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耕作制度
1、传统耕作制度
传统的耕作制度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撂荒种植阶段,即西周至战国时期。此期土地在耕种1—2年后,弃置或撂荒,依靠自然恢复地力,用、养地水平较低;二是连作复种阶段:秦汉至隋唐时期,(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十世纪前后),基本上以连作为主,中后期开始发展复种。三是复种轮作阶段:宋代至民国时期(公元十世纪至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逐步形成以复种轮作为主的耕种方式。
2、现代耕作制度
现代耕作制度经历了建国后,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其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一是传统耕作制度停滞时期(1949~1953年):这个时期,传统耕作制度没有根本变化。依旧是秋种以小麦为主,春播以高粱为主,夏种以大豆、红芋为主。
二是传统耕作制度频繁变革时期(1954~1963年)1954年安徽省委提出农业“三改”,开始扩种水稻、玉米,压缩高粱、大豆、油料。1957年随着各地成立农业合作社,受生产组织变动的影响,当年红芋、水稻、玉米增幅较大。1958年,“大跃进”继续扩种水稻、红芋。1960~1963年,种植结构得到调整,水稻、红芋、玉米面积减少,大豆、高粱、油料回升,单产下降,总产形成了建国后的最低谷。
三是现代耕作制度建立初期(1964~1978年):1964年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4%左右。由于普遍使用了化肥,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复种指数下降。1977~1978年,在“以粮为钢,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粮食作物面积减少,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特别是棉花、麻类、烟草面积增幅较大。1978年,粮经作物面积比例为8.8∶1.2。
四是现代耕作制度改革与发展时期(1979~1985年):1979年,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引下,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油料、红芋面积基本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大豆、高粱面积锐减。棉花、瓜菜、果树、蚕桑、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并实行了春改夏、旱改水、低改高、单改套、劣改优的“五改”措施,同时还大力推广了保护地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而且还优化了种植结构,使间作套种,复种指数大大提高。
二、耕作区划
阜阳地区在省级农业区划中属淮北平原农业区。纬向地带跨越不足两度,其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差异不大,但发展农业生产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按照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相似性,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性,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建设途径的共同性,保持乡级行政界限的完整性等,全区共划分为4个农业区:
1、涡颍黄淮平原粮林棉烟经作区。
位于涡、颍两河的黄泛地带,包括亳州、涡阳、界首、太和、阜阳及阜阳市郊,共193个乡(镇)和一个东市区,9592个村庄,2007个村委会,580147户。该规划区南自阜阳的口孜乡,北到亳县的柳行乡,东自涡阳的西阳乡,西到界首西部的边界。耕地面积443.1万亩,占全区总耕地的26.2%,农业人口2681518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26.7%,其中劳动力1204073个,人均耕地1.65亩。略低于全区平均数。
该区地势较高,全部是平原坡地。土壤主要是潮土,面积3097683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69.91%;土层深厚,质地肥沃,适于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温度、光照、雨量等均能满足粮、林、棉、烟等作物的需要。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在全地区中,旱涝灾害较轻,生产较为稳定。
该规划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略低于全地区水平,荒废地少、劳动力较为充足。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10.305亿公斤,占全地区粮食总产量的26%,人均生产粮食385公斤。经济作物面积711911亩,棉花、烤烟种植集中,其规模和产量均居重要地位。太和县仅40个乡,1983年就种植棉花5.53万亩,皮棉总产169.44万公斤。烤烟生产1983年总产量达2941.52万公斤,占全地区总产量的80%,其中亳县生产量达2394.8万公斤,居全省各县市烤烟产量之首。区内土特产甚多,亳县的古井贡酒,曾三次荣获国家优质奖章,亳芍、亳菊、亳桐等已在中外驰名;亳县核桃林(2万多亩,年产15万多公斤),太和香椿(年产7万公斤),涡阳苔干(年产5万多公斤)已与日本等地签订贸易合同;界首葡萄(年产40多万公斤)和马铃薯等在国内著名;区内大蒜面积达7万多亩,年产量1250多万公斤。药材品种甚多,仅亳县就有140多种,面积8万多亩,是安徽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泡桐是该区林业生产的主要优势。四旁植树4993.5万棵,人均达19棵,其中泡桐约占80%以上,年采伐量47417立方米,人均1.13立方米,仅亳县1983年林木采伐量4.65万立方米,其中出口桐木5000立方米,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由于经济作物和土特产资源丰富,群众有一定的传统生产技术,能工巧匠较多,生产水平较高。
根据该规划区特点,目前正在挖掘内涵潜力,把粮食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林、棉、烟及土特产加快形成拳头产品,进一步搞好加工业,发展商品生产。
2、东部河间平原粮油棉牧区
包括蒙城、利辛两县全部、涡阳、阜阳、太和、亳县、颍上5县的一部分,共229个乡(镇)2445个村委会,765808户,农业人口3539576人,其中男女劳力1566868人。
该区规划东起蒙城县白杨林场,西到太和县刘楼乡,北起涡阳丹城乡,南至颍上王桥乡。地处阜阳地区东部河间平原砂礓黑土区。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较多,粮、油、棉、牧生产发展较快,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内涵潜力和优势,地下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该区有耕地7091937亩,占全地区总耕地面积的41.9%,人均耕地2亩,高于地区人均耕地。但砂礓黑土面积大,土壤结构亲切,肥力低,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因素。
该规划区粮食生产发展较快,人均占有量较多。1983年统计,按播种面积计算,粮食平均单产168.6公斤,人均生产粮食475.8公斤,比全地区分别高5公斤和82.4公斤;油料平均单产比全地区高13.9公斤,人均生产量亦高于全地区水平。
该规划区地处两淮煤炭基地和蚌埠、阜阳等城市的中间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建筑材料。颍上县谢桥煤矿正在建井;涡阳县的青疃、龙山和蒙城县的板桥,已探明煤的储量丰富,质量较好;涡阳县的大理石、石灰石是很有价值的工艺加工和建筑材料。境内铁路、公路、河道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是西北各省(区)通往华东各大工业城市的要道。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电力、化工、农机、轻纺、食品、机械等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今后可以建成比较理想的工农结合的商品生产基地。
该规划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已经具备,但内涵潜力发挥的不好。1983年大牲畜和生猪户均占有量都超过全地区的平均水平。羊、兔、禽的出栏率也都占有较大比重。但由于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饲养方式,饲养单一,技术落后,周期长,加之病疫防治、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环节跟不上,使内涵潜力发挥不够理想。
该规划区正在充分发挥耕地较多、潜力较大的优势,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迅速建成粮、油、棉、牧商品生产基地,使粮、经、牧、工全面发展。
3、颍洪河间平原粮油经作区
位于阜阳地区西部的洪河与颍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北起界首的砖集乡,南到阜南县城,西起临泉鲖城乡,东到颍上县的六十铺乡。包括临泉、阜南、颍上、阜阳、界首5个县的181个乡(镇),1634个村委会,575991户,农业人口2711733人,劳力1143737人,耕地3772616亩,人均耕地1.39亩,少于全地区人均耕地数。由于该规划区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多,农民有传统的精耕细作习惯,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1983年粮食总产达9.02亿公斤,单产177.5公斤,高于全地区平均水平;油料总产9864万斤,占全地区油料总产的38.2%。
该区砂礓黑土面积较大,占耕地面积的91.64%。土壤严重缺磷少氮,质地粘重,排水不良,土层较浅,适耕期短,易旱易涝,产量偏低,为该区发展生产的障碍因素之一。
该规划区交通不便,工副业基础薄弱,因种种限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较为落后,1983年人均收入仅152元,低于全地区平均水平。根据本区特点及条件,目前正在以种植为基础,在搞好粮食生产同时,积极发展油料和小经作物生产,以油促粮,以粮促牧,粮、油、牧、副综合发展。
4、沿淮湾岗麦稻麻渔区
位于阜阳地区南部,沿淮河北岸,呈带状分布,包括颍上、阜南两县行洪区及其沿岗和颍上、临泉、阜南县的低洼地区,共92个乡(镇)一个县辖镇,2个省辖农场,计1124748人,1615247亩耕地,人口占全地区的11.2%,耕地占全地区的9.6%。
该规划区由沿淮、洪河漫滩(湾地)和低平阶地(低洼地、岗地)组成。湾地覆盖了近期河流冲积物,分布着潮土类的淤土、两合土,土层深厚,肥力较高,适宜小麦、大豆、红麻生长。岗地土壤主要为潮棕壤亚类的坡黄土、黄白土,质地粘重,持水性强,通透性差,适宜麦、稻和红麻生长。
该区人均耕地少于全地区人均占有量,水稻、红麻、油菜生产有较高水平。水稻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地区的8%以上,油菜面积占20%以上,红麻面积占40%以上。旱涝灾害和无收面积高达全地区的33%和52%。洪涝灾害是湾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该规划区自然资源较阜阳地区的中、北部有明显优势。除大面积的荻柴、条类等宜于编作外,红麻生产已初步形成全省的商品基地。沿岗的沟、塘、湖、洼较多,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优势和潜力。坡黄土、澄白土地带适宜种稻。南照集以下水利设施已初具规模,宜于灌溉,正建成优质商品稻生产基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