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阜阳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灾地区,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至1948年的500多年间,全地区就发生水、旱、虫等自然灾害100多年次。历代政府虽发放过救济粮款,但多被地方官层层侵吞,灾民所得寥寥无几。如民国20年(1931年)大水灾后,阜阳县政府拨出36.5万公斤面粉,救济重灾区灾民,运送中层层剥皮。灾民所得不及一半。民国32年(1943年)2月,阜阳县政府压价抛售高梁、黄豆23.64万公斤,作为“救济”。粮食进入市场被巨商豪绅抢购卖高价。4月和12月两次发赈灾款296.93万元,一半以上被乡、保长造册冒名领去。
建国后,全区曾发生水、旱、冰雹、霜、虫等自然灾害数十次。为了抗灾、救灾,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在灾害发生时,各级党政领导亲临灾区第一线,组织领导人民抗灾、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生后,按照“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坚持以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的方针,积极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依靠政府、群众及社会办理,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灾民用自己的力量不能克服的生活困难,政府发放救济款物,进行救济和扶持,在发放救济粮、款、物时,上级派员监督,直接发到灾民手中。自1949年至1984年,全区共发放救灾粮478641.3万公斤,款34262.99万元,煤炭123.461万吨,木材76381立方另517244根,布488.2万米,棉絮178万公斤,衣被3438895万件。通过国家救济扶持、国际、国内社会支持以及生产自救,使灾民顺利渡过灾荒,达到有衣穿、有饭吃、有柴烧、有病能得到治疗,生产得到安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例如:1950年,淮河两岸,夏汛、秋洪接连发生,先后淹没良田近全区耕地面积的一半,房屋倒塌116余万间,灾民达1000万人次,中共阜阳地委、专署立即调集船只,抽调大批干部深入灾区,抢救上百万灾民出险,又在淮南安置灾民约27万余人。大水刚落,从专署到县、区、乡层层建立以政府为中心吸收各界人民参加的生产救灾委员会,地委提出生产救灾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普遍组织灾民补种搞副业生产以自救;政府发放救济粮4509.5万公斤,灾民转移路费粮190万公斤,堵口工赈粮674.5万公斤,牛草救济粮333万公斤,重建房屋补助粮651.5万公斤,救济煤73756吨,救济盐299.5万公斤。接收全国各地捐献寒衣共324.9904万套,本区募捐寒衣8.7915万套。在中央、华东及山东、浙江、江苏等友邻省区组织的医疗队协助下,治愈有病灾民近50万人。为灾民预防注射340余万人(次)。
1954年7月,沿淮地区普降暴雨,阜阳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水灾,全地区各级领导亲自动手,组织人力、物力抢救转移、安置灾民,同时开始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生产救灾运动,大力组织补种、套种等,取得1.5亿公斤的晚秋收成,组织灾民进行了103种副业生产。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截至1955年4月,全区共拨发各种救济款10435万元,帮助灾民修复房屋170万间,制发棉衣、棉被共80余万件,并拨发了医药救济专款。对灾区缺乏牛草、烧柴的困难,采取了群众互助和救济煤炭的办法解决,在发放各种救济中,一般都是在调查摸底,掌握灾情,向灾民进行生产自救教育的基础上,贯彻了有领导的民主评议,张榜公布和支持生产的原则进行发放。这样,对支持灾民生产和促进互助合作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1975年8月,淮河上游及阜阳地区连降暴雨,造成上游水库决口,大量洪水泄入阜阳地区,造成特大水灾,使耕地、耕畜、房屋、财产都受到了严重损失,在中共中央和省、地委的亲切关怀下,为了支援灾区生产,安排群众生活,全区拨发救济粮近5亿公斤,款8685万元,煤炭40万吨,木材3万立方,拖拉机500台,手扶拖拉机1000台,汽车100辆,化肥2万吨,平板车2万辆,另有棉布、棉絮、旧棉军衣、军毯等物资。在发放救灾物资的同时,各级政府都抽调大批干部,深入灾区,宣传救灾工作方针,了解核实灾情,正确地发放救济款物,使灾区的社会、人民生活都较安定,灾区的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1983年4月以后,贯彻第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提出对救灾款实行改革,“除紧急抢救灾民的费用按无偿救济外,有些救济款可以用于扶持灾民发展副业生产,有借有还,定期收回,将收回的经费由地方建立救灾扶贫基金会,集资备荒”。在全区范围内由点到面地推行“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方针,实行“无偿救济与无息有偿相结合,保障生活与扶持生产相结合”的办法。把救灾款分为“无偿救济与无息有偿”两类。无偿救济款用于无依无靠、无劳力、无生活来源的五保、孤儿和因病、因灾家庭破产,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特困户;无息有偿救济款,用于因灾造成困难一时无力维持基本生活,但经过扶持生产自救或在下季度收成后,有偿还能力的困难户。并选择一些多灾连灾地区,进行重点扶持,如:阜阳县扶持的杜集乡搞塑料大棚,唐营乡的养鸡,渔业乡的养鱼养蟹等收效都较好。唐营乡养鸡年获纯利4万元,刘新民一人养鸡,带动全乡,成为全县有名的养鸡专业户;渔业乡养鱼、蟹80亩水面,年获利8万元,店集乡共产党员,王怀善牵头组织59户灾民联办一个花炮厂,县扶持4万元,群众集资1.5万元,全年获利5万元,户均823元。
通过重点扶持,发展各种经济和工副业生产,增加收入,壮大救灾扶贫和社会保障的经济实力,达到防灾、抗灾、避灾进而摆脱贫困的目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