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综述
建国前,各县仅有少数马蹄窑生产砖、瓦、石灰和生产少量器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建材工业不断发展,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起,中、小城市建设全面铺开,农村兴起建房热,给建材工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全区建材行业由砖、瓦、砂、石生产发展到水泥、石棉制品、钢门、钢窗、大理石、人造板材、玻璃钢制品、砌块、硅酸铝纤维等20多个品种。砖的产量,1949年为421.1万块,1985年已增长到159419万块,是1949年的378.5倍,平均年递增17.9%,其中1949—1979年平均年递17.6%,1979—1985年平均年递增19.2%。瓦的产量,1949年为38.3万片,1985年已增长到8090万片,是1949年的211倍,平均年递增16%。工业总产值,1949年为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5年增长到8906万元,是1949年的424倍,平均年递增18.3%。1985年,全区建材工业企业578家,职工人数35639人,其中水泥制造7家、水泥制品和石棉水泥制品业174家、砖瓦石灰和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387家、玻璃及玻璃制品业5家、陶瓷制品业2家、石棉制品业、耐火材料制品业、矿物纤维各1家。
1949—1985年建材工业总产值和主要产品统计表

二、水泥制造业
全区境内除涡阳、蒙城两县有小残丘外,其余县市均为平原。涡阳境内涡河以北有7座残丘,孤不成岭,除石弓山外,其余龙山、东山、西山、郭独山、齐山、辉山均系石灰岩山,能够为水泥生产提供原料。蒙城县境内有12座岛状山丘,大部分被开采,坛城山、马虎山、梁土山、石山已开采地面以下,能够提供水泥生产原料较少。1958年开始兴建龙山水泥厂,1970年兴建蒙城县水泥厂,1977年兴建阜阳县水泥厂,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外,另有蒙城县坛城水泥厂、蒙城县振华水泥厂、涡阳县水泥厂、利辛县水泥厂(西潘楼),生产规模较小。1958—1985年,累计生产水泥71.35万吨,主要产品为352号普通矿渣水泥,少量生产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R型早强水泥。
1、蒙城县水泥厂
该厂位于蒙城县西部,占地11.33万平方米,1970年兴办,前身为坛城水泥厂,经省建材局批准扩建,在原县轮窑厂旧地基建设,为阜阳地区建材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是阜阳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有职工357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固定资产650万元,设计能力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4.4万吨。
2、阜阳地区龙山水泥厂
该厂位于涡阳县龙山镇濉阜铁路侧,1958年兴办,厂区占地6.7万平方米,前身为涡阳县民政局石料厂,1975年改为水泥厂,1984年交地区管理,易今名。1975年上马时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25号矿渣水泥1万吨。经过技术改造,已形成年产4.4万吨325号矿渣和425号硅酸盐水泥的规模。有职工和其他人员800多人,固定资产450万元,主要生产水泥,并生产少量建筑用石料。
3、阜阳县水泥厂
该厂位于阜阳县插花镇濉阜铁路侧,1977年兴办,当时仅有1台水泥磨和2个地蛋窑,年产量仅千吨,后经技术改造,已形成年产4.4万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可靠,供不应求。
三、砖瓦制造业
砖、瓦生产在本区有悠久历史,从考古出土的青砖、青瓦,有了初级的古代建材产业。建国前,广大群众主要以土坯建房,少数富户和州、县城建房、筑城墙用砖、瓦,均系小土窑烧制。建国后至70年代初,全区除少数轮窑生产,大部分砖瓦仍依靠小土窑生产。70年代,各县相继建成国营轮窑厂,80年代,乡镇企业建成一大批集体窑厂,有轮窑、吊窑、马蹄窑,有的形成专业区域和专业村,较著名的有阜阳新华轮窑群、阜阳王寨、蒙城双涧、界首段营、阜南西刘专业村。1985年,乡镇轮窑发展到164座、吊窑、马蹄窑2000多座。较为著名的国营砖瓦厂有阜阳市建材总厂、临泉县轮窑厂、涡阳县轮窑厂、太和县轮窑厂、阜南县轮窑厂、颍上县轮窑厂、利辛县轮窑厂;集体所有制砖瓦厂有亳县第一轮窑厂、亳县第二轮窑厂、界首县轮窑厂、界首县砖瓦厂等。
阜阳市建材总厂,位于阜阳市七里河,其前身为阜阳市轮窑厂,在全区首先进行墙体材料改革,改实心砖为空心砖,建立节土节能示范生产线,可年产空心砖1500万块。颍上县轮窑厂,位于颍上县城东堤坝外,占地19万平方米,1970年兴办,有30门轮窑1座,每年平均生产红砖1200万块、红平瓦60万片,累计创利税184万余元。太和县轮窑厂,前身为太和县砖瓦生产社,有24门轮窑1座,年产红砖1000万块、瓦50万片以上。
四、陶瓷制品厂
界首县工艺陶瓷厂生产的建筑陶瓷及园林建筑陶瓷,有黄、红、绿、蓝等各种规格的琉璃瓦、大龙头、古兽、挑角、葫芦、花墙等,造型逼真,色彩鲜艳,在国内受到仿古建筑及园林建设单位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在国外被誉为“东方之秀”,产品远销到丹麦、日本、美国、英国、印度、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水泥制品业
70年代初,水泥制品业已开始发展壮大,主要集中于水利系统和建筑系统。70年代打农业灌溉机电井,需要大量井管,随着小型农田水利配套,需要大量涵管。井管和涵管开始由水利部门生产,稍后普及到公社、大队生产。70年代中期,已开始推广使用水泥桁条和部分民房构件,建筑企业开始生产空心楼板。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纷纷兴办预制厂,预制行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1985年,全区有国营企业1家,年产量5000立方米;集体企业60家,年产量3万立方米;个体和私营企业700家,年产量3万立方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