后改政治部)驻临泉孟寨;干训团驻临泉县城南关,特训班本部驻临泉县城东北王大湾,工作总队于民国32年(1943年)从太和迁驻临泉王大湾,临训班本部驻临泉周庄。民国33年(1944年)改为第一战区临泉指挥所,洛阳沦陷后,改为第十战区临泉指挥所,均由汤恩伯兼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徐州。
4、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训班
民国29年(1940年)秋,鲁干班1000余人随九十二军从重庆开往山东,因受日军所阻,暂驻临泉吕寨及其周围任庄、姜寨、李楼、周庄、韦庄、李营、吕老庄、李老庄、陈庄、戴寨、高寨、高老庄、高小庄、王香铺等地。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兼主任,易谦、傅立平先后为副主任。民国33年(1944年)并入驻湖南省均州草店的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5、其他国民党军队
民国26年(1937年),新五十一师(颛孙子瑜部)驻亳县。民国27年(1938年)5月6日,二十一集团军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率一O三三团两千多名两广官兵进抵蒙城设防,激烈抵抗日军第十三师团进攻。9日,除21人幸存外,均壮烈牺牲。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主力进入亳县,接替义门集汤恩伯部防务,阻击日军,掩护国军主力向豫皖边境突围,军部驻扎城东于庄,后迁城南程庄。民国29年(1940年),于学忠的第五十一军驻防阜阳县,军部先驻阜阳城南郭寨,后迁驻三塔集(现属阜南县),所属一O一师、一O二师驻三塔一带。一O一师于民国34年驻临泉鲖城、姜寨一带,民国35年调走;第十二军一一一师(师长于一凡)驻阜阳县朱寨一带(现属阜南县),民国31年移驻黄岗寺(现阜南县境内),半年内移驻插花庙,翌年撤离;第三十八军莫德惠部从立煌进驻阜阳。民国30年(1941年),二十九集团军(高树勋部)驻太和;10月,三十三集团军驻太和,后去临泉。民国31年(1942年),暂编第三十一师驻临泉谢集,民国33年开走;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驻太和,民国33年移驻临泉吕寨,抗日战争胜利后调走;第十一军五十六师驻防阜阳城;五十五师(师长李守正)进驻蒙城县城。民国32年(1943年),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秘书长陈圣岚率警卫营驻阜阳公桥西李寨(今阜南县方集李寨村),其二十七军军部驻李寨附近20多个村庄,所属两个残师约1.5万人散驻在南临洪河、北抵谷河、西至方集、东近地里城一带,民国34年(1945年)撤返江苏;八十九军(军长顾锡九)残部住阜阳整编。民国33年(1944年),暂一军(后改为九十七军,军长王敏文)、三O一师(师长洪显成)进驻蚌阜公路一线;暂一军于民国34年(1945年)进驻临泉老集、谢集一带;三十三师(师长段海洲)驻蒙城县城以北。
6、国民豫鲁苏皖边区游击纵队
民国29年(1940年)冬,豫鲁苏皖边区第十一游击纵队1000余人驻蒙城县城,第十四游击纵队1000余人驻蒙城双涧至马沟一带。民国32年(1943年),四省边区挺进军第十五纵队驻亳县三叉口、师店子、油河集、韩桥、铁佛寺一带,司令部驻龙德寺西李寨;第十一游击纵队陈纯一部于12月驻亳县油河、大杨集。民国34年(1945年)9月驻亳县阎庄、十九里一带,12月移驻亳县枣集、十字河一带。民国33年(1944年),第十游击纵队(司令魏振铎)驻蒙城小涧,后移驻三义。民国34年(1945年)春,第十战区第六游击纵队(司令兼宿涡蒙联防指挥部指挥官蒋新纯)驻蒙城李公祠和三报司街,冬调出。
7、反正的汪伪军
民国29年(1940年)5月汪伪军第二师团长蒋聚五率部500余人反正,驻亳县仁和集和王桥。同年6月29日,汪伪军第一师师长曹大中率3000余人反正,编为新七军二十五师,驻亳县龙德寺一带,次年10月移驻太和;民国34年(1945年)10月,汪伪张岚峰部投降,收编为第三路军第一军十六师一团和第八军七十四师,一团驻亳县五马、颜集一带,十四师驻亳县张集、泗合寺一带。
8、新四军四师
民国27年(1938年)9月29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由河南竹沟挥师东进,开辟豫皖边抗日根据地。民国28年(1939年)1月进入亳县,7月进军淮上,并于9月6日进驻涡北新兴集(今涡阳县境内)。此时,支队有3个主力团,6个简编团,连同地方武装共12000余人,司令部设于新兴集。11月,奉命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以新兴集为中心,全面开展了抗日根据地建设。民国29年(1940年)6月20日,黄克诚率八路军三四四旅及新编第二旅共5个团12000余人及教导队500余名干部抵达新兴集,与六支队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黄克诚为政委。司令部仍驻新兴集,第四旅(旅长刘震)驻蒙城立仓、罗集一带,五旅(旅长滕海清)驻蒙城龙亢到涡阳曹市集一线。9月,纵队司令部和特务团(团长程志远)进驻蒙城移村。1941年1月25日,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下辖十、十一、十二3个旅,另设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和指挥地方武装。5月,撤至津浦路东。1944年8月15日,回师津浦路西,很快恢复了豫皖边抗日根据地。
附:日伪军
侵华日军:民国27年(1938年)5月31日,亳县沦陷,日军在城内设警备司令部,司令山田,翻译万周,宣抚班头子田尻,宪兵队长龟泽高。民国28年(1939年)4月26日,亳县第二次沦陷,日军泽田部千光氏率步骑炮兵200余人侵驻县城。宪兵队司令部设于姜家祠堂。民国30年(1941年)侵驻亳县城内的骑兵第4旅团高原联队山田部于10月8日开赴商丘,新侵驻日军300余人。
汪伪军:民国27年(1938年),豫皖苏剿共第一路崔华部驻亳县芦庙集,次年,豫皖剿共第一师师长曹大中部驻亳县城。民国30年至34年(1941—1945年),陆军十六师王新民部驻亳县,师部设于蒋家馆,六十一团驻白庙集,六十二团驻东门里,六十三团驻十河。民国32年至34年(1943—1945年)第二集团军第一军十六师驻亳县五马沟、十字河、张集一带。
四、解放战争时期驻军
1、陈粟大军
民国36年(1947年)9月,为策应和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陈毅、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5个纵队,分两路挺进豫皖苏地区。10月进入阜阳地区,一面作战,横扫蒋军队和政权,扩大革命新区,一面有计划地派一部分干部及武装加强和支援地方政权的建设与巩固,为阜阳地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1月上中旬,陈毅率华野总部驻界首张庄。12月中间,华野总部在粟裕率领下再次驻界首。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十六师(师长张云龙)于9月29日攻克亳州城,10月1日解放沙河中游重镇界首,3日攻克临泉。十七师(师长梁金华)于10月1日攻克太和县城,12日攻克阜阳城,继克颍上、蒙城、涡阳等;10月1日四纵(司令员陶勇)十二师(师长彭德清)克涡阳县城,十一师(师长谭知耕)占领蒙城。
2、刘邓大军
民国36年(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经皖北,以疾风扫落叶之势,狠狠打击了国民党的地方武装,给皖北苏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47年12月,开始实行战略再展开。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委张际春率大别山后方指挥所及中原局机关(代号沙河支队),于12月21日到达临泉,先后驻临泉县韩老家、前刘寨、罗寨、韦楼和太和县大唐庄等村。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李达率大别山前方指挥所于1948年2月24日到达临泉县韦寨,与刘伯承会合。刘邓会合后,先后驻临泉县吴营、油坊庄等村。同时,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至淮北和豫西。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进驻临泉张集、陈集、谢集、方集、艾亭集一带休整。十一纵(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于2月21日和3月5日克亳县、太和,20日与一纵(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在沈丘、临泉地区会师。25日,一纵和十一纵奉命东进,围歼阜阳守敌。4月2日起,野战军主力向平汉路以西转移,刘邓等首长也随部队离开了临泉。同年11月,一纵、二纵、六纵在洪河、颍河、西淝河阻击黄维兵团东援,确保了华野围歼黄伯韬兵团的胜利,为解放军消灭该敌创造了良机。12月15日,黄维兵团所辖4个军、1个快速纵队和兵团司令部合计12万人马,在以宿县西南双堆集为中心不足15华里的狭小地区,被中野全歼。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结束后,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副政委张际春,参谋长李达等高级将领,于1949年3月率部南下,当月26日抵达阜阳,驻阜阳军分区司令部。29日开赴颍上、寿县。
3、豫皖苏军区部队
民国36年(1947年),独立旅三十团(团长苗丕一)、三分区三十六团(团长柯愈强)驻亳县城。民国37年(1948年),军区机关驻临泉县城,独立旅(旅长金绍山)驻阜阳城,三团和七团及四分区驻临泉吕寨一带,三十六团移驻亳县城父一带,魏凤娄部驻界首。12月,骑兵团驻亳县刘集一带。
4、国民党军队
民国36年(1947年)3月,四十八师驻亳县。5月,新五军(邱清泉部)驻亳县城北,9月撤离。10月,第八军青年营300人驻亳县城西北王新庄。民国37年(1948年)广西军五十五团千余人驻阜阳阚疃集、胡集、马店集、王市集(今利辛县境内)等地。
五、建国后的驻军
1、皖北军区骑兵第二十五团
1949年,华东特种部队骑兵二十五团驻亳县。1950年,该团改为皖北军区骑兵二十五团,仍驻亳县,一营驻东门里,二营驻丁家坑南,三营驻南门里。1951年底,团部和一营驻蒙城,二营驻涡阳,三营驻亳县城。1952年初,团部移驻亳县城,5月10日被撤销,充实战斗部队。
2、安徽省军区独立一师
1967年9月,省军区独立一师师部驻阜阳师范,一团驻蒙城县,三团一营驻利辛胡集柴湖农场,1975年3月25日调往浙江。1975年4月,独立一师三团驻阜阳县插花镇。
3、其他驻军
1956年6月,武汉军区第二通信站一机务站驻阜阳城胜利路,1965年5月移驻阜阳县曹寨乡;1962年秋,蚌埠空军某雷达连驻颍上,1971年夏撤走;1969年9月,正阳建设兵团三团七营驻颍上唐垛湖,1976年冬移交地方。
上一篇:第二节 兵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