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综述
建国前,粮油工业十分落后,全区唯有界首裕丰面粉厂和阜阳兴叶油厂,其余城市有少数私营面坊、油坊。解放初期,根据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改造民族资产阶级的粮油工业。1950年,阜阳专署粮食局接管界首裕丰面粉厂,成为当时全区第一家国营面粉厂,固定资产近10万元,可日产标准粉35吨。同年,接管阜阳兴叶油厂,拥有60部油榨机,可日榨黄豆787.5公斤,所产豆油畅销本区各县及蚌埠、京、沪等地。对私营面坊、油坊,进行改造、扶植,生产面粉、食油供应城市居民。1950年5月成立中国粮食公司阜阳支公司,负责全区调运及加工业务。1952年10月支公司并入专署粮食局,内设加工股,管理全区粮油加工。1952年,粮食部门直属企业2个,职工137人。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1957年,全区已有面粉厂1个、油厂5个,职工567人,固定资产80.88万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米5200吨、面粉8280吨、植物油2044吨。
1958年大办工业,粮油加工业本着“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的方针,新建扩建一批企业,奠定了粮油工业机械化的基础。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分企业下马,1965年全区尚有粮油企业13家,其中面粉厂7个、油厂6个,职工人数由1962年的1112人减至884人。1970年,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粮油工业生产开始回升,到1975年,又新建4个面粉厂,粮油企业增加到17个,职工人数达到1493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粮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81年起,新建、扩建一批企业、车间,1984—1985年,由省粮食厅投资,对全区面粉厂、油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在各县新建粮油食品厂。1985年末,全区有面粉厂17个、油厂16个,粮油食品厂13个,前店后坊网点178个,职工人数达到3455人,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6193万元增长到12488万元,平均年递增15%。1978年以后,乡镇(社队)企业异军突起,至1983年,全区乡镇粮食工业企业2002家,其中社办1367家;油料加工企业1692家,其中社办1441家;制糖及淀粉制品企业1156家,其中社办885家。乡镇粮油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56.22万元,1983年增长到1936.8万元,平均年递增33.5%。
1953—1985年粮食部门粮油工业统计表

1978—1983年乡镇粮油工业统计表

二、面粉加工业
解放前,面粉加工业,完全靠碾盘、石磨生产,全区仅有界首裕丰面粉厂使用机器生产。1950年专署粮食局接管裕丰面粉厂,是全区当时第一家国营面粉厂。1958年大办工业,各县城都兴办面粉厂或杂粮加工厂,条件好的粮站或公社,兴办小型钢磨面粉厂。亳县面粉厂从蚌埠面粉厂调进美式爱力斯粉碎机4部、挑担式粉筛2部,利用资本家的旧厂房,兴建年产7000吨的制粉企业。太和县油厂设立制粉车间,使用柴油机、小钢磨和手摇式鼓风机生产面粉。涡阳县面粉厂,仅是8台锥式小钢磨作坊式生产厂,日产面粉15吨。1959年,阜阳专区面粉厂建成投产,工人大部分是从上海调进的老技工,生产设备在当时较为先进,可日产面粉200吨。经过1958年的建设和调整,1962年全区已有7个面粉厂,粉碎机31台,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2.92万吨。70年代,对落后的陈旧设备相继更新改造,增设除尘设备和清洗设备,使生产技术和劳动条件得到提高和改善。1975年,全区面粉厂已增加到11个,有磨粉机46台,生产能力已增加到19.39万吨。进入80年代,国营面粉厂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建、新建一批精粉车间,乡办、村办、联户办面粉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4年,由省粮食厅投资在涡阳面粉厂上马一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日产50吨精粉车间,1985年又在亳县面粉厂新建一幢日产100吨特二粉的精粉车间。1985年,全区国营面粉厂增加到17个,拥有磨粉机91台,面粉生产能力增长到29.30万吨。制粉设备的现代化,保证了面粉的质量,产品除满足本区商品粮供应外,还远销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等地,同时为各类食品、饮食业提供了充足的富强粉、特二粉。1984年,阜南面粉厂生产的“淮王牌”建设粉,获省优产品称号。
阜阳市面粉厂:前身为阜阳专区面粉厂,1958年4月兴办,从上海市搬迁复新面粉三厂引进美国20年代生产的爱力斯复式磨粉机的全套机械设备,共16部磨子,日生产能力400吨。1960年10月,面粉生产大楼竣工投产。1972年进行技术改造,使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生产工艺跨入省先进行列。1985年,该厂占地3.15万平方米,职工160多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39万吨,产品行销东北三省和内蒙、河北、福建、广东等地,“日月星”牌建设粉,获省优产品称号。
涡阳面粉厂:1958年筹建,1963年建成投产,其前身是用8台锥式小钢磨生产的面粉作坊,建成投产后,设计日产标准粉50吨,生产工艺采用老式组联传动。1971年进行技术改造,产量、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1981年引进先进技术,更新磨粉机和除尘设备。1984年新建一个日产50吨富强粉车间。1985年主要产品有精粉、建设粉、标准粉、次粉等系列面粉,产品销往东北三省、浙江、江苏、山西等10多个省市。
太和县面粉厂:1957年兴办,前身是太和县油厂,1958年建成投产,有油脂、碾米、制粉3个作坊式小车间。1960年扩建,征地10亩,建成年产2万吨标准粉车间,主要产品有建设粉、标准粉和植物油。1978年进行技术改造,使面粉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亳县面粉厂:1958年兴办,前身是几家个体面粉加工作坊。1958年从蚌埠面粉厂调进4部爱力斯磨粉机和2部挑担式粉筛,年产标准粉7000吨。1967年新建一幢制粉车间,更新设备,使面粉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稳步提高。1985年,由省粮食厅投资新建一幢日产100吨特二粉的制粉车间,年产特二粉2万吨以上,并可同时生产富强粉、标准粉等系列面粉,产品质量全部达到部颁标准。
界首县面粉厂:是1954年在公私合营基础上兴办的,职工50人,日产标准粉35吨。建厂30多年来,对生产设备进行多次技术改造。1985年由省粮食厅投资新建一幢年产3万吨精粉车间,制粉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同时生产富强粉、建设粉、标准粉。1985年,有职工298人,固定资产原值50.9万元,企业占地1.98万平方米。产品大部分调往东北三省及山西矿区。
三、大米加工业
1957年以前,大米加工靠人工石臼舂米。1958年大办工业,各县办起小型米厂,因缺乏设备、原料,不久即关闭停产,唯有颍上、阜南、蒙城保留部分生产车间。70年代,颍上粮油厂、蒙城油厂建成机械化碾米车间,1979年阜南面粉厂新建一个碾米车间。1980年,全区有碾米机10台,年生产能力达到1.9万吨,可生产标一、标二等高精度大米及普通等级米。
四、植物油加工业
1954年以前,生产豆油、棉油、花生油,采用古老的木榨机,手工操作。1954年阜阳兴叶油厂与阜阳军分区淮上油厂合并,购置液压式元车榨油机、柴油机、锅炉等设备,开创了本区机械化榨油的先例。1958年,大办粮油工业,在县城建起一批骨干油厂,经过调整,1962年全区有8个油厂。70年代,各县油厂(车间),相继配套添置了国内比较先进的200型榨油机,到1980年,榨油机增至150部,其中200型10部。80年代,油脂浸出、精炼技术出现,省粮食厅于1982年在阜南县油厂投资兴建全省最大规模的浸出油车间,设计日处理原料80吨,并配套兴建预榨、精炼、锅炉等车间,随后又在临泉油厂、阜阳油厂、蒙城油厂、颍上油厂新建日处理原料50吨的浸出车间及配套工程,使全区国营植物油厂制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成品油的质量,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二级精炼油。1985年,全区植物油厂16个,年生产能力13.58万吨,实际生产量达到23161吨,其中精炼油比重占31%,主要产品有精炼油二级菜籽油、二级大豆油和小磨麻油等。阜阳油厂生产的二级大豆油、颍上油厂生产的二级菜籽油获商业部“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
阜阳地区盛产芝麻,用水代法生产“小磨香油”有悠久历史。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公元1637年所著《天工开物》中已有详细记载。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均以水代法作坊生产,其产品具有特殊香味,为上等食用植物油。80年代以来,本区小磨香油畅销全国,并有小批量出口。
临泉油厂:1958年兴办,占地2.16万平方米。建厂初,日产量为5吨。1962年添置2部200型螺旋榨油机,1台立式锅炉,结束了木榨子榨油的历史,日产量提高到25吨。1971年进行技术改造,油脂产量有了提高。1984年投资154.09万元新建日处理50吨原料的浸出油车间、炼油车间和清杂车间,年生产食油3500吨,主要产品有国标二级菜籽油、国标二级大豆油、棉油和小磨麻油,产品销到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省。
阜南县油厂:1980年底动工兴建,由省粮食厅投资66万元兴建第一期工程,1982年经国家粮食部和省粮食厅再投资240万元,兴建日处理原料80吨的浸出油车间,技术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1985年全厂占地5万平方米,最大生产能力可年产油脂达万吨,所产菜籽、大豆、花生成品油,均可达国标二级,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副产品饼粕远销国外。
阜阳油厂:位于阜阳市泉河南岸,占地4万多平方米,其前身是公私合营阜阳兴叶油厂。1952年兴叶油厂与阜阳军分区淮上油厂合并,改称阜阳专区油饼加工厂。1954年开始机械榨油。1960年,阜阳油面厂、阜阳米厂、阜阳麻绳厂并入油厂。1978年后加快技术改造步伐,1982年由省粮食厅投资兴建日处理原料50吨的浸出油生产线,1985年5月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有二级大豆油、二级菜籽油、小磨麻油、酱油、香醋、饼粕、磷脂等品种。其二级大豆油获商业部“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副产品豆粕、菜粕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7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创汇百万元。
五、粮油复制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粮食部门开始兴办粮油食品加工企业。1980—1983年,阜阳市、涡阳县、临泉县粮油食品局各兴办1个日产5吨的挂面车间;1984年省粮食厅在太和、蒙城、颍上、阜南、界首、利辛、亳县各兴建1个粮油食品厂可日产15吨的挂面车间,阜阳市粮油食品厂于1985年从日本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面生产线。1985年末,全区有粮油食品加工厂13个,拥有面条车间9个、面包车间3个、豆制品车间6个、饮料车间1个,另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待业知青企业15个,粮食食品总产量9122吨。
阜阳市粮油食品厂:1978年兴办,1979年建成阜阳地区第一座机械化挂面生产车间。1980—1983年,企业产值、利润逐年递增。1985年以66.5万美元从日本引进铃木挂面生产线,主要产品龙须面、精制挂面、竹叶面、绿豆挂面等品种,质量在全省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远销东北、华东、华北各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